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魏薇 《现代语文》2006,(3):92-92
对于《庖丁解牛》中"割""折""发"3个字的注释问题,早年就有人提出过异议,以为有增字解经、生硬勉强之嫌.原文:"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高中语文读本2003年人教版第1册182页是这样注释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  相似文献   

2.
<正>说到"游刃有余",就会想到"庖丁解牛",解得"莫不中音。合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原因在于它"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  相似文献   

3.
徐江  冯真真 《新作文》2022,(1):54-56
《庖丁解牛》是一篇经典课文.我们常规的阅读教学,大多仅仅止于明白庖丁从自己的解牛实践中总结出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解牛之道";止于文惠君能将庖丁的话迁移到"养生",从"牛"转向人,从中汲取要尊重事物的运动规律,要按规律做事的道理.其实,这种阅读教学仅仅完成了文本所传达内容的认知,停留在文本本身.因为将这些内容逐...  相似文献   

4.
<正>《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讲述了庖丁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发展规律掌握规律,悟出解牛之道,文惠君看到后并得到养生之道。仔细阅读,细观庖丁解牛的过程,我们也可以悟出文言文翻译之道。当文惠君问到庖丁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庖丁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所好的"道",其实就是找到规律、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也要去寻找这个"道"。《孙子兵法》讲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第一个寻  相似文献   

5.
陈维贤 《班主任》2011,(9):22-24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借解牛来说明养生之道,其中"道"所代表的事物的规律,与"技"所代表的技术的追求,也为我们的班级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集十八年之力撰写《新五代史》,其目的是维护儒家道统.《伶官传序》作为该书的优秀篇章,作者娴熟运用"春秋笔法",通过"不没其实""简而有法""曲笔要义"等"书法",强调"人事"的重要作用,阐明"得之难而失之易"之理,告诫后人"忧劳兴国",谨防"逸豫亡身",避免重蹈后唐覆亡之后辙.  相似文献   

7.
正"小西游"微课程,是我引领学生阅读《西游记》原著过程中逐步开发形成的。因为切入角度体现了"微"的特点,阅读指导强调针对"小"学生的需求,所以名之曰"微习作"。"小西游"微课程是从妖怪切入的。这既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点,又切合《西游记》的内容线索;引领着孩子一起来玩"妖怪",也恰好体现了《西游记》滑稽意味与游戏精神。"小西游"微课程,以"妖之文"选文阅读为基础,带领学生走进《西游记》原著,再以"妖之卡""妖之像""妖故事""妖之乐""妖之剧""妖之辨"为序展  相似文献   

8.
倪金 《快乐阅读》2011,(22):192-192
庄子的《庖丁解牛》以独特的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在《庖丁解牛》中,庄子给我们塑造了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庖丁的形象,也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除此之外,我们应知道《庖丁解牛》选自《养生主》。而《养生主》是一篇论证养生之道的文章,主旨在提出养生总论。而且文章本身也在结尾提到了养生之道。结合"解牛之道"我们可以推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人以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庄子指明了一个道理:人在社会中就跟刀一样,而对牛骨——那些社会上的是  相似文献   

9.
宿爱云 《现代语文》2007,(3):122-123
《马氏文通》中"顿"和"读",是全书中矛盾最多、最易混乱的两个术语,特别是马氏对"顿""读"的界说,研究学者们对此众说不一.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中的"顿""读"界说及例句分析,得出一种结论:"顿"和"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术语,"顿"是修辞层面,"读"是语法层面,不同层面的东西划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可以有交叉的现象.这种交叉现象也就造成了在句读分析中,有的既可以是顿,也可以是读.  相似文献   

10.
浅谈杂文     
杂文是一种评论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灵活多样、短小精粹的文艺性政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文体.鲁迅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且介亭杂文·序言》)中国古代就有什么"杂著"、"杂记"、"杂拟"、"杂言"之类的文章.例如柳宗元的《黔之驴》、《捕蛇者说》,《庄子》上的《庖丁解牛》、《坎井之蛙》,《列子》中的《愚公移山》,刘向所著《新序》中的《叶公好龙》,马中锡的《中山狼  相似文献   

