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艺十五年     
我学习写新闻报道,十五年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70年,我应征入伍后在连队当文书,领导经常让我写点什么,可是我不会啊!就跑到团新闻干事那里去请教。新闻干事讲的,乍一听心里似乎明白些,可是铺下稿纸还是老虎啃天没处下牙.怎么办呢?我决定从头做起,先学着写日记,每天写一篇,一写就是七年.写日记觉得顺手点儿了又学着写广播稿.再到后来,发现了新鲜事,就写出来往《战友报》、《河北日报》等新闻单位投稿.结果  相似文献   

2.
试论新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与探索新闻规律,富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关系到新闻科学体系的确立,新闻工作的得失成败和新闻改革的趋势、效果。本文试从新闻有无自身规律,新闻有那些规律,如何表述新闻规律等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一) 新闻有无自身的内在规律,如何看待新闻规律? 说它有吧,有人认为:“办报就是办政治,还不是领导叫我写什么就写什么,叫我怎么报道就怎么报道。‘紧跟’、‘照办’还来不及,有什么新闻规  相似文献   

3.
领导与新闻工作密不可分。一个单位的新闻工作好坏,与领导对新闻工作的重视程度紧密相关。你们单位领导是如何抓新闻工作的,是如何运用新闻报道指导工作的,以及领导自己业余时间是如何搞报道的?请读者踊跃来稿,每篇2000字以下,配领导照片一幅。稿件不要面面俱到,着重写一个侧面或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认为当记者只要会写消息就行。有些老编辑曾要我练习写评论,并说不会写评论,就不能当一名称职的记者。可是我总认为,写评论是报社领导的事,不写评论照样能做记者。所以在六七年的记者活动中,一篇评论都没有写过,直到1956年  相似文献   

5.
读者之声     
湖南省洞口县邮电局王前哲:我1986年元月从县邮电局领导岗位退居二线后,县委宣传部的领导要我学习写新闻,反映邮电建设和邮电职工的生活与工作。我文化太低写新闻谈何容易,得找个好老师辅导。于是,我选择了《新闻与写作》并补订了三个季度。那年,4月份的刊物一到手,我就从头到尾的阅读,思考;搞清了新闻还有5个要素等基础知识。特别是通讯员谈体会和《新闻来稿评析》等栏目的文章,对我的启发很大。我开始学习采访,收集素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课上,老师提供了一幅新闻图片,内容是:与会者接受采访,在其目光的正前方,一个人为其托着稿件,上面写着:“通过这次会议,我对党和政府的有关精神有了深刻的了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但是,不同记者对同一件客观事实的报道,往往产生不同的新闻价值,引起不同的社会反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察问题的新闻视角不同所致.角度平常,写出来的新闻就平淡无奇,角度新颖,写出来的新闻就会富有新意和感染力,新闻价值高,会收到最佳的社会效益.新闻视角的高下分野,与记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强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程度,社会阅历及新闻敏感力有直接的关系.去年我在和田地区的一次采访经历使我对这一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期间,我随中央代表团南疆分团赴喀什、克孜勒苏、和田等地州采访,短短五天发了六条消息,圆满地完成了报道任务.就在离开和田地区的前一天晚上,我看到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同志在宾馆门口长时间与各族群众亲切交谈,突然想起和田是司马义·艾买提同志的故乡,请他现在谈一谈回到故乡的感受,一定是篇很有新闻价值的录音专访.于是,我走上前去,请他的秘书转达我的采访意图,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并转身对我说:“10分钟后,我们就在这里谈,好吗?”我飞快地跑回房间,背起录音机,就赶到约定地点等候采访.采访开始后,司马义·艾买提同志微笑着同我握手,问我要谈什么.我说:“和田是您的故乡  相似文献   

8.
翻开报纸,充斥版面的会议新闻多数是一副生硬的面孔,不是某某领导强调,就是某某领导要求,让读者望而远之。会议新闻的这种状况,造成读者既不愿看,也不愿听,这让部分记者和编辑在思想上存在着写会议难、写会议烦、写会议新闻难出新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9.
我参加新闻工作以来,几乎没写过新闻(消息)。经常听到有人批评:“哪有新闻记者不写新闻的?”我们的总编辑胡绩伟也在会上讲:“年轻的记者要多多写新闻;年老的记者,也要学着写新闻!”去年春天我到湖北采访,就学着写了一些新闻,开始尝到了一点  相似文献   

10.
我当政法记者的时间不长,特别是刚踏上这个岗位时,由于分工细,我只跑律师事务所和法院民庭,因此觉得天地狭窄,没有多少消息好写,心里深感苦恼。后来,领导上给我布置了一个“法律常识小故事”专栏,我也就满足于一月一篇“小故事”,不再想扩展了。但前不久,本报一位领导同志提出的“X新闻观”给了我很大启发。所谓“X新闻  相似文献   

