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宜宾学院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4,(2):F0004-F0004
正作为四川省唯一一个"省市共建"的高校,宜宾学院在办学理念中,鲜明地提出了要"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该理念的基本内涵是植根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最终实现引领地方的目标。形成"一二三四"服务社会体系。"一"就是一个目标:全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就是实现两个需要:宜宾学院发展需要宜宾市,宜宾市需要宜宾学院发展;"三"就是服务的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11):F0004-F0004
作为四川省唯一一个“省市共建”的高校,宜宾学院在办学理念中,鲜明地提出了要“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该理念的基本内涵是植根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最终实现引领地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理念引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宜宾学院2010年的工作主题。学校按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等教育法》为指针,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以理念引领为前提,积极践行"四个要素"的治校方略;以深化改革为手段,认真落实"五个着力点"的工作思路;以加快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宜宾学院全面、协调和健康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12月19日上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中国酒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上海辞书出版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大学等全国各地专家共25人出席,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0家国家、省市级和地方媒体界到会。本次会议由宜宾学院主办,宜宾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宜宾市博物院协办,中国酒史研究中心、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承办。我院党  相似文献   

5.
<正>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以终身发展为引领,积极构建指标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们的做法概括起来,是"一个核心,两个主体,三个层次,四个结合"。"一个核心",就是把培养"渗透在人的血液中、能带得走的能力与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两个主体",就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三个层次",就是学校评价重过程,班级评价求实效,学生评价看发展;"四个结合",就是评教结合、评学结合、评育结合、评研结合。  相似文献   

6.
大理"风花雪月"四景的地理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理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地方,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也丰富多彩,厚重而悠长,是"金花的故乡".被誉为"东方的瑞士".大理的景观素以"风花雪月"四景见长."风"即指下关地区的长年主导风;"花"指的是上关古老的朝珠花;"雪"指的是苍山上的终年积雪(又一说是季节性积雪);"月"指的是浩月当空,映入洱海之月.关于这四景都有古老美丽的传说,而事实上大理四景的解释目前仍然有一定的争议,站在地理学的角度,笔者认为可以有相应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后半期发达国家政府改革可以归纳为"一个起点多重原因,两个模式多种版本,三个领域多个阶段,四个特点影响深远"。所谓"一个起点",是指以凯恩斯主义为主导的政府模式;"两个模式"是指美英模式与莱茵模式;"三个领域"是指政府功能的重新定位、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以及政府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四个特点"是指主体的广泛性与内容的全面性、各国改革取向的一致性、改革相对于以往政府模式的逆反性激进性、改革进程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8.
"三练、二导、一小结"课堂教学模式(简称"三、二、一"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其内涵是:"三"指的是"三练",即课前练、课中练、课尾练,每"练"用时约五分钟;"二"指的是"二导",即课堂导入和新知导入;"一"指的是"一结",即课末的小结。"三练"与"一小结"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常规,其可操作性强;"二导"体现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属建构主义和情景教学研究范畴,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代以来,各国不断兴起新的教学理论,其中,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理论和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被誉为三大主流.但三派中唯独根舍因的理论在我国介绍很少.为此,本文就根舍因的理论基础,范例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几点借鉴等三方面,谈一点个人看法.一、从四方面认识根舍因教学理论国内把根舍因理论概括为"三个性、三个统一、四个阶段".所谓"三个性",指教学内容的选择着重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三个统一",指教学活动的教育功能,可以达到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四个阶段",指教学过程组织的循序渐进,即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建设创新型高校必须强化大型公共服务的支撑体系——优化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一是全面贯彻"顶天立地"战略,"顶天"就是要不断创造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立地"就是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要优化决策机制:优化管理机构、优化论证、优化共享;三要优化管理机制;四要优化人才培养,强化支撑。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面提高大型仪器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提出后,学术界就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存在着把“和平发展”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当中的“发展”混为一谈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期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18—19世纪,进步、发展、进化、完善这些概念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近50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它们之间巨大的差异,进步主义的、乐观主义的发展思潮逐步消退,人们已认识到发展是进步与退步共生的状态,但这并未动摇人们对“发展至上”的诉求。“发展”对现代人来说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13.
How can we help people get better at what they do? What might motivate people to want to get better? What do individuals need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ir learning? What would be the most effective delivery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ents?  相似文献   

14.
朱奕冰 《天中学刊》2005,20(3):9-11
"和平发展"外交战略提出后,学术界就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把"和平发展"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当中的"发展"混为一谈。探讨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皮亚杰的“领域普遍”发展观尽管有其合理因素,但它那过于普遍化的阶段和结构概念需要进行新的调整;而以模块论为代表的“领域特殊”观则因过于极端而成为一种狭隘的领域特殊观。研究表明,对于认知发展研究来说,一个关键的方法学问题就是要找到一条既能优化皮亚杰普遍发展观又能克服极端领域特殊观的有效途径,从而在儿童发展观上的领域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对加快发展的本质要求进行了新的揭示,即要进一步深化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自觉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以新的理念指导新的发展,以新的思维谋求新的发展,以新的举措促进新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新运用。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关系。  相似文献   

17.
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我们将文明的内涵从社会领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拓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上来。“四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也在本质上为“四个文明”协调发展找到了最佳契合点。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四个文明”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人本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学生评教”(SRTE)对教师发展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生的意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当前,学生评教的滥用,致使"学生说了算"竟成为时髦,师生关系遂变得复杂、畸形,教师发展反而因此受挫。首先,评教的结果过多地用于行政决策,教师受到太大的压力,缺乏反思教学的时间和动力;其次,学生对评教活动的不当心理反应,给教师提供了虚假的反馈材料,使教师的反思缺少可靠的内容。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指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据此,单是上述两点,就使学生评教无法给教师成长带来正面影响。因此,端正师生关系,超越学生评教的误区,乃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的教育目的,以政策和法律形式确立的,最有统一性和权威性的当属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为《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目的。《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为:“教育必  相似文献   

20.
在课程论诞生尚不足百年的历史中,目标模式、结构模式、实践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批判模式的不断提出与系统建构,不仅预示着课程研究由"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的话题转变,而且表征了课程研究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到"实践兴趣"乃至"解放兴趣"的价值转向。现代课程模式演化中所蕴含的课程精神对于全面理解与实践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制度与方法具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