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1世纪德育新课题: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建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新秩序,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依靠道德的力量,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内容,是21世纪德育的重要主题,树立维护生存环境的道德意识;确立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订立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这一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友;开发、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维护生存平衡的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2.
国内比较关注《沉没之鱼》的主题研究,所以,基于生态女性主义,从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远离自然、受到迫害和回归自然、恢复人性三个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有一定的新意,研究发现,《沉没之鱼》是一部富含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小说。旨在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履行保护自然、重建生态平衡的责任,最终重返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影响。病毒是自然的,却也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背后的环境伦理观会呈现在学校教科书中,并对学生的环境素养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人与自然互动框架以及环境伦理框架为理论指导,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小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环境伦理观展开分析。研究表明,教科书呈现了温和的人类中心主义与整体的生态伦理意识,同时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后续教科书可以从生命共同体角度加强自然内在价值教育,从道德责任角度提升学生对自然的理性自觉,并从文化审美角度培养学生与自然的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梳理了先秦时期一部重要典籍《管子》的朴素生态伦理思想: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道德观;阐述了《管子》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人类的启示和意义: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简论生态文化教育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教育是形成正确生态观的重要途径,其任务就是把生态意识渗透到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中去,使学生明确人在生物圈、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清楚地认识到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从而树立生态意识,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布莱克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人类。他讴歌春夏秋冬,赞美日月星辰和花木鸟虫以及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布莱克的诗歌展现了人在美丽自然中得到的无尽欢乐,人与自然、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他倡导保护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爱护自然中的一切生灵。他认为,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灵性和生命。布莱克的诗歌具有极深刻的生态意蕴。布莱克的自然诗十分符合生态审美原则和理论。  相似文献   

7.
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道家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缓解人与自然的生态矛盾对于高校大学生生态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认为它是人类有意识地、积极地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有意识地、积极地建立与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状况。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注意四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将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并保持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适度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只有真正树立起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完善生态文明的观念,才能做到爱护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本文论述了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爱护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核心的全球性问题,引起了世界性的普遍关注。生态美学主张超越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回归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的状态,主张在万物一体化的生态平衡状态中保护生态的整体和谐美。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人类的居住和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危机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该文研究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三部长篇小说《可以吃的女人》、《浮现》、《使女的故事》如何对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进行精神上的探索,从而揭示阿特伍德在其小说中如何表达深刻的生态关注,并向读者敲响生态保护的警钟。  相似文献   

12.
当前,生态困境已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理性思考并合理化解生态难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生态困境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困境,同时更是一场人文困境和价值困境.遗忘了"类本质"的人类必然会以动物本能式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向自然开战,通过拓展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并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进而向人的生命"自由"之境提升,不仅能够推进人的"类本质"的真正回归,同时也是对人类的最后的拯救.  相似文献   

13.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哈代小说《无名的裘德》反映了作者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识。作品中的动植物作为大自然共同体中的成员,具有感受苦乐的能力,因此人类应该善待它们,自觉维护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如果破环了自然生态,人类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成为像裘德那样的生态难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人类不仅要保护自然生态,而且要维护精神生态的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导致道德的沦丧和理想的破灭。裘德、艾拉白拉、淑等人的悲剧,既有自然生态破坏的原因,更是他们精神生态失衡所致。  相似文献   

15.
生态整体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都是这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中的有机构成要素。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生命的生存及其生存的质量。都不仅依赖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物理条件,还依赖于它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劳伦斯小说《虹》描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关系,探索两性关系中的“星际平衡”及灵与肉统一,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对于解决当今生态危机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创作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思想在贾平凹创作中有着突出的表现。在其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散文中,生态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自发性;在其世纪之交的长篇小说中,生态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对人与动物的关系的探索,具有自觉性。构成贾平凹创作中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因素是禀赋和文化。  相似文献   

17.
道家遵循“人与天一”、“道法自然”的哲学原则,主张万物与人平等的价值理念,提倡“知足寡欲”的生活方式,并探索了许多保护生态资源的举措。这对于我们走出盲目发展的误区,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建设新的生态文明是极富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自然观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的一项重要问题。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统一对立的整体,同时也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相对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从而确立对当代生态环境伦理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儒家社会生态美学思想与道家自然生态美学思想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作为贯穿中国美学史的两条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平衡发展.儒家美学侧重强调社会生态的平衡和稳定;道家美学侧重强调自然生态的平衡和健康,它们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积极可行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