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想工作中“情”与“理”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工作中“情”与“理”的关系问题,是思想工作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思想工作就难以奏效。然而,时至今日,有些地方和单位在思想工作中仍有缺情少理的偏激现象,影响着思想工作整体效益。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对此问题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求提高思想工作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浅析班主任工作的“情”与“理”廖锦兴学校班主任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情”“理”结合,“情”“理”相济,这样才能相互促进,情通理达,提高思想教育。作的功效,体现出学校德育的功能。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做...  相似文献   

3.
《陈情表》采用了融情于事、融理于情的艺术手法。这一艺术手法存在着一个“事”、“情”、“理”的层进关系,因为没有“事”就没有“情”,没有“情”就没有“理”。如果说“事”是土壤,那么“情”就是土壤里生长出的大树,而“理”就是大树上所结的果实。然而,在实际的评论分析中,人们论及最多、最深的是其“情”,而对其“事”,特别是其“...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具有丰富情感的。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有感情的激发、鞭策和熏陶,这又基于师生感情的交融与共鸣。总之,离不了一个“情”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要“动之以情”。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还在于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真伪,懂得事情的道理,并使这些道理转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习惯。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又应坚持说理,即‘晓之以理”。“情”与“理”是相互联系,但又各属不同的范畴。“情”是人们的主观,O理特征,“理”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要使…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贯彻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思想政治工作走求实、创新之路,必须把握好“高定位与低着陆”、“虚功与实做”、“情寓于理与理融于情”、“全员德育与专职主导”等关系,建立起符合高校特点和高等教育规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和体制。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者为了使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与党的奋斗目标、政策、策略等相一致,进而付诸行动、为实现党的目标努力奋斗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思想政治工作是"理""情"交融,教育者必须认清责任,不负使命,加强学习研究,以真情对理,懂理精道,掌握论证技巧,融情于理,理中带情,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育、情感教育的统一,应是德育、智育、情育的统一.没有情感教育的思想政治课,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知识教育功能也很难达到最好的状态;没有情感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是“有理无情”的——只剩下“知”、“理”躯壳的政治课,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创造有理有情,寓情于理,以理生情,理趣交融的完美境界.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要讲“情”,还要八”理”,更要让学生品出“味”来,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课上活、上实、上新,把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学是思想政治知识教育、感情教育的统一,是德育、智育、情育的统一。没有感情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是“有理无情”的,是只剩下“知”“理”躯壳的政治课,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充分重视“以情激情”,努力探索“以情激情”的方法和途径,以教师引导作用的感情性,激发学生主体地位的能动性,做到德育、智育、情育相统一,创造寓情于理、以理生情、情理交融的完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陈喜珍 《职教论坛》2003,(16):53-53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的规律,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科学,所以,有人称之为“人学”。人为万物之灵,其特征就在于有情感、有理智。因此当代青年学生可以说是“理性”和“情感”的化身,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如果能从“情”和“理”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引起共鸣,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重视“情感认同”,做到“以情动人”心理学的“情感认同”指的是不同外界刺激引起人们不同的情感表现,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乐于接受其影响;反之,对之无兴趣时,就不会产生影响,即使接受也是表面…  相似文献   

10.
高校对“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理、情、行三要素,对学生一定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身作则、以行正人,并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诗歌中,对景物作“变形”的描写,对人事予以“幻化”的处理,将情感加以“反常”的表现,曾被诗论家称之为“情悖于理”。但是,“情悖于理”是有前提的,它只能是指悖于生活感性层面的物理、事理和情理,而决不能有悖于“诗理”,违背诗人感知事物的逻辑和情感发展的逻辑。诗歌中决不能排斥“理”,也不能乏“理”。“情必依乎理”,诗歌中的“情”必须以“理”为准则,受“理”的规范。  相似文献   

