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从人力资本、失业等角度探讨过度教育定义,在此基础上对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和收益率的计算提出了修正建议,同时从教育不匹配和技能不匹配的角度出发,提出应重新思考过度教育的涵义。  相似文献   

2.
盛艳燕 《考试周刊》2009,(35):175-176
本文作者分析了过度教育概念的不足,提出了教育不匹配和技能不匹配的概念.并利用问卷调查分析了教育不匹配和技能不匹配对过度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人才不足和人才过剩现象同时存在,这反映出教育培养的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能错位,即技能错配.将技能错配分为垂直不匹配、水平不匹配和技能不匹配三类,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市场垂直不匹配发生率在27.80%~65.28%之间,水平不匹配发生率为50.21%,字词和数学技能不匹配的发生率分别为27.84%和28.30%.基于二元logit模型和多项logit模型探究了影响技能错配的因素,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劳动力越容易发生过度教育、字词和数学技能过度.211类高校毕业、经管类和理工农医类专业、专业不匹配的劳动力更容易发生过度教育,大专学历、二本类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劳动力更容易发生专业不匹配.经检验不存在为了弥补教育质量不足而发生的过度教育,但是存在为了弥补专业技能不足而发生的过度教育.建议我国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合理规划各专业的招生规模,根据学校类型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以满足劳动力市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能需求.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工作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是过度教育问题的延伸,近几年来才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本文对教育与工作之间的不匹配的定义、测度方法、成因以及对工资收益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晓光  姚远 《教育与经济》2021,(2):78-85,96
过度教育的动态变迁和收入轨迹是教育匹配领域的重要议题,但以往文献很少将二者联合起来进行动态考察.聚焦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使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过度教育在动态变迁中的收入轨迹.研究发现:第一,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过度教育在个体职业生涯中更有可能是一种持续性现象.第二,通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控制以个人能力为代表的、不可观测且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之后,发现过度教育者的确比同等教育程度的适度教育者拥有更低的收入水平.第三,不同教育匹配轨迹中的个体收入增长曲线表明,持续适度教育者平均收入最高,持续过度教育者平均收入水平则最低,那些摆脱过度教育的个体会实现收入的迅速增长,而陷入过度教育则收入增长明显减缓甚至出现下降.这些结论有助于理解过度教育的变迁趋势及其收入效应,从教育系统、用人单位以及劳动力市场出发,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2006年北京市企业调查的数据,考察了受过高等教育者的过度教育状况,以期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审视大学生人力资本的过度与不足.本研究提出了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的分析框架.由于过度教育群体人力资本的异质性,本研究按照过度教育的原因将其分为"弥补型过度教育"和"非弥补型过度教育"(或"发展型的过度教育"),并探讨了弥补型过度教育的短期和长期收入效应.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弥补型过度教育带来的收入损失更大,非弥补型过度教育虽会带来短期的收入损失,但长期收入损失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在浮现一种新类型的失业——知识失业,即高学历的人群面临更高的失业率。对于当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不少人认为在我国已经出现了过度教育,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试图从知识失业与教育过度的概念及关系入手,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知识失业现象的成因,阐明认为是教育过度导致知识失业这种悖论的危害性,并提出只有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实施各项配套改革,才能预防教育过度的真正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正在浮现一种新类型的失业——知识失业,即高学历的人群面临更高的失业率。对于当前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不少人认为在我国已经出现了过度教育,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试图从知识失业与教育过度的概念及关系入手,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知识失业现象的成因,阐明认为是教育过度导致知识失业这种悖论的危害性,并提出只有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实施各项配套改革,才能预防教育过度的真正出现。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过度教育在我国的表现,介绍教育经济学度量过度教育发生率的方法并分析了我国过度教育发生的情况和过度教育将会造成的影响,并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过度教育在我国的宏观表现与微观表现的基础上,探讨了过度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并从教育结构、教育投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观念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