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微博、人人网、微信等新媒体的普及及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更增加了网络政治参与的便捷性。但现实中,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差异较大,部分比较积极,同时消极参与的也占相当比重,这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从网络政治参与和社会责任感的关联入手,探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行动动因,有利于提出引导大学生有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新课标")明确指出,"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从这个含义可以看出,公共参与的主体应当是"我国公民",客体应当是"公共事务",参与方式应当是"有序参与"。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是培育学生四大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个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结的整体。其中,公共参与既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实践结果。因此,培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要从构建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动力机制着手,采用提高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政治情感认同等策略巩固动力机制,并为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实践机会,使大学生不断积累有序政治参与的经验,从而培养他们有序政治参与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高校学生试图影响政府政策和学校决策的活动和过程。从调查数据看,当前大学生中理想主义的政治参与仍占主流,显性的政治参与远多于政治冷漠,自主的政治参与略多于被动的政治参与,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是主体。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治参与不足、被动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大学生自主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高校学生试图影响政府政策和学校决策的活动和过程。从调查数据看,当前大学生中理想主义的政治参与仍占主流,显性的政治参与远多于政治冷漠,自主的政治参与略多于被动的政治参与,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是主体。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治参与不足、被动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大学生自主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政治参与过程是其自身获得政治知识、提高民主意识、积累政治经验和培养政治能力的需要。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非常关注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参与行为趋于理性,参与过程有序,反映出客观合理的分析判断思维;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仍存在不足与缺陷。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是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当前大学生高涨的政治热情与参与度不够之间有矛盾,行为理性与动机功利之间有偏差,参与形式多元与参与效能感偏低是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政治教育体制、非主流政治文化及大学生个人心理特点是制约大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的关键因素。完善政治参与机制、营造政治参与氛围、提升政治参与能力是扩大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和实现方式,对大学生政治角色的发展、参政能力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的养成作用。扩大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保障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实现,要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拓宽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探索有效的政治参与形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志国 《时代教育》2009,(9):9-9,11
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它激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增强了大学生的民主参政意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政治参与也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它易使大学生被信息误导而造成思想混乱、易使大学生政治参与失范、易使大学生的现实政治参与能力弱化.为此,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网络立法、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实现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0.
对当前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的有序政治参与不仅是自身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政治现代化、民主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但受多种因素作用,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要推进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在不断完善政治参与机制,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