11.
读《中国记者》上的《“大家都轻松一点”》一文(载1990年第3期),不由要叫声好。文中讲到,由于“现在不但会多,而且有会必请领导”,使得领导和采写会议新闻的记者都很“不轻松”。领导“硬着头皮坐在主席台上,还总得说上几句‘实在没什么准备’的话”;“记者也够难的,写吧,实在没多少东西,不写吧,领导与会了。”由此呼吁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12.
有的通讯员认为写“豆腐块”、“火柴盒”成不了“大气候”。我写新闻就是从写“豆腐块”开始的。1986年,新店子乡牧草喜获丰收,乡领导为卖不出去而发愁。于是,我写了仅有20多字的“一句话新闻”,地区报发表后,草原重灾区马上前来联系购买,一下子就买走数十万公斤牧草,解决了牧区抗灾保畜缺少牧草的困难。 我体会到,写“豆腐块”有“三大”优点:一是能够以小见大,拾遗补缺;二是便于加工提炼,精雕  相似文献   

13.
初中一毕业,我就回乡务农.我爱听广播、看报、读杂志,渐渐地也动手写新闻,并着了“谜”。  相似文献   

14.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15.
嘿您可别笑我孤陋寡闻。我是天津大港油田井下公司的一名业余通讯员。1995年元月.公司领导为了鼓励我们多写稿、写好稿,特地为我们10名骨干通讯员每人订了一份全年的《新闻三昧》,领导的用心可谓良苦;每年公司的报刊订阅费就那么一点,全国的报刊又那么多,为什么领导独钟情于《新闻三昧》?这足以证明,领导的慧眼不凡,《新闻三昧》的品味不俗。遗憾的是,当时偏偏碰上了我这个不识货的“刺儿头”。我不但不领情,反而说风凉话:“喊,什么‘新闻三味’。八成你们是看中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平时爱看报纸,爱收听新闻节目。时间长了,自己也萌发了写新闻报道的念头。买了几本新闻业务书拜读,可还是不知道写什么,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请编辑给予指导。 陕西扶风 王衡 王衡同志: 你初学新闻报道,不知道该写什么,总感到“老虎吃天,没处下爪”。这是很正常的,许多通讯员都有这样的经历。 写新闻要求固然很多,但说简单些,要采写一件新闻事实,起码要用三个方面去衡量,一是这件事新鲜不新鲜,二是这件事有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三是这件事典型不典型。如果说这件事情新鲜,有针对性,比较典型,那么就说明它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就可以进行采写。比如,我采写的现场短新闻《喜看农民来春游》,这篇报道就具备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春游,对城里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我观察到这几年到城里春游的农民多起来了,这就很新鲜,它说明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开花结果,农民兄弟丰衣足食后,已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娱乐生活,因而也是很典型的,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于是,就可以着手进行采访,到旅游点、街道和售票窗口采集一些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领导同志所列举的典型事例该不会有错吧?但有一次我却因此造成新闻失实! 那天,在乡村计生工作会上,乡里几位主要领导同志异口同声反复强调:“要向积极动员儿媳带头作流产手术的柬鲁堡村妇联主任杨成英同志学习!”新闻敏感促使我及时写了篇消息交乡站当天播发。岂料,次日一大早,被表扬的杨主任的儿媳找到我,红着双眼泣不成声地说:“杨记者,你可害苦我和婆婆了。我戴着环压根就没怀孕咋会流产哩?你是听谁说的?”霎时间我懵住了! 经核实,杨主任儿媳流产之事,系会前一驻村干部因不熟悉村上情况,向领导汇报不实情况所致。由此看来,报道中引用领导同志所列举的典型事例,也需核实才是!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委书记谭绍文日前和笔者谈到“会议新闻”。他说,现在不但会多,而且有会必请领导。领导怎么可能对什么事情都有话可讲呢?于是常常“主席台上开小差”,把公文带到主席台上批;记者也够难的,写吧,实在没多少东西,不写吧,领导与会了。于是,市委常委会最近制订减少“文山会海”的政策时,相应制订了新闻政策,以让“大家都轻松一  相似文献   

19.
在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时,一位相熟的作者因所写的一篇人物通讯而引起争议,他在困扰中跺脚发誓:“以后再也不写人物了”。好心的同事也劝他:“今后要写就写集体,不要写个人。”后来,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一些领导、先进人物在接受采访时,屡屡谦虚:“不要写我,还是写集体吧。”爽直者吐出知心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写了我个人反而对我不利,你要是真心爱护我,就去写别人。”这些现象的背后告诉我一个问题——人物新闻有着特有的社会影响。在我重读了优秀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碌》之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我心中升腾:  相似文献   

20.
从一九六三年起,我业余写的新闻稿件,先后被县、市、省和中央的电台和报刊采用了,有的还放在一版重要位置,并配发了评论。我的本职工作和通讯报道,都受到领导上的奖励。我搞业余新闻报道的体会是: “干”中写“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专业新闻工作者,接触的面广,了解的情况多,是写新闻的有利条件,同样在基层工作的业余通讯员,对本部门、本系统的情况很熟悉,也是能搞好新闻报道的有利条件。过去我片面的认为自己在基层工作,好象就没啥可写,不在“结合”二字上做文章,结果成绩不大。一九六三年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