12.
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联之以利”归结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素。我以为这晓、动、联很有道理的,如果在高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中把这些要素密切联系起来,溶合为一体,巧妙的运用,无疑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可是,这些基本要素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有人重理轻情,认为讲情感运用难免丧失原则性,往往有意无意地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针对人们思想中的种种疑惑、矛盾,通过适当的方式,宣传科学、正确的道理,帮助人们解开思想上的疙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生活、投入工作。为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发挥“情”与“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情"与"理"乃思想政治工作的"血"与"肉",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文章围绕这一思想着重论述了在高校教师中如何贯彻"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工作方针,对正确处理"情"与"理"二者的关系提出了相关的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15.
吴趼人在其独立创作的三部写情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棣华、婉贞、阿男等三位女性形象,从而生动地阐释了“情为理之根、理乃情之果”这一情理关系。也就是说情是先天存在、自然发生的,如果个人把握得合理,就能升华为社会伦理道德;如果个人把握得不好,就会沦为“魔”“欲”。  相似文献   

16.
许多书上都讲,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导之以行。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又常常受到四者之间相互矛盾的困扰,例如:“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情”、“合法不合情”等等,究竟四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又如何把握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呢?我试谈一下本人粗浅的看法和见解。我认为“情、理、法”三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辩证的认识和处理三者之间的矛盾。应当承认,企业的大多数政策和规定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由于不同时期有不同范畴的“情”,而“理”和“法”又都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具体的讲,情无不变之情,理无绝对之理,法无完美之法,三者都有各自的可变性和不完全性。这样就决定了它们之间的矛盾性,在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17.
“情”是汤显祖著作中的一个引入注目的字眼。它是汤氏思想与剧作精神的核心,一向为汤学研究者所重视。然而对汤笔下的“情”的理解,往往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其中较为流行的看法,即认为是人的“思想感情”。另外还有“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情节”、“伟大思想”和“一般人情”等诸多说法。还有一位研究者在考察了汤氏《青莲阁记》、《调象庵集序》、《耳伯麻姑游诗序》、《临川县古永安寺复寺田记》、《哭娄江女子二首序》、和《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文章中有关对“情”的论述,得出了汤氏的‘情’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情’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结论。它可指“才情”、“人情”、“情志”、“情趣”、“情思”、“激情”等等。但我觉得,汤氏虽然在许多场合都用了这个“情”字,使这个“情”字带上了宽泛性的含义,但并不表示他这个“情”字没有质的规定性。如果汤显祖笔下的“情”没有其固有的内涵,那这种“情”也就不为汤显祖的“情”了。那么汤显祖赋予“情”的本来涵意是什么呢?如何理解与把握汤显祖的“情”的内涵泥?我认为首先不可对汤氏著作中的“情”字以等量齐观,要把那些最能说明汤显祖思想与剧作精神的“情”刮目相待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个是无情物,杂文亦然。但杂文不是以抒情为主的散文,它的主要目的是明理。如何认识杂文既蓄情又载理的问题呢?我们可以从我国古代美学理论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中受到启发。 情与理,是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用来考察文艺特征的两个重要概念。情,指文艺创作中所潜孕的感情,一些文艺家另采用的“情性”、“性灵”之类说法,也类似这个意  相似文献   

19.
“理”本是先秦两汉思想世界中的基本语词,唐代中后期儒者对于“理”的再次聚焦,在延续先秦两汉以政治生活为核心问题域之旧传统的同时,亦强化了“理”统合、会通的思想功能。“以理言道”的认知新风与“道”之虚化及“理”成为思想方式的核心范畴,乃是此时期颇易体察的文本现象。“言意之辨”在此风习形成的过程中,既是作为助缘的方法,也因之被再度问题化。唐代中后期的知识世界呈现出以“理”论文的明确倾向,作为人生态度及理念的“理”与一般的“理”成为文本书写与诗文观念的重要内容,而“陈言之务去”及“与造化争衡”的共识化则是“理”范畴化对于唐代中后期文学影响的另一明证。  相似文献   

20.
情感与理性历来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对象,传统中一直存在着“情理二分”与“情理合一”两种不同的看法.情理之辨同样体现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情与理一直处于一种两难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教学主体本身情与理的纠结,一方面是教学过程中难以解决的情理难题.要走出这种情与理的困境,一方面要以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为教学目标;一方面要在教学中形成情与理的合力,以情润理,以理育情,“通情”以“达理”,“穷理”以“达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