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国际话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话语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但"西强东弱"的不平衡话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势下,兴起于西方的建设性新闻为我国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传播、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提供了新的选项和可能性.建设性新闻本土化发展成果,在融入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改善国际涉华舆论生态、有效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之中,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传媒领域也逐渐意识到要将我们的媒体打造成为国际媒体,在丰富对内传播的同时不能忽视国际传播,这是打造国际媒体与传媒大国的关键。中国主流媒体在世界国际传媒体系中处于较边缘的位置,国际传播力不强、缺乏议程设置能力、丧失了新闻话语的定义权和使用权,进而影响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同。因此,本文选取英国广播公司(BBC)和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为例,在对比中研究作为国际媒体在国际传播和对内传播中应当注意的要点,总结国际媒体的传播策略。从而加强我国对外电视的文化传播能力,提升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3.
罗中书 《今传媒》2013,(11):40-42
本文以2013年以前国际传播学界关于社会化媒体的研究为研究对象,着重回顾了不同类型的社会化媒体的研究重点,认为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传播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跨学科研究构成当前研究的主流。随着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未来的研究应在深度和广度上加以拓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社会化媒体传播学研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研究论文极少,中国大陆的研究机构亟待提高在国际社会化媒体传播研究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章彦 《传媒》2023,(12):61-63
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有关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须跳出既有认识框架,从中国大局和世界变局层面进行再思考。本文从现有“本土化”理念和相关媒体新闻实践等角度入手,对新形势下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研究进行理论拓展,提出媒体本土化的优化路径,阐述和分析本土化策略对扩大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影响力以及在我国战略传播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的筑基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际范围内专业性的采访作为新闻生产的重要一环,愈发体现为一种框架实践,藉由传者的修辞传播实现媒介议程设置的目标。论文通过对美国主流媒体专访中国驻美国前大使崔天凯的话语文本分析,尝试再现美媒在采访中如何使用框架与修辞手段充分主导传播过程,以至于出现“问什么”和“怎么问”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答什么”的传播现象。研究进一步提出在“合作性对抗”之下有效消解外媒采访的话语修辞陷阱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尝试以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框架反拨国际传播采访的问与答战略叙事,朝向促进中外话语融通,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4月13日半岛电视台美国频道正式停播,宣告了"中东CNN"对美传播的"折戟"与其创造的非西方话语体系国家国际传播"神话"的破灭。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的典范,半岛电视台在美国市场上的失败,也给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传播敲响了警钟。因此,本文以半岛电视台美国频道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总结分析其败退美国的原因,为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总结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颜斌  黄晓辉 《新闻战线》2023,(23):35-38
伴随短视频热潮,国际传播呈现出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趋势,这为地方主流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和路径方法。湖南日报社通过全媒体传播体系赋能国际传播,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的话语能力、中国故事的讲述能力、沟通世界的连接能力,积极探索地方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8.
媒体话语中的文化制衡——中国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进入新世纪后迅速崛起的大国,对其国际传媒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非常重要。本文首先对媒体研究中的理论普世化和民族国家化倾向进行反思,然后从多元文化的新视角,论证关于中国国际传媒话语的“文化制衡”的观点:中国对外传媒,通过各种话语形式,追求文化权势平衡;这股媒体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美国西方的霸权。根据这种新视角和理论,论文继而提出相应的媒体话语分析框架,对2005年中国主流报刊就人权问题回应美国的话语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该实证分析的结果,文章提出中国国际传媒对抗文化霸权的话语策略的雏形框架。  相似文献   

