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首先对“正”、“在”、“着”、“呢”连用共现时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主要是动宾短语)的搭配所呈现的不同句法分布情况进行了讨论,同时又根据以上各词在连用共现时所体现的“体貌”特征,即“进行”和“持续”,分析了以上各词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搭配时,在语义语用平面的自足或成句的情况,并从信息量承载和前景、背景认知关系方面,对以上各词与活动动词及其短语搭配所呈现的句法分布特征做出进一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是马克思运用他的“历史环境”理论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性及其所处的“独一无二”的历史环境具体分析而提出来的,并为实践部分地得到了验证。但这一重大历史哲学理论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阐释和未被实践所完全验证。因此,探讨这一理论的提出、依据及其与民粹派“村社理论”的异同,以及这一理论在俄国的部分验证,有助于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教育"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教育”是使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和谐教育”关键在于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该文在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进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从“教”“学”活动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人才素质和谐、教育环境和谐四个方面推进我国“和谐教育”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严冰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91-295
成功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为余秋雨赢得了苣大的声誉,也使余秋雨将人生定位在民族未来文化建设的“建设者、引渡者和保护人”。通过分析“余秋雨现象”中的两种反差现象,认为相对于成为民族文化“引渡者”的“天之重任”,从为余秋雨赢得极高声誉的历史文化散文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生命智慧看,给人以“身腰赢弱”、不堪重任的疑虑。尚需在“坚毅度”方面强化。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数学教育活动中的“环境认知”和“分配认知”的含义,并从环境和角度对数学教育进行分析,要重视数学学习活动中环境和化的影响及其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必须强化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强“民俗数学”及其教育的研究;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关注数学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点和信念。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是人对人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身处其中两极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有着极强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故都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即“双主体性”。坚持德育“双主体’’原则,既是德育客观规律的表现,也是德育“互动”特征的体现,是网络信息面前人的主体性的反映。因此,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的“双主体”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栗华 《学周刊C版》2011,(11):29-29
“人文”是指一种由人类自身建造的、与自然秩序(天文)相对的文化意义秩序。而“人文精神”是指人对于贯通于人类历史全过程、渗透在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的所有方面的那种使人成其为人的最高哲学本质的自觉关注与自觉追求。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扛神》是流行于荆山一带的民间传统“巫教仪式”,它一直长期地支配着荆楚腹地的信仰活动与社会生活。无论是在仪式行为、艺术形态还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浓厚的楚风巫师祭祀的民俗特色。通过对其仪式行为及音声环境的简要描述和分析,发现其隐含的荆楚社会、文化、历史、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特别是《扛神》仪式“音声环境”中所投射的“信仰”,其深层次文化内涵、象征符号及发展现状,应该引起学术界的深刻关注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9.
“优势生存”与“优质生存”分别从不同层面上体现了主体对生命历程和样式的一种诠释和表达,“优势生存”伴随着人的历史发展外化为人的一种生活态势、生存理念或是人的一种价值追求,但它不应是人之生存的归宿,因为优势生存只是人发展的一种跳板或动力,只是人生命展开中的一个凭借,而“优质生存”则体现了对自我的一种反思与感悟,对自然与社会所持心态的和谐,以及对待他者所拥有的那份理解与宽容,是人生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传播的本质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宗旨,新闻传播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人文关怀”的历史。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在新闻传播中增进人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增进人与各种对象之间关系的和谐。“人文关怀”在当前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自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史学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大多从环境史、生态史入手,相比之下,我们非常有必要加强对自然与人类精神生活关系的探讨。历史上,自然曾作为极其重要的审美对象给人类带来巨大而持久的愉悦;曾对人类宗教意识的萌生产生过重要作用;曾深刻地影响过人类的社会观念。  相似文献   

12.
对“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及其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类关注的中心问题。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思考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本文认为“天人合一”和“主客二分”是东西方不同思维方式下的哲学命题,不能简单地把二者对立起来,将“主客二分”看作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而把“天人合一”看作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解决环境危机是人类共同的使命,只有通过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运用实践手段,才能真正解决现代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的本质是和合炼世,它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即人类社会关系;它既是实践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和实质,并且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来源。技术是生产力,也是实践活动展开的基础,处于主体与客体世界的中介地位,它支撑着实践目的的有效实现,但是,技术在人类目的性活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需要理性解决的基本问题。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各国要发展,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正确对待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影响之间的辩证关系,走一条经济社会生态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之演进与变迁中,大致存在两种不同类型之思想家,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英国思想史专家以赛亚.柏林"刺猬"与"狐狸"之著名划分十分相似,他们的是非高下也绝非用简单的激进与保守、进步与落后之类的标签就能界定,而应当运用年鉴学派之"长时段"理论来重新界定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并且,正是这两种不同类型思想家之交相共同作用以及其与社会之互动,才真正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趋势与走向。  相似文献   

16.
史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条件。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马克·布洛赫曾从史料的分类、史料的流传与作伪、史料的辨伪与考证等几个方面对史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过探讨。他的史料学思想,至今仍对完善史料学和进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旧唐书·经籍志》(以下简称《旧志》)、《新唐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新志》)是我国历史上继《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后出现的另两部重要的史志目录,是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典籍流传情况的重要工具书,特别是对我们掌握唐代典籍图书流传著录情况有重大帮助。并试着从两志的著录体例着手去研究,进而发现二者之间在这其中存在的异同之处和两志在著录体例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Culture is about survival of the human species.One key goal in the study of cultures is in assessing the survival and predictability of values across the history of humankind.As for China and USA,both countries have their own cultures.of course,they have a lot of difference between each other.Every culture has its own reason to exist in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gain insight into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nvironmental worldviews by exploring their ideas about nature and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s. Participants were 29 students from a university in Taiwan. Interviews were employed as the dominant method, whil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lso used to support the sample selection and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view data. Interview responses were analyzed using a phenomenographic approach and revealed a variation of students’ ideas. One key finding was that although the students were generally pro-ecological, their ideas about nature and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s seemed to be often a mixture of worldview tendencies typically as follows: (1) humankind is part of nature and subject to natural laws, and thus cannot possibly destroy nature; (2) humankind plays a dominator role in nature, but can be ‘replaced’ by other species; and (3) humankind shoul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 in order to secure sufficie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a livable environment for all species, especially humans. Moreover, the students described and explained nature predominantly from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行为、心理、精神生态学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为生态学研究动物行为及其环境关系;心理生态学研究人类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精神生态学则是研究人类和谐、均衡、持续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