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永利 《新作文》2022,(1):58-59
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庖丁解牛》的教学应该怎样做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呢?用教育家戴维·乔纳森的话来说,就是"让学生会怎样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复杂问题,换句话说,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沿着这个思路,思考《庖丁解牛》的教学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文惠君从"庖丁之言"中"得养生焉",我们应该从《庖丁解...  相似文献   

2.
中学课本中的《庖丁解牛》是一篇传统教材。讲的是一个厨师为文惠君宰牛的事。课文首先描绘了庖丁解牛的情景 :“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 ,砉然响然”组成完整的解牛图。突出了庖丁手脚利索。“奏刀马砉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这就是说屠刀伸进皮肉里 ,发出的声音 ,没有不合上拍子的 ,跟《桑林》舞一样美妙 ,跟《咸池》乐一样动听。庖丁解牛不仅动作熟练 ,而且富于节奏 ,具有美感。文惠君曰 :“喜 ,善哉 !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这里的“道”既可理解为事物本身…  相似文献   

3.
<正>四、个体实践四层级:经验式·科学式·哲理式·尚美式人们常用"游刃有余"来表示做事情方法得当,技能熟练,甚至"毫不费力"。如果我们用哲学观点品味《庖丁解牛》的故事,则可以悟出做事情有四个层级。第一层级:庖丁经验极为丰富,手、肩、脚、膝用力恰如其分,解牛技术极其高超,刀法自如。这体现了做事的经验式。第二层级,庖丁不满足于浅薄的经验,要总结出解牛之道。他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我尽力思考把握牛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徐江  冯真真 《新作文》2022,(1):54-56
《庖丁解牛》是一篇经典课文.我们常规的阅读教学,大多仅仅止于明白庖丁从自己的解牛实践中总结出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止于文惠君能将庖丁的话迁移到"养生",从"牛"转向人,从中汲取要尊重事物的运动规律,要按规律做事的道理.其实,这种阅读教学仅仅完成了文本所传达内容的认知,停留在文本本身.因为将这些内容逐...  相似文献   

5.
不做庖丁     
邹细萍 《师道》2002,(1):44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描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琦,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与高超,令人叹为观止。难怪连文惠君也赞不绝口:“(?),善哉!技盖至此乎?”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师,是否应像庖丁一样,用一把“牛刀”,把课文分解得“目无全牛”、面目全非呢?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6.
顺其自然 ,这个词实在听得太多 ,多得人们已毫不在意它 ,就像不在意春天的草绿和秋天的叶黄。可最近重读“庖丁解牛” ,让我对这个词有了深刻的理解。曹础基先生在《灵性 :分析与体验》一书中谈到对“庖丁解牛”的理解 ,他说 ,这个故事寓意深刻 ,不同的人有不同层面的理解。我们最容易理解的是最表面的那层意思即解牛的技巧 ,而文惠君从中悟到了养生之道。其实 ,庖丁真正想表达的是“道” ,他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所谓“道可道 ,非常道” ,大道无形 ,大道是很难言明的 ,所以 ,他借助一个非常具象的活动、一个具体的技艺来表达…  相似文献   

7.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这是《庄子》中“庖丁解牛”的一段精彩描述,讲的是技和道的关系,强调的是道技结合,技中见道。我们的课堂追求什么?我想也莫过于此! 《观察物体》一课,我在几年前曾经上过,但当时因为上课学校是每节课35分钟的教学时间,因此对教材内容作了一定的处理和删减。前段时间参加教师岗位培训,又听了两位老师上这节课,让我有了自己全新的体会,整理出来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8.
《庄子·养生主》中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文惠君因闻之而得养生之道,而庖丁解牛这神妙技艺,盖不…  相似文献   

9.
《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课本对“梁惠王”未作任何解释;而选自《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一句下面,又注曰:[文惠君]梁惠王。我在所教的历届学生中,多次这样提问:“‘梁惠王’是战国时哪国的国君?”很多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10.
肖黎英同学问:《庖丁解牛》是庄周为阐明养生之道写的寓言。我们学生是不是也能从中悟出一些“治学”的道理来呢? 《庖丁解牛》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丁厨师在介绍自己宰牛的历史和技巧。课文的最后一段“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点明了道家鼻祖庄周写这则寓言的真正意图。但是“养生”是为了“求生”,我们从这则寓言里是确实可以悟出求生之道来的,正如课文的“自读提示”中所说: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能像庖丁那样通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那么我们做任何事情也都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又何患事业无成、学业不就呢?所以,从《庖丁解牛》  相似文献   

