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苗族现代作家沈从文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从这些女性形象的生活状态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入手,对她们作谱系梳理,可分为纯朴的湘西少女、顽强善良的女性形象、被生活所迫的妓女形象、挣扎与反叛的女性形象、"堕落"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是各种人性的"面影",透过众多女性形象的文化意蕴,映照出沈从文忧国忧民的思想,他带着忧思探寻理想的生命形态,力图重塑民族灵魂,振兴民族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韩剧表现的主体是女性.而这其中,韩国传统女性的形象显得尤为突出.这些女性形象主要可以分为"自我奋斗型"、"为国捐躯型"、"我胖故我在型"、"复仇在我型"4种类型.这些女性形象的出现与受众需求和社会对女性的关怀密不可分.韩剧给中国观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韩国文化,女性形象在韩剧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通过这些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女性的社会风貌,并由此引发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美国文学发展中,关于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经历过由"扁"到渐"圆"的过程。黑人女性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白人主流文学中的黑人女性"他者"形象,二是20世纪初黑人女性文学先驱者首创的黑人女性正面形象,三是黑人民权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后,黑人女性作家塑造的积极抗争与实现自我的新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批评尤其关注男性作家创作的经典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在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重新解读和评价《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揭示《水浒传》中女性形象被"妖魔化"的倾向,典型体现便是作者对"荡妇"与"男人婆"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形象被妖魔化的文化根源是男权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在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女性"占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他后期的许多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生存状态。大江健三郎在后期先后发表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人生的亲戚》、《静静的生活》、《优美的安娜贝尔·李寒彻颤早逝去》中的女性形象经历了由"对男权社会妥协的地母形象"到"批判意识觉醒的女性形象"再到"通过批判和反抗男权社会、获得希望的女性形象"的变迁。通过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的改变,大江健三郎的女性观也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6.
丁玲在早期创作中塑造了梦珂、莎菲、阿毛、伊萨等一系列女性形象,构成了以莎菲为核心的"莎菲型"女性形象。"莎菲型"女性形象塑造的主要原因是女性解放思潮下的时代环境、作家思想状况的影响而形成,"莎菲型"女性在性格命运与情感体验方面体现出反叛、孤独、幻灭等相同特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许多影视作品塑造了一类女性形象——"第三者"形象,这一类形象大多追求物质享受、失去自我追求并且处于奴性地位。20世纪初女性解放运动的开展使女性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地位开始逐渐提升、话语权也不断扩大。然而,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当代部分女性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缺乏独立意识,始终处于边缘状态。"第三者"形象的出现充分反映了当代部分女性处于依附地位却不自知的悲剧状态。  相似文献   

