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德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将仁、信、礼、义、德、忠的观点渗透在统治者自身德性修养之中,并在论述德治过程中重点强调了重德轻刑、提忠去佞、重义轻利的治国策略,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孔子的德治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值得我们后人反思。  相似文献   

2.
孔子从道德意义上将人界定为"道德人",人只有在道德上实现了自我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其理想的人格就是"君子",而政治理想就是由"君子"成为为政者,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生理想,由"道德人"转变为"政治人"。而在历史长河中,由"道德人"成为"政治人"的理想建构从未实现,最终演变为政治人通过修身成为道德人,再到为政者自吹自擂为道德人,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实在是历史的吊诡。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史上的创新,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治与法治思想的继承.德治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是历史上治国立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君主"和"强国"的权力须受到一定程度制约,是春秋时期相对广泛通行的政治规范和观念.作为伟大的文化总结者的孔子,并未深刻认识和全面总结春秋时期这一最具价值的政治现实与政治思想,而是将政治的希望最终全部寄托在统治者的"自我约束"上,出现了从"过度批判政治现实"始、以"虚幻的政治理想"终的问题,孔子的政治思想也因之而产生了影响久远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许多理想人格的设计,也形成过许多塑造理想人格的宝贵的人格教育思想.其中,孔子作为关注人格教育的伟大教育家,他的理想人格思想在众多的教育思想中独具内涵.孔子的理想人格以"智"为前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具体规范,以"勇"为保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想人格教育体系;并提出了以"立志"、"为学"、 "践行"为途径和手段的具体培养过程;其理想人格的思想既有提高自我修养的个人意义,也有济世安民的社会意义.对他的理想人格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重新认识,将对国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德治"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作用得失参半;文化作为传承思想道德的载体,对"德治"的成败得失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新的历史时期,以德治国只有大力发挥先进文化的支持作用,才能使党中央这一重大的治国方略得以持续有效地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7.
法治和德治的边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定义 ,法治必是良法之治。在这个意义上 ,法治即德治。但我们却往往在不同于“法治”的意义上使用“德治”一词 ,这就引出了如何确定它们的边界问题。当前理论争论和道德实践中的种种问题都与两者的边界不清有关。法治和德治的边界体现为三个方面 :法治和德治都是人治 ,但法治是众人之治 ,德治则是精英之治 ;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国方略 ,但法治是程序之治 ,德治是人情之治 ;法治和德治既治民又治官 ,但法治重在治官 ,德治重在治民  相似文献   

8.
王力军 《职大学报》2007,(1):112-113
儒家主张以礼治国,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论及"大同、小康"理想社会.两千五百年后,大同社会乃是今人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孔子和柏拉图是中西方文化轴心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文艺观分别奠定了中西方美学基础。他们在文艺的教化作用、政治功用以及对待文艺的态度和对文艺的审美理想等方面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相似的时代背景使他们文艺观有相似之处,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的起源和发展,他们的观点也存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孔子和柏拉图是人类思想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都对中西方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两人在财富观上都有其独特的见解。文章通过对他们财富思想的比较,得出了中西方早期财富思想的某些共性与差异性,并揭示其经济思想背后蕴含的伦理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