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姆雷特的“内宇宙”变化有赖于其文化基因,西方文化规定了他的性格底色。他的“忧郁”乃迫于“人”与“非人”痛苦角逐中“人”的价值、尊严的失落与重建,是一种典型的人文主义者的文化心态和欲求。它昭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冲突与嬗变,体现着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类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与人格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同并阐述了面向未来的新文化观,从“对立统一”的哲学高度分析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等问题,指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所肩负的神圣文化使命,并具体探讨了“做人”-“做现代人”-“做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素质建构及其培养问题,这一素质建构框架吸收了陈鹤琴“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旨趣;但把“现代中国人”改为“中国现代人”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突出了“现代人”与“传统人”的价值冲突,吸收了阿列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的合理内核,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所阐发的”人的全面发展“和”四有新人“为指导思想,结合新时代精神进行理论再整合,强调当代中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只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使新旧接续,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繁的词语之一,但在实际使用上却出现了越来越异化的现象,应引起学界的关注。所有的人都属于文化大系统中的“局内”人,所以文化概念具有普及和推广的价值。文化的所有过程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其概念的界定应该植根于人的生活中。“生活文化定义”在通俗化的基础上,驻足于文化哲学视域,其关注了人的生活态度、方式、内容和过程。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从《围城》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所言的“围城”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化的“围城”与西方现代化的“围城”,走出传统化的“围城”意味着钱钟书对中国化现代化的追求,打破西方现代化的“围城”暗示了钱钟书对现代性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批判。钱钟书的围城就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围城,走不出传统化围城但极力想走出传统化围城,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了传统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围城。  相似文献   

5.
初盛唐朝气蓬勃的诗篇展现了一种年轻的化形态,构成了“盛唐之音”的主旋律,表现为帝王将相的“豪气”、初唐青年士子的“意气”、盛唐山水诗人的“逸情”、盛唐边塞诗人的“侠气”、诗仙李白的“傲气”、诗圣杜甫的“大气”。  相似文献   

6.
北京奥运的“中国元素”让世界惊叹,向世界传达了“和为贵”、“天人合一”、“仁道”等与西方不同的奥林匹克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为全世界65亿人完美呈现了“满汉全席”。  相似文献   

7.
哈姆雷特的“内宇宙”变化有赖于其文化基田,西方文化规定了他的性格底色。他的“忧郁”乃迫于“人”与“非人”痛苦角逐中“人”的价值、尊严的失落与重建,是一种典型的人文主史者的文化心态和欲求。它昭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冲突与嬗变,体现着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类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淡水”意象丰富而复杂。章从名人对“淡水”人体验出发,探讨“淡水”化起源和传统儒道化对“淡水”情结的深层影响,并具体分析了人“淡水”体验的几种个别性表现。  相似文献   

9.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巨大力量。人格作为人的基本内核。与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机制。本文从“人是文化的生物”、“文化对人的设计功能”、“人格的文化差异”三方面探讨了文化与人格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体”与“身体”是当下中国人体文化研究中频繁使用的一对概念,它们的含义常常被混淆。“人体”与“身体”的概念既涉及人的赤裸状态,又涉及人的服饰状态。但“身体”泛指万物之体,“人体”则特指人之身,且“人”通“仁义”之“仁”。“身体文化”是西学中的热门研究,“人体文化”则可以让人引起对艺术与科学更多的关注。“人体文化”与“身体文化”概念在中国学术界的出现、发展,内涵虽有区别,但两者的理论可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中,“天地-父母”被视为人的本源,且构成了人的身心,具有文化原型意义。这种自然与血缘的互渗和纠缠构成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基本特色。同时,泛化的“子道”在古代伦理政治中直接转换为“子民”(或臣民)政治文化。中国历史虽多经鼎革,但子道与子民精神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化学文化源于人的本质规定性建立起对物质世界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化学知识体系及衍生而来的价值观念体系的总和。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自然依附”到“文化回归”的形态特征转变,从“狭义科学性”到“广义文化性”的属性特征转变,从“社会建构”到“文化建构”的机制特征转变。基于此,面向化学文化的化学教育,以培育人的化学文化素养为目标,通过创设合理的化学文化语境和生活化评价标准,实现对“文化之人”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地方“红色+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涵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活力。高校应积极搭建平台和载体,加强地方“红色+传统”文化的挖掘及价值引领,将“红色+传统”文化基因融入思政课教学环节、双创教育等,探索高校思政工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东西"的文化内涵及其英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西”一词系由两个单个的方位名词“东”与“西”组合而成,其化内涵十分丰富。历史源远流长。在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在日常用语中更是不可或缺。其内涵由最初的指方位,发展到指物品、人、动物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词序为“东西”而非“西东”亦有缘由。其英译亦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5.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其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此,学者们有很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孔子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是人,从人的本性出发,能更好地理解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精神。“克己”表现了人类的精神特性,“复礼”是遵循人的生存之道,“为仁”是去成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永葆精神的光芒,不断进行文化创造,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本尼迪克特概括的“耻感化”模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日本化研究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人认同等级观念和极度夸大精神力量在视公平为原则和宣扬物质的西方化中是无法理解的。“菊”与“刀”代表了日本民族化的互悖共存的化意象,也代表了日本大和民族的双重性格,日本人以负恩和复仇两种极端的方式来化解道德上的压力。本尼迪克特在研究中运用了化类型学理论,对他化进行遥读和整合。  相似文献   

17.
“人在人上”是依附于任何人身上的“鬼”,并构成了特殊的“鬼文化”。《玉米》对此以“权欲”作为阐释的视角,通过对生命个体在“权力欲望”的役使下的生存心理的细腻刻画,在人性状态的解构中,完成了人类共有的“人上人”欲求的恶性循环,在悲剧命运的轮回中不断重复、延续的形而上生命和文化命题的表述。  相似文献   

18.
傩化是中国一种传统化,五溪地区亦广泛流传。《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指出:“禾璧是苗名和姓,窝耸是雷公的姓名。”苗侗群众每当五谷归仓后都要演傩戏,会同部分地区称“贺地神”或“禾利(璧)戏”。傩戏大多为即兴创作,很多人都能说上几句戏哼上几段,但真正知道傩戏起源的人恐怕就寥寥无几了。笔在此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文化与人的互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育即“培养人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则“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这是当前最一般的观点。1但这两个命题都存在缺陷。第一个命题如果包含有一定为人们所理解的新信息的话,那么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上:培养是为人所普遍理解且不会引起岐义的词语。并且,作为被它所定义的教育本身具有超越它的意义的新的内涵。然而,与“教育”比较起来,“培养”同样是需要作出解释的词语,而且,从“培养”到“教育”不过是多加了一个宾词“人”。只要翻翻辞典,我们就会发现,在以人为宾语的用法上,“培养”正是以…  相似文献   

20.
我校的校训是“以人为本,文化关怀”。在我的“字典”里,“文化”不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一种动态过程,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人怎样生活就能成为怎样的人。我校的“文化管理”,坚持的正是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的“生命性”原则。让每一位师生在校园里度过他一生中最美丽、最宝贵的生命时光,让他们的一辈子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从而取得最大的成功和幸福,这是办一所理想学校也是做一名真正的校长的根本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