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社会转型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作为一种"成人"之学,无疑在培养人和塑造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德育并没有为我们建立起育人的模式与体系,相反,它凸显占有性生存方式,倚重培养单向度的人,强调规范性约束理念。充满人性魅力的德育逐渐沦为一种枯燥无味、没有道德意义的说教活动。据此,我们要转变传统德育育人模式,构建与现代德育相适应的德育模式,以满足社会转型与人的转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一、从时代的维度看"中国问题"对德育的挑战 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的大门,中国不仅处于社会转型的急剧嬗变中,而且还恰逢人类社会"全球化"的迅猛浪潮。正是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和时代环境构成了当代中国德育问题的维度。如何面向"中国问题"来构建中国德育?这是当代中国德育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一)社会转型与德育"所谓社...  相似文献   

3.
环境对中职生的德育影响作用巨大。在经济开发、社会转型时期,环境对中职德育工作的影响更加复杂。本文分析了中职德育环境的构成及现状,并初步探讨了各环境因素对中职德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煜  胡益波 《教育探索》2007,2(4):94-95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与要求,高校德育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深化高校德育科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尊重大学生主体人格,改进高校德育方法,才能使高校德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转型的开阔视野和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高度对高校德育低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证,从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德育理念、优化德育环境、形成综合德育运行机制、拓展网络德育空间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德育低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吴爱琴 《考试周刊》2007,(21):16-17
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对社会生产、人们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德育工作需要确立人性化的德育理念,以顺应21世纪的德育走向,并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尝试新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命意识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指出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价值提升的支撑点,主张高校德育应回归本真教育,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8.
对当前高校德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对社会生产、人们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德育工作需要确立人性化的德育理念,以顺应21世纪的德育走向,并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尝试新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中的教育改革打破了原有教育利益的基本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了学校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使长期隐蔽在幕后的德育公益性问题也凸显出来。如何认识德育的公益性以及如何设计与完善德育的公益性机制,已成为当前德育理论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改革把德育摆到了教育的首要位置,为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德育必须在观念、内容、方法以及管理诸方面创新。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是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社会转型期。在此时期,美国出现了因严重的社会失范而引发的种种社会矛盾与问题。基于社会危机主要是一种道德危机的判断,杜威围绕着寻找新道德的基础和维持、再生产新道德的机构这两个主要课题展开了其民主主义道德教育思想:以道德教育实现民主主义,以民主主义改造道德教育。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同样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中国道德教育改革有两点启示:一是凸显道德教育的民主目的;二是重视道德教育自身的民主化改革。  相似文献   

12.
由于社会转型的巨大变化,我国计划经济务件下的道德教育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迫使我们思考道德教育模式转化和重新构建的问题。但我们在思索和研究这个问题时,必须从深层次探究和分析道德教育模式转变和重构的主要依据。重构道德教育模式的主要依据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本身。  相似文献   

13.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4.
德育环境是德育外化和内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制约德育效度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的深度冲击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转型,以及校园德育环境的诸多劣势,使沿海地方院校的德育环境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德育工作徘徊在信度缺损与效度弱化的边缘。只有坚持开放性和互利性相结合、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在双向互动中营造和谐的社会大德育环境,在德智并重中构建和谐的家庭德育环境,在“软硬兼施”中打造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才能实现德育内容与德育环境的和谐对接,促进德育活动与德育环境的和谐共振,不断提高沿海地方院校的德育效度。  相似文献   

15.
李小鲁 《中国德育》2007,2(5):18-20,36
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忽视道德的个体性,窒息了个体德道学习的自觉能力,割裂了道德生长的整体精神空间。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要求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创新德育工作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社会分层的客观现象,这既给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积极影响和机遇,同时,也给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通过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注意道德教育的层次性、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落实和加强德育实践等,从新视角、新路径来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变革家庭德育,需要重视科技跃升与物质积淀、地缘与人口结构变迁、生活方式与社交模式转型、社会分化与阶层固化加深以及特殊家庭现象日益习见等因素。现阶段家庭德育中诸如家庭智慧与安全感缺位、德育者育德能力和化人水平欠缺、父亲德育角色缺位、犯罪预防与“德育爱”背反等困境比较突出。基于此,强化家长实质性德育参与,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培养和提升家长的德育胜任力,统摄各方面德育影响,优化多育并举,形成以能力发展与使命自觉为基础的家庭德育内生动力,是家庭德育质量提升的内在诉求;重构社会环境与家庭的“符号互动”及“结构功能”关系,变革社会之“道”以引领个体之“德”,强化“互联网+”信息社会之家庭责任担当,完善社会工作嵌入融入,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配置,打造社区家庭“共建共治共享”协同育德机制等措施,是家庭德育外围生态变革的关键理路。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制度德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失范呼唤制度德育,二是当前学校德育的制度文化缺失呼唤制度德育。其可能性,从制度德育过程中个体的道德学习机制、制度德育的制度伦理学依据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德育的本质是精神性。当前俄罗斯德育正面临人文危机。在多元社会意识条件下,德育应该成为国家发展的总的社会进程中的以及俄罗斯人民生活中的一个环节;德育应该通过生活建构的途径,使儿童在文化历史空间中体验生活;德育应该成为人文实践和释义学体验活动。《德育的反危机纲领》的制定和实施将促进俄罗斯现代德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非遵从行为是指向规范的合法性提出挑战,以改变规范为目的的公开违反规范的行为。非遵从行为具有鲜明的道德性,对社会规范的变迁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儿童的道德成长中,非遵从行为具有重要价值。学校德育应尊重学生的非遵从行为,建立民主的道德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