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除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也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安全。北京大学叶朗教授将现代化带给我们的问题概括为三个失衡:“一个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现代化专家则称之为现代化的困境、现代化的弊端或现代化的陷阱。在“风险社会”概念的提出者、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看来: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进程推动着社会进步,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现代化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既因人的因素引起,又影响着人的发展.现代化进程需要以人的发展为导向,实现导向的重要方式,便是社会批判.只有以人的发展为尺度的批判性反思,才能不断校正社会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总体走向,促进社会现代化进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理论,相应地也是一种价值理论。在马克思的时代,社会问题与价值问题内在交织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正是在对于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密切关注中产生的,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作为现代性的一种产物而得以诞生的,是现代化进程的一种理论表现。在宽泛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包含着自己的现代性理论。那么,马克思如何关注现代性和现代化问题呢?  相似文献   

4.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素质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人的素质问题,既应从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理解,又应从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现代化是人全面发展的条件,却不会自然而然地导致人的全面发展,并且还可能给人的发展带来一些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提高人的素质,既要以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为导向。又要以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为导向,全面理解提高人的素质的目标定位,正确处理社会现代  相似文献   

5.
社会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心理素质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基础。社会现代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采取积极的措施,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消除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心理异常,培养国民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心理素质,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章以探究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与中国农村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为目的,强调了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难点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分析了中国农村传统社会结构的本质,特点以及在新时期的转型。尤其是对中国农村现代化历程中,打上传统化烙印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与中国农村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及其调适,得出了其结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体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上以及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等各个方面,都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存在诸多矛盾。只有不断解决这些矛盾,中国农村现代化才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大变革。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没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任何社会的现代化变迁是不可能的。而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多要素有机整合和综合的过程。因此,它的实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虽然我国当前经济现代化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社会结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问题作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始终构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其在中外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样态。  相似文献   

9.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密切相关,政治参与既可以带来政治稳定,又可以带来政治不稳定。在我国现代化转型期,政治参与中影响政治稳定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多角度地影响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心理,才能创设稳定安宁的政治环境,保证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稳步有序。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全面变革,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给人们带来经济实惠和富裕生活,带来生活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生活节奏的变化,同时也带来社会心态和个体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为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统筹兼顾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建立起来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农村发展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是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城乡差距扩大化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略论民初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结构的失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控制结构是“皇权与绅权”的二元式权力控制结构,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官僚政治相表里,十分稳定,使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超常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随着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各种异质性因素增多,促使这一社会控制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绅权的显著扩张,地方军事化、匪化等各种大规模社会失范现象出现.上述现象产生的社会后果就是原有的乡村社会控制结构趋于解体,“国家-社会”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绅权劣化.这是中国社会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之一,致使广大乡村社会逐渐陷于深刻的危机之中.导致控制结构失衡的原因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诸方面,包括因政治危机和王朝鼎革而引发的国家合法性危机、转型期国家政权所面临的财政压力、士绅离乡与乡村社会权威痞化等.整个中国社会所遭遇的是全面危机,中国社会的重构已无法按照原有的模式进行.  相似文献   

13.
国家形象塑造长期以来被认为只是国家政府机构和大众媒体的事,然而其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市民社会的日益兴盛,民间传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将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至今已经有十余年了,对这个社会主义超级大国解体的原因的研究一直以来成为热点。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复杂的,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失调无疑成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因此,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角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态各方面分析苏联在和谐社会建设上面的失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为我国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5.
人类对权威的依赖贯彻人类历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权威也不断改变发生作用的方式和形式。本文结合人类权威发展演变的历史,从权威这个视角说明,苏联没有认识到权威在当代社会演变的形势,建立了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领袖个人权威模式,在取得一定进步的同时,其灭亡成为必然的历史现象,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媒体文化研究纲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体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媒体表达方式为基本表征的粹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媒体文化具有逐新性、主流性、活跃性、综合性的特征。媒体文化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伴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的全面扩张而不断膨胀,形成了一种突出的媒体话语系统,它对现代社会、现代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扩张成为媒体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势。但是,媒体文化在有些情况下也可能存在失真和非道德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加强引导和调控。  相似文献   

17.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构建和谐社会,稳固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是坚强支柱,崭新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繁荣健康的社会事业是必要条件。这些探索成果,为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知情权探析     
知情权作为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在宪法中仍然没有被明确认定为一项基本权利。知情权在现实生活中被践踏或被忽视的事件屡见不鲜。知情权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政治文明进步的一个绊脚石。从法律角度研究知情权制度的意义及其构建的法律途径。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追求的目标,建国后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和追求和谐社会,系统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和奋斗目标,对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国家通过对乡土社会的整合进行现代国家的建构。但在国家建构过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严重缺失,呈现“国家农民”的倾向,农民权利难以保障。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政策致使农民许多法定权利缺失,其权利便被制度性的消解。只有通过国家与乡村的互动,改革户籍制度,重塑农民权利主体的独立品格,加强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教育,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实现农民的组织化,才能确保农民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