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国画”在起源、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特征.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现象中,首先分析了书、画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含义、存在的共同之处和如何互相渗透,以及它们结合在一起给绘画带来的艺术效果;在论述画与诗的关系时,讨论了画与诗的各自擅长的领域,两种方式相结合在一起之后起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印加入绘画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画与诗的题写又对画面的构图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宋代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宋代绘画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当时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士人画"和"士人书"的风潮,打破了长期以来绘画、书法的传统观念,诗词、绘画、书法等形式高度繁盛并相互交融,形成了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而且被广泛应用在"屏风"这种古代重要的家具上。我们可以透过屏风呈现出的古典、精美、朦胧美,看到宋代文人心中的屏风情结。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巧妙结合,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享受艺术美.而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揭傒斯则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位题画诗作家,他的题画诗意义深远,所表现的“幽人高卧”的山水意境、咏物咏怀的人生理想和诗画融合的审美追求堪称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4.
观赏中国画,我们常可看到画家以潇洒、纵横、跌宕的笔势,在画面空白之处题上一首或多首诗,这些诗通过书法成为整个画面构成的一部分.诗画交映生辉,诗开拓了画的意境,画为待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形象.这种抽象与具象的结合给读者以深邃的艺术境界,达到了“万趣融其神思” 的极致.它融诗、书、画为一炉,集诗意美、书法美、绘画美于一身,形成了中国绘画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华几千年文明沉淀的一大硕果.本文仅着重从“比兴”角度谈谈中国画诗画结合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书画缘”是诗、书、画的结缘。它是以书为主体,借助绘画来表达书法内容诗一般的意境,使书画浑然一体是不同门类艺术的综合,并即艺术新品种的创造。“书画缘”是艺术的创造,亦是创造的艺术。书画同源,流传千载。书画原为一门独立艺术。然而,这对孪生姐妹,始终形影不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后来,画家在绘画中题字,形成书画并茂以及富有诗情画意的中国画特色。黄若舟教授在多年的艺术探索及书画教育实践中,悟出书画同源之理,开创出新的、更高级的  相似文献   

6.
徐渭文学艺术造诣使他能在尺幅素纸上将诗书画融为一体,其中诗与画的融合主要是意境上的融合,以及精神上的融合贯通;书与画的融合,表现在徐渭以书法为画法,及以书风助画风。诗、书、画的有机融合,还涉及到三者形式上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王维是盛唐时的一位艺术大师。他诗、书、画、乐无不精擅,而尤以诗才名世。人们研究王维多以绘画的角度谈其诗歌成就,而鲜有将王维的诗、画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加以比较,得其异同。本文将从王维诗和画的意境、禅理、章法诸方面具体阐述王维诗和画之共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感情,或谈论艺术见地,或咏叹画面意境。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诗歌借助书法,与绘画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映生辉,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成为中国画的艺术特色。题画诗源于何时,历来说法不一。学术界持北宋者居多,也有学者认为北宋以前的许多赞美绘画或对绘画有感而发的诗歌,虽不题在画上,但从广义上讲,也算是题画诗。杜甫就曾有许多咏画诗,被后人认为是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园林同中国文化艺术密不可分 ,通过诗歌、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来达到其深远意境 ,这种意境是诗情画意通过园林中的景物表达其所蕴藏的艺术境界 ,使情与景统一 ,意与象统一 ,形成意境。园林意境还通过景题、匾额、对联、石刻、雕塑、建筑等 ,来直接传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 ,吐露作者的心声、造园的匠意。所以 ,中国园林被称之为“凝固的诗 ,立体的画  相似文献   

10.
在瑰丽璀璨、五彩缤纷的大千艺术世界中,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线条王国——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诸多艺术美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密切联系,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中国的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诸如“诗、书、画”三绝、“书画同源”、“书画用笔同法”之说,即是人们对艺术这个庞大家族中“书”与“画”具有最近的“血缘”关系的  相似文献   

11.
谈中国园林的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园林同中国文化艺术密不可分,通过诗歌、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来达到其深远意境,这种意境是诗情画意通过园林中的景物表达其所蕴藏的艺术境界,使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园林意境还通过景题、匾额、对联、石刻、雕塑、建筑等,来直接传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吐露作者的心声、造园的匠意。所以,中国园林被称之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相似文献   

12.
“以线造型”是中中国画艺术的特质。在中国画艺术中,绘画中的线条不仅袁现外在事物的形,而且被赋予了更深沉的精神性的意味。它一方面来源于画家个性气质的反馈,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书法性的独特的审美意境。陈子庄的艺术充满了线性意味的特征,其独特的“简”笔绘画。造就了其绘画独特的精神性风貌。以书入画使其绘画充满着书法性意味。而其田因诗话式的意境使其缭画内在的“意味”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书法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与诗文意境、绘画等皆有紧密的联系。这里就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进行阐述。诗文内容是书法表现形式的载体,书法是对诗文的艺术再造。使书法与诗文的意境达到意境共美。  相似文献   

14.
吕潜是我国明末清初遂宁籍著名文人,时人称其“诗书画三绝”。本文对其诗歌、书法、绘画三方面的创作进行了介绍,着重探析了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追求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西方绘画使用的是焦点透视,只能在表现事物的深度和空间感上略占优势,而在情景交融方面则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画由于使用的是散点透视手法,所以,使其诗情画意更浓,加上书写的艺术和几枚朱印,溶诗、书、画、印于一炉,通过想象将诗情画意汇合成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因而使诗与画、时间与空间、听觉与视觉较之西方绘画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16.
西方绘画使用的是焦点透视,只能在表现事物的深度和空间感上略占优势,而在情景交融方面则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画由于使用的是散点透视手法,所以,使其诗情画意更浓,加上书写的艺术和几枚朱印,溶诗、书、画、印于一炉,通过想象将诗情画意汇合成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因而使诗与画、时间与空间、听觉与视觉较之西方绘画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绘画优良传统的特点,其组成部分是多方面的。古人视书、画同源,善画者即善书,故自苏、米以后,多题诗于画面,以传画外之意,画因题而益奇。又诗、书、画兼擅,谓之三绝。为书法妙逸,诗词隽雅,足以共济其美,更增重画的声色。因此,一幅画,除了运用笔墨表现物象外,益以诗题,则更能把笔墨所不能表现者,概括无遗的把它形容出来;倘画有诗意(即画从诗出),也能使画面生动。如写当前工、农、兵的生活,可以充分反映其真挚的思想情感。这是画与诗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妙处。此即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不可重此忽彼,执一偏而不求其通。今将“诗与画”及“书与画”的关系分别梗述于下。  相似文献   

18.
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书法中有“飞白”,绘画中有“留白”,音乐中有嘎然而止的“余音”,文学中有“无言”的意境。“布白”在于求其空灵,并非空无一物,而是虚中求实,以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诗之妙在无字句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9.
正历史上,不少艺术家书画皆擅,"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特有的现象与传统。尤其是"文人画"崛起以后,书与画的联系更加紧密,"引书入画"使书法成为绘画的重要元素,也成为千余年来中国画审美的主流。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书法家长期从事绘画创作的影响,绘画中的某些审美元素和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20.
刘颖 《重庆师专学报》2012,(5):105-108,157
张大千是中国20世纪画坛上的大师,文章聚焦张大千画作中画款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从画款书法与画作的结构和画款书法与画意的关系方面进行讨论。他的画款书法以绘画为主体,既服务于视觉的审美,又将自己对人生、对绘画的情感及观点融汇其中,在构图美的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地造就了画境之关,形成了诗书画的完美结合。艺术的审美意境获得无尽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