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逆取顺守”之假说,是在汉朝建立后,为避免重蹈秦朝覆辙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背景下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打天下与守天下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逆取顺守”的关键是统治要有以民为本的思想,“逆取顺守”是必须遵循的历史规律。在秦朝,曾经具备过转变统治政策的可能性,但由于秦朝的历史化传统和秦始皇、秦二世个人性格等因素,使这种可能性化为了泡影。“逆取顺守”之假说的提出,对于后来统治抛弃法家学说中赤裸裸的暴力统治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正>马克斯·韦伯说:“任何一种能够持续存在的统治,要有起码程度上的自愿服从性。”深究这句话不难发现,秦的灭亡是必然的,因为秦民对于秦的暴政已经忍无可忍,没有了自愿服从性。一个政权能否长期存在,顺民心是第一要务。西汉基本承袭秦制,为何秦朝二世而亡,汉初却出现文景之治,问题是在“制”,还是在“治”上?带着这一疑问,笔者试对此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3.
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结束后,鉴于学生对秦末历史比较了解和颇有兴趣,特别是不少学生对秦亡原因的简单认识——“亡于暴政”,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探究题:秦朝灭亡原因之我见。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关东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为了加强统治,秦统治者强调用法家治国,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然而,法家思想的局限和统一手段的不合理造成了秦朝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冲突,这一冲突以法家思想和非法家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历秦朝社会之始终而存在,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过秦思潮"是汉初一次高涨的社会思潮,出现了大量的"过秦"史论。这些史论除了讨论"秦亡汉兴"之理外,还包含着时人对秦代历史的不同看法。在陆贾等多数人的史论中,秦王朝的历史功绩与作用已被否定,"过秦思潮"中对秦朝历史地位的否认已是当时的主流认识。然在贾谊《过秦论》与司马迁《史记》的相关史论中,仍承认秦王朝的"天命",肯定秦朝的历史功绩,对秦王朝的历史地位仍予以认同。  相似文献   

6.
秦朝短命而亡,在汉初的思想界与史学界,“过秦”思潮成为时代主流。司马迁以一个史学家的远见卓识,从理论上肯定秦朝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打破了不敢道秦的禁忌;在修史实践上,全面、完整地记述秦朝的兴亡过程,探索秦朝的兴衰之因,揭示秦国发展的原因与奥秘;而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史人物,则体现了司马迁自身的情感与理性。他为秦史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秦亡于二世的历史文化因素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亡于二世,有着深刻的历史化背景。秦帝国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和秦始皇专横暴虐的高压政策,是沙丘政变这一偶然事件的必然因素。法家化的培植和浇灌养成了秦二世自私暴虐的性格;所受教育,使他局限于法家学说的圈子之中,无法改变秦朝残暴严酷的统治政策;用人的失误,为赵高篡权创造了便利。法家思想与化的缺陷。是造成秦亡于二世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点认为秦刻石的文字和铭文内容为李斯所作,但从史料来看,李斯作小篆和李斯作刻石都是一个逐渐附会的过程,李斯作为秦刻石作者的身份,应当为后人建构而成。秦刻石真正的作者或为秦朝儒生博士官。秦刻石所体现出来的浓厚的儒家思想痕迹,是战国秦汉变革之际的文化整合在秦朝统治思想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秦二世元年秋七月,陈涉、吴广领导戍卒七百人在大泽乡起义,点燃了反抗秦政权残暴统治的烽火,掀起了推翻秦王朝的武装斗争,反映了中国农民不畏强暴、反剥削反压迫的革命精神,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的伟大斗争。这是史学界众所公认的事实。在两千年前司马迁充分肯定他的功绩说:“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①。然而秦朝政权的复亡,不单是陈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力量推翻的,其中还有六国复国势力这个历史因素的作用,也不应当忽视。因为陈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仅存在半年的时间就被秦朝政府军镇压下去了,在此后的两年当中,是六国复国势力对秦王朝的反抗斗争,经过  相似文献   

10.
桂俊 《历史学习》2006,(12):22-23
现行统一教材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在叙述“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特点”时,比较突出“汉承秦制”,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也着重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实际上“汉承秦制”还应有“随时宜而改”。“汉承秦制”作为教学的基本知识点应该掌握,它主要体现在:第一,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初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暴政而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家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1.
秦朝存在时间短暂,但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却占有重要地位。有关秦朝速亡原因的研究成果颇多,文章从商鞅变法的负面效应入手,对秦亡原因作一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秦王朝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禁止其它学说,使得秦朝儒学暗淡沉寂。西汉初立,在高祖君臣对秦亡的反思过程中,经儒士叔孙通、陆贾等人的努力,儒学得到了初步复兴。但是,由于当时深刻的社会、思想根源,儒学并未立即被定为一尊,取得主导地位的是黄老学说。儒学经历了与黄老学说的长期激烈斗争之后,直到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相似文献   

13.
贾谊认为秦朝速亡,不仅在于秦政“仁义不施”,更在于秦制“遗礼义”,“遗礼义”是造成秦“仁义不施”及汉初社会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为此,他制定了以“礼义”为中心的汉家制度。尽管他的制度构想未成于当时,但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有殄天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内兴功作,外攘狄夷,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相似文献   

15.
名人造字     
有一些汉字的来由,与古今一些名人有关,说来饶有情趣。 秦始皇改字秦始皇以前,“秦”写“栗”。秦始皇认为这个字“二王坐一登(木)”,很不吉利,就改为“秦”字,因它“春”与“秋”各占一半:象征秦王朝永固。然而,后人对“秦”字提出不少非议:“‘春’而无曰、‘秋’而无火,亦不吉利。”其实,秦王朝寿命很短,不在于改一字,而在于仁义不施,民心尽失。  相似文献   

16.
"温柔敦厚"思想发源于先秦思想文化领域,它植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与道德领域,是"六艺之教"的有机组成部分,具备深厚的人文蕴涵,尔后浸润诗学领域.秦朝的专制统治破坏了先秦儒学文化,实行法家的政治主张与文化政策,结果二世而亡.西汉继秦而起,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重构审美文化,温柔敦厚的思想应运而生.它凝聚了自西周至西汉的文化精...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级中学《中国古代史》选修教材(人教社2003版)第15页的《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中,把“关中”标注在周都城洛阳以南与韩交界处,我以为是一处明显的错误。“关中”最早称呼来自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是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它地处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箫关以南、武关以北,四关之中而得名。在战国时,它是秦国的发源地,后来又是秦朝的统治中心,因而又叫秦中;秦汉以后关中称呼一直没变,现在它仍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陕西省也因此简称为“秦”。关中海拔约500米,因为它面积大而号称800里秦川。《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秦朝的俸禄制度,对秦的俸禄制度,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秩禄制”;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爵禄制”。本文认为秦的官吏物质待还是秩禄制,不是爵禄制。通过对秦俸禄制的研究,不仅仅是为弄清秦的俸禄制度,更主要的是为研究和改革我国国家机关工资制度提供确实的、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秦朝不是因为所谓的"暴政"而灭亡,秦亡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一是未明定继承人所引发的恶性政变导致上层权力结构的改变;二是战国时期未泯灭的大争传统致使秦始皇死后整个社会迅速全面动荡而导致秦帝国溃亡。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在《史记》的《六国年表》、《秦本纪》等篇章中对秦朝历史作用的评说 ,忠于客观史实 ,既不因秦“施暴政”招致速亡而全盘否定其统一全国之功 ,也不因其实行“平海内”之历史使命而减轻对其过的谴责 ,充分体现了一代史学大家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