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现实的教育体制当中。学生是“弱势群体”。他们知识储备没有老师多,经济上受制于人,再加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古训,使学生的主体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板书写满黑板,学生们正襟危坐,稍有骚动与喧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不待老师改。”可见,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作方法。笔在多年的初中作教学中总结出了一套作训练的方法。那就是“模仿、积累、创新”,这是学生易于掌握的一种方法。古代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情动而辞发,观披以入情,情以辞为载体,按方能入情。”模仿、积累、创新正是初中学生所寻求的作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栏目编发的是一组“理论+实践+评论”(即“三合一”)的综合稿。第一篇,陶老师通过三个教例,从理论上阐述了自己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即“活与实”、“激与创”。第二篇,陶老师以“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思路为例,进一步阐明在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第三篇是金老师对陶老师的教学观、教学实践的点评,强调了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参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合一”综合稿为首次编发,但愿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大·嗓·门     
廖静 《成长》2007,(1):8-29
刚从大学毕业,我就成了一名中学老师。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所以我很自豪。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练就一个大嗓门是做老师的优势,既能避免学生听不清讲课内容还能镇住学生。可是第一节课,调皮的学生们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王海燕  王博 《教书育人》2002,(11):25-26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渠道。传统的课堂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讲”,使课堂变成了教师演讲的舞台,学生变成了不能选择的观众。内容是规定的,答案是统一的,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定式,折断了他们想象的翅膀。而新的创造性的课堂则要求教师把这个舞台还给学生,老师变成幕后的导演,用创新性的教法指导学生思考、质疑、探索,不仅掌握知识的结论,而且懂得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转变德育观念,改变德育课堂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德育课不能再“老师讲、学生听”地满堂灌,而应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化、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的新型教育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7.
北师大版新课程标准语教材,重视了多种信息资源的利用,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它主要采用了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智力落后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我有目的、有选择地采用了书中的一些内容作为教学材料。在使用中,我主要采用了“看、猜、试、品”四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师、同学的影响下,学生的自改意识早就萌发了。在低年级练习造句、说话和写话的时候,学生就自觉不自觉地拿老师、同学说的写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学生不仅要有昕、说、读、写的能力。还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对学生必须具备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最好诠释。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近年来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文本、教师、学生三个主体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位置和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内容以“新、活、实”为立足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适应新课程内容改革的“有所为一有所不为”思维模式“有所为”,即紧扣新课程内容之“本”来选择授课内容,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关联的内容,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有所不为”.即舍弃新课程内容之“末”去更新授课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不必照本宣科、局限师生的“随意性”发挥.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朱静怡 《早期教育》2001,(13):34-34
到我园参观教育活动的老师,最深的感触就是幼儿一日生活非常丰富而有序,一环扣一环.显示了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状态。我坦率地表露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们“把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当课来上.把课又当游戏活动来做”的结果。许多人把我的这种行为简单地归结为教学经验和技巧,而我认为主要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新的教育观念,绝不可能有新的教育行为,幼儿园的教育,不是几节课(教育活动)所能包容的,幼儿在一日的各个环节中包括生话环节。都有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需要,我们教师的责任是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尽可能地挖掘这些环节中自然呈现的教育因素,实施教育。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每篇课文都潜藏着不同的思维训练点,因此要开启学生思维,关键是要找准文中的思维训练点,并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实施。下面仅就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教材中思维训练切入点的开掘和实施整理如下:一、点课题,培养思维的独特性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训练的窗口。点课题时可以这样诱思:(一)猜:如根据课题猜内容,对直接点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课题如《我选我》、《明明上学》、《王冕学画》等让学生猜一猜: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可能是怎样写的?结果怎样?再如,根据插图猜内容和标…  相似文献   

13.
话题·交流     
余映潮老师运用“阅读交流”的教学方式教学《鹤群翔空》,充分展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艺术手法,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全课的教学,表现出了“话题·交流”这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 首先,教师巧妙设计了“阅读交流”的话题。一堂课的交流一定要有话题,有了话题就有了学生学习与活动的“抓手”。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余老师把这篇课文的教学视点艺术地浓缩在“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  相似文献   

14.
《幼儿教育》2003年第9期、第10期连续刊发了李辉博士与李培美老师的对话:《幼教改革,三思而后行——从蒙氏教育与瑞吉欧教育热说起》。笔十分钦佩这两位老师对幼教实践的洞察力以及李辉博士分析问题、透视现实、直面现实的直爽,但也对其中的一些分析有异议。笔拟从三个方面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培训中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魏洁老师执教的新课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找规律”一课,听课后笔者感想很多,现把自己的听课感受与同行交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多媒体教学手段,因其融文、图、形、声四位一体,更有动画、录像、录音的效果,颇受老师青睐。但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又是否真正从中受益了呢?事实是,由于人们的认识误区。致使教学中滥用多媒体、误用多媒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学生的学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在观摩各级公开课时就观察到如下现象:  相似文献   

17.
沈力军 《教书育人》2000,(15):48-48
1.学生如果是个“容器”的话,全凭老师“灌”,这多年也该贮存了不少知识了。可某些同学的知识哪里去了呢?还是由于这容器中还有封闭阀门的阻隔,我们压根儿就没灌进去?鲁迅曾说:“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在培养一个学生成长的进程中,师生相伴,十载寒窗,做教师的,究竟有多少心血、多少劳动是“不在其中”的呢? 2.如果你的学生是那样虔诚地听从你的指教,毫不怀疑地照搬你的现成的答案,不越你“雷池”一步;那么,面对他们渴求知识的、对你信赖的眼睛…  相似文献   

18.
“读书·积累·发展”的教学实验对象为本人所带的两个教学自然班,共156人。在学校领导和各位专家、老师和同事的指导与帮助下,三年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一、问题的提出本实验开始的时间是1998—1999学年度的上学期。当时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已举步维艰,有限的课本内容,单调的教学模式,僵硬教条的考察、考试办法,使得学生无法体会文学作品的整体美和内在美,不能形成良好的文学沉淀和积累,更谈不上对文学的鉴赏和感悟。在省教育学院毓明笠、李元昌两位老师启发、指导下,我确定了一条以“广泛阅读”…  相似文献   

19.
盲校的言教学一直采用“熟读—逐字逐句翻译—背诵”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不仅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差,学习效率不高。也有的老师认为,盲生学习言很难,只能采取这种方式,其实不然。在长期的语教学中,我不断学习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对言教学进行了“四读”新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有三年多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深入,教学实践中各种各样的实践问题也不断突现。三年来,我校老师在上级主管部门、教研部门的科学指导下,以新课程实践为载体,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每位老师的发展为宗旨,以各位老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实行了“问题·主题’探究实践”三段式校本教研的尝试。该教研活动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单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