8.
对果戈理短篇小说<涅瓦大街>的三个女性形象--"女性集体"、"黑发姑娘"和"金发女郎"给予考察,分析其基于男性成见的小说叙事所赋予的女性形象特质--"不确定性"、"无名性"、"被动性"、"失语"和"智性缺席"等,对女性形象实行操作和控制的小说叙事策略,其目的在于建构男性主导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9,(9):109-115
"九七"和"CEPA"的签订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港电影中内地女性形象的变迁与重塑:从1984年《似水流年》里塑造的"阿珍"到"九七"回归后人文关怀下刻画的底层女性,再至"CEPA"后全新女性形象。历经数次变迁,最终香港电影实现了对内地女性形象的正面塑造和对大陆的形象认同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朝鲜使臣所创作的诸多"朝天录"为研究文本,先后分析了使臣们笔下的江南女性形象、社会底层女性形象、明代巾帼英雄秦良玉的形象,特别是朝鲜使臣关于秦良玉的描绘,充实了明史对秦良玉的记载。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朝鲜使臣眼中的明代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叶以后,市民中新的人生价值观念兴盛,人欲得到肯定,人性受到重视。反映在文学作品特别是"三言"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女性形象,在一些篇章中她们成为核心人物。其中有遵守封建传统观念的"贞节烈妇",更有许多叛逆封建传统观念的女性,她们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淡薄传统的贞操观念。同时还将"三言"中的女性形象与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从而探究出"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三言"对后世女性文学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冯梦龙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12.
"没有女性便没有文学",女性永远是文学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因为她们的存在,文学才如此多姿多彩,《左传》中就出现大量形象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从总体上来说,《左传》秉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惩戒"的宗旨,将女性形象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两大类,那些具有敏锐政治洞察力和卓越才识的女性是作者褒扬的"善"的典范,而那些荒淫糜乱、心地恶毒的女性则是作者贬斥的"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广告画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产物,广告画中的女性形象也是反映社会文化的最佳窗口。自《申报》广告画出现以后,女性形象就频繁地出现在化妆品广告中,从"吉布森女孩"、东方古典女性、新女性、家庭女性,至裸露女性以及女明星等众多美女形象都曾出现过。通过考察化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变迁,不仅可以探索化妆品在近代中国的销售过程,亦可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探究女性美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女性书写和书写女性是一时之潮流,但是很多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都带有神化或者男人化的味道。张爱玲在散文集《流言》中却塑造出了一种迥异他人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从张爱玲在散文集中提出的"妇人性"入手,探索张爱玲所塑造的一个享受世俗乐趣,体味人生悲凉,有着些许缺点的真实的、立体的女性形象,观察张爱玲是怎样做到女性形象的重塑。  相似文献   

15.
五四女作家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一样不否定上帝的男性身份,但在女性经验下,她们更易于用母亲形象或女性形象表征她们对上帝的体验。苏雪林、冰心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们一方面用上帝慈爱的"父亲形象"对抗中国家族宗主社会中威严不可侵犯的父权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凭借自己的女性经验彰显上帝的女性和母性形象,寻求觉醒的女性所信靠的力量。五四女作家笔下上帝形象的特征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中国知识女性的独特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以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解读《圣经》中的贤妻形象,笔者发现,由于男性掌握话语权,《圣经》中描述的"贤妻"形象与圣经时代的女性并非完全一致。为建构"贤妻"形象,圣经作者采取了男性叙事视角、次情节结构和妻子形象的扁形化等多种叙事策略,借此影响现实中的女性,强化男权意识。从圣经文学的影响来看,圣经中所刻画的"贤妻"形象对西方文学具有原型意义,圣经中的贤妻标准与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的矛盾成为西方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宋钰颖 《林区教学》2014,(2):105-107
在审视存在于不同时期女性的图像形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图像再现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的视觉隐喻,认为女性的图像形象集中体现了男性基于文化优势而拥有的视觉霸权。在女性图像中,女性是被动的受凝视的对象,她们被设定为适合任何人的凝视,而无法选择自己"看"还是"被看",也无法选择"看"的对象。在男性目光的注视下,女性这个角色被缩减为一个"物品",代表了一种价值的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只有在依附于男性的视线时,她们的图像形象才具有可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虽然不是太多,但却是熠熠生辉的。用他的"冰山原则"解读他的女性人物,去发掘隐藏的八分之七,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女性形象自然、天真又不乏认真、执着,充满着幽雅和神秘。  相似文献   

19.
沈虹光的作品风格朴素平实,细腻隽永。按照题材可以分为"小人物系列剧"、"革命战争题材剧"两大类。"小人物系列剧"中作者通过琐碎平常的生活场景还原了生活的原生态,塑造了"无我"、"自我"、"独我"三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其笔下的女性形象有真实可感的一面,但大都没有女性意识,一些"高大全"式的女性形象明显没有摆脱"十七年"时期官方意识形态的窠臼,而带有鲜明的政治意味和主旋律色彩。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的乡村女性形象受到媒介的普遍关注。印刷语境中的乡村女性形象突出了人们对伦理价值的重新思考,声像语境中的乡村女性形象突出了时代感和娱乐性。两种媒介不约而同的采用了"俯视"的角度和有倾向性的性别视角,未能摆脱"刻板印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