9.
颜欢 《新闻战线》2022,(8):72-75
当今世界,国际传播格局正面临着深度重塑。面对国际舆论形势和力量变化,中国主流媒体积极主动设置议题,不回避敏感话题,以事件为导向,主动布局国际传播,有前瞻性地争夺国际话语权。本文以2021年7月至8月人民日报刊发的16篇“政治操弄难掩美抗疫不力事实”系列《钟声》评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探析主流媒体如何运用创新话语一方面坚定表达中国立场、消解国际社会的误解,另一方面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中国、英国、美国主流媒体在北京冬奥会新闻报道中所构建的中国国家身份和形象,探究其话语策略及语用动因。【方法】自建小型北京冬奥会语料库,语料来源主要为中国主流媒体China Daily,美国主流媒体The New York Times和英国主流媒体The Times中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新闻报道。运用AntConc对语料进行检索和对比,并以语用身份论为理论框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三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对中国国家身份的构建存在较大差异,其话语方式分为显性手段和隐性手段,显性手段包括特定称呼语等,隐性手段包括预设手段等。总体上均构建了中国日益强大的世界大国身份,但英美媒体还存在负面建构。【结论】我国在对外宣传报道中应注意语用效果,丰富话语策略,适当运用语用策略提升我国国家身份建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萃  李俊 《中国广播》2013,(11):56-58
国内主流媒体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但驻外媒体在本土化报道层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从用活本地记者、本土化报道的要求以及平衡对外新闻传播报道策略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21,(12):41-55
现代国际传播概念诞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并随着该社会的发展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几经嬗变。然而国际传播概念在全球范围的知识旅行,其实质是美国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国际化。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基于"共同富裕"现代化发展的底层价值逻辑,中国国际传播产生了不同于美国国际传播的问题意识。因此中国国际传播在具体的概念实践和知识建构中,需要保持自身本土化问题意识的自觉以及遵从社会主义理想的现实。中国国际传播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础理念和长远理想,在明晰中国主体性基础上,寻求稳定性中国话语中国叙事,进而综合运用媒体传播、教育文化交流、人员交流等手段,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认同中国,塑造传播维护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全球开展人类信息交流和交往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梳理研究全国两会报道,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报道创新探索国际传播的新路径。【方法】文章以2023年新华社英文客户端的全国两会报道为例,介绍专题、时间线、裸眼3D海报、动画短片等国际传播实践,提出对主流媒体使用英文客户端进行国际传播的建议。【结果】研究发现新华社英文客户端通过议题设置、话语创新,优化叙事表达,回应海外关切,推出精品力作,生动阐释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和中国成就。【结论】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需坚持守正创新、用心用情,才能在重大时政主题“新闻大战”中领跑。  相似文献   

14.
<正>如何在西方主流话语体系当中,展现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是媒体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我们要积极挺进西方主流话语场,通过在外媒刊文发声,“借船出海”,实现国际传播新突破。  相似文献   

15.
郭艳民  贾飞扬 《传媒》2018,(7):62-65
政治传播是各国主流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基本任务,国际主流媒体的媒介立场与其所属国的国家立场根本一致,其传播行为集中体现其所属国的国家利益,其传播内容往往与其所属国的重大政策方针相互呼应.国际主流媒体中国题材纪录片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是不同时期各国对华关系和对华政策的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6.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格局,网络舆论更是呈现出复杂态势,主流话语体系不断面临新挑战。“学习强国”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之举,充分发挥其传播优势,以提供主流话语优质场域、转变话语体系、建立与受众的互联互通等做法,有效提升了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引领力和感染力。主流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重要舆论阵地,应加快融合步伐,借鉴“学习强国”等平台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舆论领袖的“压舱石”作用,有效提升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7.
对于如何提升华文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以及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且持续攻坚的课题。作为中国媒体参与国际传播的一个另类样本,凤凰卫视在发展其独有的国际传播特色并持续吸引全球华人受众关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其致力于打造国际媒体视角的华人话语平台的愿景,也为华文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18.
李喜镟 《今传媒》2014,(6):17-18
卡通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近日在网络上迅速窜红,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热点。本文笔者试从现象、文本与舆论反应三个方面对这一新媒体事件进行传播学解读,分析事件的传播路径、全球本土化的话语策略及其特定的传播效果,以更大程度地促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深化,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大背景下,西方主流媒体将更多关注目光投向中国。本文以美国《纽约时报》和澳洲《澳大利亚人报》的网络版为例,对美国和澳大利亚主流媒体近两年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比较,总结英语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倾向性的表达方式及共性和个性差异。旨在为中国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国际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占据国际舆论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李婷婷 《视听》2023,(5):14-17
主流媒体短视频实践从话语选题、序列结构、私人化阐释、多模态符码等层面进行转向,探索并形成了精准触达的话语生产机制、汇聚多元主体的话语融通机制、激发公共情感的话语扩散机制等三方面的独特效能机理。主流媒体需进一步克服其话语传播困境,在平衡媒体话语的可看性与可信性、加强人格化叙事、深化PUGC模式等方面推进主流话语与短视频传播平台的深度融合,以充分发掘主流媒体话语的连接能力、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