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手机"两微一端",现代传播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大众传播模式,完全没有了时空的界限,让同样碎片化的内容在不同的媒介中传播,大大提升了传播的关注度和到达率,这就是融媒体时代带来的全新传播形态。传统文化在融媒体时代也迎来了传播的黄金期,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结合,优化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模式、提升传播效果,可以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本文将以福建省极力打造的传统文化第一品牌——朱子文化的传播模式为研究对象,尝试建构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全新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2.
孙宏 《记者摇篮》2006,(8):47-47
传播学派认为,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的产生是由一个中心向外扩散和辐射,形成一个”文化圈”。不同时代的文化传播载体起着连接和沟通的作用。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兴起,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加速度、近距离的特点。作为“地球村街头的公告传报员”(CNN特纳语)的电视媒体因其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再现性和参与性强等传播特点而成为跨越国界和边界的强势媒体。电视是一种大众文化,娱乐性无疑应是电视的主导方面,但是正如一位西方学者说的,在现代社会,娱乐性总是与媚俗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娱乐性…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泛娱乐化风潮中,严重扭曲了电视的文化传播功能,助长了社会的浮躁风气,降低了大众的价值判断、文化认知和审美功能。各家电视媒体不同的表现体现着不同的精神追求,是对媒体社会责任、发展道路、文化理念的检验。增强文化自觉,坚守文化品格,传播先进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做精做强内容,形成独特风格,打造自身特色,是电视媒体实现自身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4.
民族语文媒体是民族媒体的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它依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来实现信息的传播,包含报纸、电视、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本篇研究对民族语文媒体在少数民族宏观和微观两个语言生活层面以及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等主要作用进行具体阐述,希望对民族语文媒体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规定的少数民族语言政策、媒体政策。同时,少数民族语言媒体也是保护语言多样性的重要工具,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活力与媒体的使用有相关性。随着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发生变化,民族语言媒体的功能也会进行调整。以单语(本族语言)受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媒体在信息传播、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国家认同构建等方面依然发挥着主体作用。但随着单语人越来越多地成为双语人和多语人,民族语言媒体的政治功能、信息传播功能会进一步弱化,民族语言媒体会更多地作为文化的传播载体而发挥补充性和替代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新媒体不断发展。现代社会舆论的复杂,使社会价值观产生很多不同的观念。电视媒体主要任务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深入人民群众的内心。如何让电视媒体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很多电视媒体在进行研究分析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蕾 《采.写.编》2016,(4):130-131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依托微博、微信平台迅速成长起来的自媒体被普遍使用,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自媒体为多姿多彩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使地方文化多方面传播成为可能,使少数民族文化变得"触手可及".本文主要以贵州苗族文化传播为例,通过论述自媒体的传播方式、特点以及影响来探讨这一传播模式带来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变化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凌 《新闻爱好者》2014,(11):23-29
目前中国电视媒体频道普遍被商业化浸染,缺少培育公民文化需求的洁净平台,电视媒体人需要加强文化修养和文化责任自律,养成一定的文化伦理习惯。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包括文化自觉、自信责任,以及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服务、文化教育、文化安全、文化对外传播责任等。如何提升和保障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应当在确立电视媒体的文化价值理念、构建电视媒体的文化价值体系、提升电视人的文化素养和品性等7个方面给予重视和加强。  相似文献   

9.
媒体融合时代,电视媒体的传播格局、传播方式和角色功能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大众传媒影响力定义及评估体系已不足以解释媒体融合时代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准确把握媒体融合的深刻内涵和基本精神,对媒体融合带来的信息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传媒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变化进行深入探讨,对电视媒体及电视传播活动的全流程、全要素重新界定和定位,对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传播生态、传播规律、传播特点和产业发展模式进行重新归纳总结,全方位全要素进行能力培育和建设,电视媒体才能在媒体激烈竞争时代继续保持和发挥自己独特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新闻前哨》2013,(6):7-7
谭舒在《当代传播》2013年第2期撰文指出,对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媒体而言,不仅仅需要体现舆论导向、信息服务、娱乐、教化等社会功能,还需要承担另外一些特殊的社会责任: 1.社会整合是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媒体的重要职责。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媒体不仅承担着一般媒体所具有的功能.同时.也承担着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社会整合功能。在信息时代,如何使少数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群众拥有分享信息资源与获取信息服务的平等机会,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作为一种电视文化资源来开发并没有引起大多数电视媒体注意,央视对少数民族音乐"原生态"的大力宣传逐渐引起了一些省级卫视的关注.本文以CCTV和西部各省级卫视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来阐述电视媒体开发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资源的历程、原因、条件与路径.  相似文献   

12.
马梅  尚文 《今传媒》2016,(5):8-11
随着由数字网络技术支撑的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因自身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效力与模式,在现代传播体系中占领了重要的地位.电视综艺节目作为视听产业的支柱产品,是使观众与电视台产生黏连的重要途径,但是仅依靠传统的电视媒体进行品牌传播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做好电视综艺节目的品牌传播对于电视行业的主体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品牌传播为切入点,在分析媒体融合对电视综艺节目品牌形成影响的同时,探究如何利用媒体融合进行电视综艺节目品牌的塑造与传播,以及在媒体融合语境下电视综艺节目品牌发展应规避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王妃 《报刊之友》2014,(4):143-144
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环境气候,电视媒体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的渠道,在倡导、制造、实践、强化消费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电视在传播消费文化过程中也会呈现的一些负面效果。因此,要用好电视这把双刃剑,传播积极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4.
电视媒体的品质包含以下方面:有传播媒介功能、内容创意制作、传播思想道德、节目类型等,各类媒体品质的高低通常都是由这些方面判定出的。此篇以电视媒体品质为理论基础,点明现代电视媒体潜在的问题及策略。和其他媒体相同,电视媒体传播的内容决定了品质,类型包括了许多种,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电视剧等,其制作过程中所用的摄像、声音、布景、场景、灯光等都会对节目的品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品牌传播的角度出发,考察电视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笔者在对自媒体和品牌传播等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围绕电视媒体在自媒体时代进行品牌传播的特性、作用等进行论述,而后进一步对电视媒体品牌传播的方针、方向提出策略性的建议,并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文化市场的日益繁荣和传播媒体的多元化,未成年人日益成为文化市场的消费主体和电视媒体的普遍受众,看电视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生最经常的课外活动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值得注意的是,电视媒介在对未成年人启迪、益智的同时,其传播的负面信息也必然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摒弃电视媒体中的负面信息、净化荧  相似文献   

17.
熊国太 《新闻界》2007,(2):120-121
如果从媒体传播的发展逻辑来推断,手机媒体正在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当前手机传播已成了人际传播的主流和大众传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充分研究手机媒体的传播原理,认识其蕴含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认同构建中,以法律认同为代表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新疆各少数民族,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建构文化认同,是新疆"现代文化"的具体体现。电视媒体以符号形式再现,而再现的过程,即通过电视文本编码形成的电视节目的传播过程,也是受众主体认同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谭舒 《当代传播》2013,(2):62-64
以社会秩序整合为主要目标的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媒体,在日益激烈的电视市场竞争中日益边缘化。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媒体的社会功能与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电视管理体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媒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传媒角度看,电视媒体传播信息的质量和效率主要受播音主持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播音主持的专业艺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形象、语言、创作能力、正确价值观及善用电视传播规律等方面探讨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