11.
庖丁解牛,“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动作优美和谐,“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是一种多么雍容的气度,多么华贵的风采!每当读到这里,我都会被深深地感动。“游刃有余”是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回避”也许是最好的办法。作为一名教师,在处理课堂随机事件时采取冷静、暂时回避之法,  相似文献   

12.
《阿房宫赋》(见粤教版《语文》必修2)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在教学中颇有争议。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语文》必修2第97页对"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的注释是"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基本上也是沿用了这种说法。按照这一说法,此句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名词应该有四个活用了,至于哪四个活用,又是如何活用。  相似文献   

13.
高永利 《新作文》2022,(1):58-59
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庖丁解牛》的教学应该怎样做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呢?用教育家戴维·乔纳森的话来说,就是"让学生会怎样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复杂问题,换句话说,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沿着这个思路,思考《庖丁解牛》的教学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文惠君从"庖丁之言"中"得养生焉",我们应该从《庖丁解...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课本中的《庖丁解牛》是一篇传统教材。讲的是一个厨师为文惠君宰牛的事。课文首先描绘了庖丁解牛的情景 :“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 ,砉然响然”组成完整的解牛图。突出了庖丁手脚利索。“奏刀马砉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这就是说屠刀伸进皮肉里 ,发出的声音 ,没有不合上拍子的 ,跟《桑林》舞一样美妙 ,跟《咸池》乐一样动听。庖丁解牛不仅动作熟练 ,而且富于节奏 ,具有美感。文惠君曰 :“喜 ,善哉 !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这里的“道”既可理解为事物本身…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16.
任玲 《今日教育》2011,(4):42-42
《庄子·养生主》中写到庖丁解牛的出神入化,简直把解牛写成了一种享受了,他动作娴熟,刀子游走自如,就连发出的声音,也如乐音股动听,“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相似文献   

17.
"杨柳"并称,堪为同类,但"杨""柳"单列, 亦不分你我.朱自清散文<绿>有"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一句,挺拔的杨树而至袅娜拂地,真真不可思议:但此处之"杨"实为"柳"也.再如"二月垂杨未挂丝""万树垂杨拂地生",这两个"垂杨",实指"垂柳"."杨柳"并列,有时单指柳树,如"杨柳依依""河边有几棵杨柳"等.至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之"垂杨柳",实际上也是垂柳.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就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到近现代,实践依然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科学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意见》,界定了研学旅行的概念.2017教育部...  相似文献   

19.
<正>写好借物明理散文有四招,下面以《草有德》《稻草人》《萤火虫》《人间草绿》为例,逐一"解密"。一、亦物亦人。借物明理散文中,物的性状特征须与人的品质融合为一,实现物与人"属性"的自然统一,收到"亦物亦人"的表达效果。具体方法有寓人于物和由物及人。如《草有德》一文,文中将草原有的"随处而生""青葱常在"等特点,赋予了"无欲""不屈""坚守"等美德,赞之曰:"真正的乐天派、天生的快乐神""青青草色生生不息""坚守的根,不移;坚守的志,不变"  相似文献   

20.
对于《庖丁解牛》中“割”、“折”、“发”3个字的注释问题,早年就有人提出过异议,以为有增字解经,生硬勉强之嫌。原文:“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高中语文读本2003年人教版第一册182页是这样注释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语文读本注释取说于晋代以降对《庄子》的旧注。摘录于下:割:郭庆藩《庄子集释》引司马彪《注》:“以刀割肉,故岁岁更作。”崔诏撰《注》:“岁一易刀,犹堪割也。”王夫之《庄子解》说:“割筋肉。”折:《庄子集释》及今人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