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当时称作苏区。苏区的文艺活动在红军部队里最活跃。红军部队很重视文艺的宣传鼓动作用,每到一地,就向群众作宣传,有些标语口号就采用了歌谣体的形式,有的还直接用民歌小调编成歌词。一九二九年一月,工农红军第四军从井岗山东征江西、福建时,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布告》就是用歌谣体写的。部队还采用化装宣传,扮成土豪和农民,土豪头戴绿绸高帽,身穿  相似文献   

2.
红色歌谣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鼓舞战斗士气、宣传革命思想、增进军民情谊、打击敌人意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沿途遗留了很多红色歌谣。这些红色歌谣针对性强、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在今天仍然具有突出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值得保护、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3.
开展宣传工作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长征的胜利完成提供了思想上的保证。红军长征在陇南时期,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革命宣传工作,将党的革命主张和民族政策向途经地区的群众进行了宣传,撒下了革命火种。也正是通过对沿途民众的宣传,团结、教育、动员了广大群众,为顺利落脚陕北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开展宣传工作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长征的胜利完成提供了思想上的保证。红军长征在陇南时期,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革命宣传工作,将党的革命主张和民族政策向途经地区的群众进行了宣传,撒下了革命火种。也正是通过对沿途民众的宣传,团结、教育、动员了广大群众,为顺利落脚陕北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革命歌曲在红军长征时期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军长征时期的革命歌曲内容广泛,形式不拘一格,富于鼓动性、战斗性。对于当时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宣传发动群众、娱乐红军战士的战斗生活、鼓舞红军战士的革命斗志、打击敌人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梁磊 《天中学刊》2015,(2):126-130
红军长征后,中共在西北建立根据地的军事行动屡遭挫折,红军仍很弱小,中共没有脱离困境,长征没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是西安事变,中共在西安事变中的明智之举促进了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中共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西安事变后,国民党被迫停止"剿共"政策,内战暂告结束,中共摆脱了危险处境。  相似文献   

7.
论中央苏区的革命标语宣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苏区的革命标语宣传,是苏区我党我军最早系统开展的宣传活动。它为毛泽东、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首创,后为苏区各级党组织、红军部队、苏维埃政府以及广大军民所接受、传播和利用;它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饱满的内涵,有力地宣传了党的任务、方针和政策,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启发了苏区军民和白军士兵的阶级觉悟,回击了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在中国革命宣传史上写下了绚丽多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是一部雄伟的历史画卷,也是一座永不枯竭的精神富矿。将为中华民族历史前进,为培养公民崇高的理想信念,奋发向上的道德情操,尤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和理论依据。尊重红军长征的历史事实,深入发掘红军长征的历史内涵,尤其红军血战突破湘江,是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历史转折点,是促成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摆脱困境走向新生的开端。因此,客观评价红军突破湘江的历史作用,给予红军血战湘江应有的历史评判高度,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并以此缅怀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广大红军将士,慰藉为革命献出生命的英灵。这是我们研究与宣传红军长征伟大历史意义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中央苏区时期,党领导苏区军民在进行土地革命、建设苏维埃政权的同时,大力发展文艺事业,文艺活动和文艺创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大背景下,苏区文艺承担了使命担当。瞿秋白等共产党人身先士卒,团结了一大批革命艺术家。从苏区实际情况出发,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立足创新,开展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革命文艺活动,在实践中创作出了一大批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在这场革命的文艺运动中,中央苏区戏剧尤其彰显了历史的革命风采,既鼓舞了士气、积蓄了战斗的力量,又在舆论宣传方面扩大了影响。苏区革命文艺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其文艺价值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
红二十五军在长征及创立鄂豫陕根据地期间,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创作了大量红色歌谣。这些歌谣具有时代特质、政治特质、革命特质、阶级特质、文学特质、艺术特质、民俗特质、民族特质、生活特质和地域特质,以上特质又可归结为史料特质和红色文化特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红色歌谣发挥了明志、志史、宣传教育、提升红军凝聚力和战斗力、慰藉民众精神等作用。其经过红军和民众的广为传唱,瓦解了敌军斗志,鼓舞了红军士气,宣传了革命,发动了群众,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史学和社会学方法分析研究红二十五军和鄂豫陕根据地的红色歌谣,重温革命历史,挖掘红色文化,对我们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一种逻辑实证的理性精神,它触及的是现象界,而宗教是一种特殊的信仰,它涉及的是超验领域,科学与宗教所探索的对象、采用的方式和涉及的领域皆有根本差异,二者并不能真正相互否定;信仰的形态是多样性的,它既可以是科学经验思维之上的理性信仰,也可以是一种宗教体验之上的非理性信仰,还可以是非科学的理性信仰,故它不能与宗教等同混用,也不与科学完全排斥,但科学最多只能推演出“世俗信仰”,而不能推演出“超验信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执政党的合法性并不在于执政党的地位本身,而在于执政党广泛的、坚固的群众基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群关系的状况良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遭受失败。党群关系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兴衰。面对新世纪,党要把党群关系作为党的建设的晴雨表,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保证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研究新形势下,贫富差距呈加剧的趋势;公众面对贫富差距的心态;提出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就业和“三农”问题等有利于加强社会稳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艳  郭鑫 《海外英语》2014,(20):223-224
Based on the narrative theory of Shlomith Rimmon-Kenan,the present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hoice and order of the focalizers and the themes of the novel to show that they are chosen and arranged deliberately and accorded to its themes.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尤其如此。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但贫富差距问题日益突出,这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党和国家正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规范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学要日已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统一落实在课堂上,贯穿于教学中。需要教师彻底更新观念,建立师生活动的课堂氛围;民主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积极性;转换教师角色,尊重学生个性,以培养课堂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应当互相配合,同时规定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进行监督。然而,警检配合与侦查监督具有矛盾性:加强警检配合会削弱侦查监督;加强侦查监督则会使警检难以相互配合。我国应以提高对犯罪的有效追诉为目标构建相互配合与协作的警检关系。同时,应当完善侦查权制约机制以防止侦查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18.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他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了各种正确主张,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关系的建立,在西安事变和国共谈判等事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国家权力结构的演进,基本上是越来越集权于最高端,而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方向则与此相背;西周已经发展出比较完整的(早期)国家结构和功能,春秋王室与列国之间在权力结构、功能形态上反有诸多纠结缠绕,仿佛历史一度呈显某种倒退的特征。这基源于早期国家阶段政治控御手段的内在缺陷。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重组、下移,实为抟聚更成熟的巨型国家的新起点。这一时期政治中心控御形态的变化,国家结构中地缘(地域)因素的成长,都表现出在高频度战争环境中,国家地理空间(主要由于交通建设)、政治空间(主要由于官僚行政)、社会空间(主要由于宗姓氏族解体)的致密化倾向,只是这个"国家化"过程终春秋战国之世仍然处于一种"未完成体"的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20.
1900年是为旧历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入侵、自立军起义、中国议会的召开及“东南互保”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使这一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节点”。在这一年中,汪康年派、东南督抚及帝国主义势力都与“东南互保”发生着多多少少的联系,在这几种政治势力的作用下,“东南互保”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