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学外部治理中存在政府、社会与市场三个核心权力要素。根据三个权力要素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与地位不同形成了"政府控制型"、"市场主导型"以及"社会服务型"等三种大学治理模式。我们需要从现实国情来综合权衡,对现有的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创新大学治理模式,既要保证执政党与国家的有效介入,还要强化国家与社会的强力合作,同时防止市场力量的无限干预。  相似文献   

2.
从普适意义上来讲,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性有机体,应该有其性格。大学性格的应然状态体现在其价值取向上的求真与创新、思维模式上的自由与开放、行为方式上的服务与责任上。但是,大学性格的实然形成却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大学性格的实然特征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应然状态下的大学性格变得难以辨认,甚至求真、创新与自由的性格逐渐被异化。但在外部因素确定的情况下,内部因素直接决定着大学性格的实然形成。影响大学性格实然状态的外部因素包括政府、市场与利益相关者组织,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大学校长、大学教师与大学制度等。  相似文献   

3.
大学治理,理念先行。大学治理理念与大学的精神品质、学术理性价值、治理模式以及治理绩效密切相关。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是大学本质的核心属性,从而决定了大学内部治理的学术理性选择。探索实践大学内部治理的学术理性,一是要提升大学内部治理的学术活动,二是要增强大学内部治理的学术效应,三是要塑造大学内部治理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4.
建立公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从"政事一体"走向"政事分开"是教育行政发展总体趋势,其核心是落实公办高校办学自主权。随着科层管理模式在现代大学的确立,大学内部治理的关注点从"横向分权"转向"纵向分权",基层学术组织自治问题凸显。规制大学权力运行是大学章程的主要功用,中国大学章程主要规制学校与基层学术组织之间的关系。作为法人治理的"宪章",大学章程具有三个特点:从形式上看,大学章程是政府与公办高校签署的行政契约;从内容上看,大学章程既是办学许可证,也是治理委员会和管理层的运行规则;从效力上看,大学章程是法律的延续,对政府、公办高校、理事、管理人员等均具有约束力。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依法立章、依章治校"。  相似文献   

5.
在科层制理论、管理主义和传统治理的路径依赖的影响下,我国公立大学出现"碎片化治理模式",呈现压力型治理模式、科层式治理模式和运动式治理模式,继而导致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的"碎片化"困境:治理理念的断裂、治理结构的分化和治理机制的裂化。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和治理结构的整合以及治理机制的创新,为公立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转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为实现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由"碎片化"向"整体性"转型,治理理念应由治理者的合理性向被治理者的合理性的转型,治理结构由集权分散式结构向多元整合式结构的转向,治理机制由从应急式运行机制向制度化运行机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知识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形式正融入大学治理系统中,通过对其内涵"对知识进行治理"和"用知识进行治理"的阐释,肯定高校教师作为大学治理主体的"应然"地位。正是大学管理的"内卷化"、行政权力主导下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大学知识活动的物化逻辑等原因造成教师主体性被遮蔽的"实然"处境。应从制度、组织和精神等三个层面实现教师在大学发展过程中主体地位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在大学治理主体走向多元化并有明确制度安排的背景下,以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二分法为对象的、从治理主体出发来理论预设与推理演绎治理成效的应然研究意义不大。解析大学治理的路径应从治理主体的辨析转向支配治理实践的规则,从实然的角度探讨治理实践的具体实现形式与治理效果,由探讨"谁在治理"转向研究"如何治理"、"怎样治理",由探讨从主体为中心的"表层结构"转向实践为中心的"深层结构",揭示大学治理的系统性、复杂性、多维性。  相似文献   

8.
现代大学提供公共教育、传承公共知识,已经从私人场所转变成为一个公共机构。大学行政部门公共性弱化,科层管理异化为行政力量的过于强势,其本质是大学管理公共性的缺失。大学管理公共性的缺失可以引起大学公共性基于现实问题和公共性的要求,我国现代大学治理的核心是要提升大学管理公共性。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公共利益、民主管理、多方参与的治理理念指导下,从政府管理和大学内部治理两个层面提供更好的高等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提供高等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模式包括培育专业教育中介机构、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发挥数据和信息服务作用、进行教育问责等;大学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则要从校长职业顶层设计起步,加强"校长"岗位的制度设计,包括明确任职要求、公开遴选程序、规范职责、制定任期和薪酬体系、形成制衡机制、设立校长卸任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现代大学治理涉及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公众和市场等内、外部相关权力主体,其组织隐喻因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同的组织隐喻会使大学做出不同的治理模式选择,选择结果代表了治理模式背后的价值取向。美国学者鲍曼·李认为,大学有"工厂"、"家庭"、"丛林"和"剧场"四种隐喻,它们可能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大学之中,也可能存在于一所大学的不同情境之下,这反映了该组织"科层"和"知识"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由多维层次架构起的立体范畴,包括:理论话语层、学术话语层、实践话语层。现代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呈现"离散化""内卷化""独白式"的实然状况,造成价值引领乏力、吸引力疲软、教育实效消减等困境。从"离散"到"聚合",寻求合意的最大公约数;从"内卷"到"外化",强调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价值遵循;从"独白"到"对话",实现教育话语表达的应有之义,是顺应大众化发展转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话语实然困境达到应然状态的必然进路。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中学生电脑》2006,(9):I0025-I0026
  相似文献   

15.
污水脱氮、脱磷工艺是针对普通的生物二级处理对水中氮、磷得、去除率都不高的现状发展起来的。本文阐述污水脱氮系统及其基本原理以及生物除磷系统及其基本原理,还根据这两个系统的特点把两者结合起来发展为在一个系统同时达到脱氮、除磷以及去除水中有机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使用的3个结构助词,日常书面用语中经常混淆使用,常会造成表情达意和理解的偏误。本文以晋城新闻媒体用语中"的""地""得"的错误用例为语料,通过分析其差错原因,探讨结构助词的具体语法功能及使用规则。  相似文献   

17.
词缀“的”有所有格性和形容词性之分,前者来源于唐代“底”字,后者来源于上古“之”字,“的”与其前成分构成“所有格短语”和“形容词短语”,“的”字是插入到“的”字短语里的,“的”与其前成分组成的语法单位使独立“的”字结构成为可能;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所有格意义的非“的”字短语用法源自古代;独立“的”字结构是名词化结果,不同于数量词短语的独立使用。  相似文献   

18.
The optimistic approach to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in education which developed in the 1960s has not been confirmed by the accomplishment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past 25 years, although some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have been remarkable. The reasons are many: some are internal to the educational systems and others are link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changes in society. There are, however, some guidelines that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bes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the past 25 years which lead us to think that a more global and cultural approach should be taken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of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There is a future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vided enough resources are invested in the cre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new configurations.  相似文献   

19.
德塞尔托的"美学散步"具有丰富复杂的思想文化内涵,是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通过散步,使城市空间变成了一个可读、可写、可改变的结构,同时也成为主体经验与记忆的投射,通过心灵与城市的交融,追求到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一种后现代的审美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0.
《Resonance》2012,17(10):924-9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