11.
在《庄子&#183;养生主》里面,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蹄,砉然响然.奏刀黠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赞叹其技艺之妙。庖丁释刀云:平生宰牛数千头.而今宰牛时全以神运,目“未尝见全牛”,刀入牛身若“无厚人有间”而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2.
【片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 ,砉然向然 ,奏刀马砉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 :“嘻 ,善哉 !技盍至此乎 ?”【品读】“解牛” ,在常人看来本是一种繁重的体力劳动 ,然而庖丁解牛 ,动作娴熟 ,技艺精湛 ,显得轻松自如 ,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触”、“倚”、“履”、“”四个动词是写庖丁解牛时的一系列动作 ,突出了庖丁动作的协调 ,手脚的麻利。庖丁似乎不是在解牛 ,而是在处理加工自己的一件艺术品。艺术化、舞蹈化的动作让观众感受到的不是劳动的艰辛 ,而是艺术…  相似文献   

13.
庄子《养生主》写庖丁解牛不仅得法,而且得“道”。庄子的本意是用庖丁的解牛之道诱导人们领悟养生之道。现在看来,庖丁的解牛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解牛艺术。庖丁解牛与他人解牛,在方法上并没有差异,同样是用刀作解牛的工具。然而,良庖一岁更刀,族庖一月更刀,庖丁的解牛刀却十九年还“若新发于硎”。这是什么原因?无非是庖丁的解牛艺术比他人高超得多。如果庖丁丢掉了解牛刀,他的解牛艺术也就失去了依托,无法展示;相反,如果庖丁没有炼就自己的一手解牛艺术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他的解牛刀也得一月或一岁更换一次。从这个寓言故事中间,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人们在从事一切活动的过程中,“方法”和“艺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分割;要取得高效率和最佳效果,“方法”必须艺术化。  相似文献   

14.
陈维贤 《班主任》2011,(9):22-24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借解牛来说明养生之道,其中"道"所代表的事物的规律,与"技"所代表的技术的追求,也为我们的班级  相似文献   

15.
卢锡泽 《新作文》2022,(1):56-57
一、读《庖丁解牛》也,非《养生主》也 我们学习《庖丁解牛》,印象深刻的有"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成语;有庖丁"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解牛神技;有庖丁解牛的"三种境界";有超越技艺层面"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美国教育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特...  相似文献   

16.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好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然而,我们在盛赞庖丁之时,切忌把庖丁解牛之术用来“解”人生,因为此法实在难以“养生”!庖丁避开筋骨盘结之处,下刀如神,解牛如削泥,让文惠君顿悟养生之道。但这是怎样的一个高妙的养生之道呢?请听庄周的看法: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首先,矛盾是普遍存在于这个社会中的,按庄周的说法,我们该避到什么地  相似文献   

17.
对“庖丁解牛”的解说,历来多未得其真,这主要是因为对庖丁所说的“三年”、“十九年”两个数字的不理解。经辨析,《庄子》中此两数字来源于中国古代历法知识,这是理解“解牛”之旨的关键所在,文惠君所得之意亦由此出。此两数字是用来讲明道修道的工夫,庄子借此“道数”以表达其养生之主旨及其天人思想。  相似文献   

18.
《庖丁解牛》一文中文惠君“得养生焉”,那么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这篇文章会给他们什么人生启示呢?这是教学的关键.笔者通过“庖丁”的“解牛经”与治学联系起来教育学生,并初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9.
鲁鲜 《语文天地》2013,(17):27-29
《庄子·养生主》描绘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就解牛这一领域而言,庖丁是专家,因为在他眼里,解牛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一场艺术盛宴。连解牛都可以音乐化、舞蹈化,教  相似文献   

20.
"发"字何解     
《庄子·养生主》里面,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之篇章中有一句“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发”一般我们理解为“磨刀、打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