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高校国际化的发展,留学生教育作为高校全校发展规划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发展显性课程的同时,隐性课程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隐性课程是在显性课程之外而包含于学校整体教育中的诸方面,如学校环境、组织制度、教学活动、文化心理等。本文在对来华留学生教育问题上,从隐性课程的角度提出建设策略,以期创造最优化的对外汉语教育环境,使留学生们尽可能缩短来华适应期,在学习、生活、心理及文化等方面顺利过渡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隐性地理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学生地理学习信息的教育活动和学生自发的地理学习活动,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  相似文献   

3.
李建文 《江西教育》2001,(12):12-12
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隐性课程具有各种要素,各要素又有它自身的特殊结构,因而形成了隐性课程的自身的分类结构。根据隐性课程存在的广域性,将隐性课程分为以下三层结构:物质———空间类。作为物质空间类的隐性课程指学校的建筑、校园的规划、学校的地理位置等物质与空间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正式课程之外的影响。这一结构处于最外层,可以被受教育者直观,也容易移植和改变。组…  相似文献   

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在学校进行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通过无意识的感染、熏陶、认同等方式使学生改善心理机能、发挥个人潜能的一种课程形式,是学校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策略。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可从学科渗透、寓于活动和优化环境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校主要通过进行课堂教学、建立隐性课程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学校主要通过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教育。我国学校应以美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参考,并结合我国国情,通过重视非德育课程、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创设学校环境、开展实践活动以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领域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界的公识,这其中,中小学的环境教育被摆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绿色教育主要是通过把绿色环境教育工作与学校课程结合起来,把绿色教育融入到学校课程之中,融入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之中。  相似文献   

7.
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以隐蔽形式传递给学生的有关价值、态度、情感、信仰等方面的非学术性教育经验,它主要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获得良好品德经验。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概念出发,对隐性课程的特征、存在领域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也被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与非学术的)”。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学校的建筑、教学设备,学业成败的奖惩制度、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等,可以说整个教育环境中凡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因素都可以成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评价则是指以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对隐性课程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了解潜在课程的优劣、好坏及其实际产生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及作用 隐性课程也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国内外的学者对它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在此。社会和家庭里的教育环境一般不能被学校里的教育所控制和掌握,因此,以下所讨论的隐性课程主要指的是相对于显性课程(正规课程表里的课程)而言的,通过学校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类的、精神活动类的、和社会关系方面)有意传递给学生公开的和非公开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  相似文献   

10.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几种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雷 《天津教育》2007,(3):37-38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这一指导思想为学校开发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资源、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为心理健康教育增添了新的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