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多年的教育工作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教育智慧就如同一盏灯,能够照亮学生的心。我们应用"心"去关爱学生,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用真心去理解学生。一、把真情带给学生师德之魂在于"爱",少一份指责,  相似文献   

2.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3.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转型期。"科学发展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观念,"以人为本"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追求。作为时代精神体现的教育基本理论,世纪之交也将其研究的主题共同指向了"人",表现在:教育本质研究以人学为视野,教育目的指向真正的"人",教育功能研究转向发展人的本体功能,"教育与人"关系研究回归人的本性,教育学性质研究凸显人文性,教育研究追求人文的范式。回到"人",既是"以人为本"社会的要求,也是对教育本真的回归。我们有理由宣告,中国教育已开始进入了"人的教育"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赏识教育的艺术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赏识教育是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孩子越夸心里越亮堂,学习和生活就越有奔头。反过来,越是批评,反感越强烈。棍棒之下无孝子。一句和风细雨的表扬,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句恶语定会中伤一个孩子的心灵。人才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又应该如何给自己一个标准的定位呢?因此,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眼睛里经常看到的是学生如何优秀。教师教育学生经常使用的方法应该是赏识、表扬。赏识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对人的尊重,同时也是对教育事业的尊重。  相似文献   

6.
"生命自觉"是人类生命的本体特征,唯有"生命自觉",人方以为"人"。在教育和教育学的领域和视野里,"生命自觉"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生命自身的自我了解、自我领悟、自我把握与自觉实践。"生命自觉"在现实的教育与教育学研究中的"双重失落",其根本是"人"之本质的自我失落、自我沉沦。作为擎秉人类希望之光与成长力量的教育活动,必须有勇气和智慧承担起"培育个体生命自觉"这一教育自身的根本使命。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和谐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和谐的教育"理论是以哲学、社会学为理论依据,在生活教育和民主教育的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他提出了"教育公平"的和谐教育思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目标,"推动中国普及教育"的和谐教育制度;主张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教学做合一;建立"民主平等、民主合理"的各种关系,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闲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休闲行为价值判断的能力;选择和评估休闲活动的能力;决定个体目标和休闲行为标准的能力;合理运用闲暇时间重要性的理解能力。人们通过休闲教育获得休闲的"资格",以使每个人都享有时间去培养个人和社会的兴趣,发展其多方面的才能,"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那些接受了休闲教育并会聪明地利用闲暇的人。  相似文献   

9.
成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做人"的教育和做"人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将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做"人的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其一是用"家"的理念来经营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二面向学生,尽量让其做主,对教师做到尊重和放手。  相似文献   

10.
<正>读书是把人带向远方的过程。正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读书当然可以为了眼前和当下,但不能仅为了眼前和当下,而没有"诗和远方"。张越也说:"要过日子也要放飞灵魂,读书与后者有关。"读书为何或者说怎样把人"带向远方"或"放飞灵魂"呢?第一,读书是求"道"铸魂的过程。道是什么?"道"一个"首",加一个"走之",是  相似文献   

11.
爱就是"仁爱",是一种关怀的爱,宽厚的爱,包容的爱;爱就是"博爱",是一种自由的爱,平等的爱,宽容的爱。爱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根源。著名教育家梅贻奇说:"教育的出发点就是爱。"因为有爱,人与人才能更好的相处;因为有爱,世界才显得和平安宁。小学生,未来的主人,让他们的心中流淌着浓浓的爱吧!  相似文献   

12.
通过现实反思并探索中外写作教育差异得到的启示是:当代写作教育务必立足于人的发展。为此,要树立"人"的观念,培养有个性与创造性的人;要追求"心灵化",培养人的情感与思想;要具有"多样性",找到适合人发展的多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是一种"不完善"且"可完善"的存在物。当人在种群意义上获得了"类的本质"之后,"不完善"的个体人便具备了"可完善"性,这种"可完善"性表征为主体性和生成性两大特质。确认人的主体性,意味着教育是一种尊重和信任;确认人的生成性,意味着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引领。然而,现代教育无视人的这种特质,把人当作容器来"灌输",当作物件来"加工",进而陷入"物的教育"的歧途。因此,教育必须从人的特质出发,在人的特质框架中进行重建,才能走出自身的悖论。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本文通过对山东昌乐二中的考察,指出该校赵丰平校长的"假"教育有八"假",提出应破解赵丰平"假教育"这个"假难题",呼唤和践行"真教育"。  相似文献   

15.
终唐一代湖南进士25人,其中衡湘以南16人,且基本都是中唐以后。他们的成名,与柳宗元的教育、指导及影响是分不开的。柳宗元师承尧舜,"延孔氏之光";拒师"名"而重师"实";因材施教,苦口婆心;"口讲指画",心诚以行;借古鉴今,烛照后来等教育思想与实践,足以千秋垂范。  相似文献   

16.
谭细龙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00-101
师范大学生是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是教育人的人,加强法制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只有"人类灵魂工程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教育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备法律素质的学生。《教育法学》是师范类大学生学习教育法学专业知识、掌握教育法律法规、树立法制观念、提高依法执教能力的主要课程,改革《教育法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实效,对于提高师范类大学生教育法律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人性化是指整个教育活动都要充满人道主义关怀。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要经过: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类主体等3个依次发展的阶段。在"人的发展"处于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阶段,"人"或被遮蔽,或被异化,教育非人性化现象普遍存在。在"人"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类主体途中,教育人性化将是类主体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18.
终唐一代湖南进士25人,其中衡湘以南16人,且基本都是中唐以后.他们的成名,与柳宗元的教育、指导及影响是分不开的.柳宗元师承尧舜,"延孔氏之光";拒师"名"而重师"实";因材施教,苦口婆心;"口讲指画",心诚以行;借古鉴今,烛照后来等教育思想与实践,足以千秋垂范.  相似文献   

19.
教育之路艰辛,教育之路漫长。行走在教育之路上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有那么一盏灯,适时地出现,温暖心灵,照亮前路。这盏灯在哪儿?其实就在每个教育人的心里。乐观、喜悦、感激,当这些工作中大大小小的感悟、温温热热的情绪汇流在一起时,一股脉脉的温情就飘逸而出。教育人,就应当拥有这样一种温情,如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人文学科的视觉艺术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特别是艺术生命之光把世界和人自身照亮中承担真切的意义和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