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育锻炼是残疾人康复、健身和融入社会的有效手段,本文以18-23岁的腿部残疾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腿部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腿部残疾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参与心理;学校为残疾人提供的特殊场地器材及专业体育指导人员较少;供腿部残疾学生可选择的体育项目也较为局限。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思想引导;培养改善教师的特殊教育方法;学校为腿部残疾学生提供适宜的场地和器材等,为其提供体育活动锻炼的帮助,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对青少年来说,体育锻炼行为有利于他们在最佳的身体发育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以后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支持。但同样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也有很多,此次研究中,通过深入实际,开展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情况,进而得出如下一些结论:青少年体育锻炼项目多为球类运动;青少年体育锻炼场地多选择在一些免费的场所;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多在早晨和周末;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多是为了扩大人际交往、提高体育成绩和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在明确一些影响因素后,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如加强体育锻炼、积极营造全民健身氛围、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等,以助力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有更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以上海青少年群体为调查对象,以“30分钟体育生活圈”健身活动为调查重点,对上海市青少年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进行了分析,对上海青少年群体参与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知道体育生活圈的青少年仅占20.9%;青少年参与运动项目的选择呈多样性特点,受到参与运动的动机以及时间的影响;在工作日除了参加学校的体育活动外,68.7%的青少年选择参加体育活动,地点主要集中在社区的公共场地等。小长假、周末、寒暑假大部分体育活动距离都在1000米以内;影响青少年参加“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首要因素是健身意识。根据分析,提出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完善基础体育设施、发挥体育教师的榜样作用、给青少年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提供青少年健身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健身指导员。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以及推进全民健身进程中需要关注和研究的社会问题。目前农民工体育责任主体的缺失,处于弱势群体地位。余暇时间少与业余生活的单调、体育消费少和消费结构不合理、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场地短缺、体育价值观片面和态度消极等是影响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的主要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5.
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体育健身的若干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小学中因身体缺陷的残疾学生, 尽管为数甚微, 但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 重视和加强他们的体育教学与体育健身, 是学校体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讨论了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和体育健身的重要作用; 提出了这一特殊群体在体育教学和体育健身中应把握的主要原则; 并着重就这一特殊群体体育教学与体育健身实践的主要做法阐述了若干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景亮 《精武》2013,(36):175-175,177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体育锻炼动机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体育人口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健身项目具有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易于开展、健身效果较好的特点;本校的体育场馆和家属区周围的空地是我国高校教师最主要的锻炼场所;缺乏体育锻炼兴趣是影响我国高校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主观因素;没时间、没组织、没指导是主要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城市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和体育权利保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弱势群体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偏低,跑步、健身器械、健身操舞是参与较多的体育项目,公园广场和社区场地是主要的运动场所,体育消费内容单一,消费水平较低。影响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不利因素主要有经济困难、缺乏运动知识技能、没有兴趣、缺少运动场地器材、没有时间等。为了更好地促进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需要加强公民体育权利的法律保障建设、加强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建立体育公共服务利益制衡机制、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建设、开展多样的城市体育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保障"健康中国"背景下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有序开展,对吕梁市两所中学青少年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制约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分别是课业负担、学校体育政策、自身运动技能与兴趣、场地、健身指导缺失、家庭条件限制、父母影响。建议学校转变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指导思想,践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足量保障体育课课时,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中引入家庭、社区参与,推动青少年体育健身生活化;政府加大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服务设施的投入,利用供给侧思维调控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资源;各责任主体要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遵循"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对问题学生进行"专项帮扶"。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选择与制约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炯  唐炎  彭莉  公立政 《体育学刊》2011,18(6):94-100
通过对重庆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选择及制约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家庭经济压力、健身的习惯与方法、健身兴趣及价值取向、学校体育政策、健身的环境与指导及课业压力是制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行动的6个关键影响因子,其中健身的习惯与方法、健身的环境及指导影响力最大,学校体育政策次之,健身兴趣及价值影响力最弱;传统学校比一般学校学生拥有更好的体育政策、更好的锻炼意识与价值认同感、更优的健身环境及健身指导;不同年级青少年中,小学生拥有最好的健身习惯与方法、最优的健身环境及指导、最小的课业压力,初中生这3方面次之,高中生最差。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职工参与全民健身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东省9所高校851名教职工的健身活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职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达到体育人口的比例,远低于中国体育人口的比例,65.9%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影响其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缺乏指导、对体育无兴趣、工作忙没时间、场地不足等,说明其健身意识不强是主要原因。对高校教职工参与全民健身计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和微环境的生物比喻方法来形容农民工体育生存环境,通过具体的数据调查结果显示:1.农民工拥有较好的"宇宙环境",但"地球环境"次之,区域环境一般,个体整体微环境对体育作用及参加活动重视程度低。2.大多数农民工认为需要参与体育健身,但将其健身需要转化为健身动机和行为还需要较长的时间。3.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区域环境体育场地设施相当缺乏,体育健身指导和宣传工作很差,单位、社区和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少、保障差,这些都是制约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因此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巫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广东省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农民对体育法规认识有待提高;对体育锻炼的功能和作用认识较好;农民余暇时间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有所提升;体育健身参与程度有所提高,但锻炼时间不足;体育锻炼的地点呈现出就近性、替代性、随意性和非消费性特点;体育锻炼项目以现代运动项目和部分民族传统项目为主;强身健体是主要的体育锻炼目的;体育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多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农民体育锻炼意识强烈,缺乏场地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参与体育锻炼主要是通过学校体育,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合,研究发现:经过多年的学校体育教育,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学体育面临的难题是资源匮乏、不受重视、应试教育的影响.研究从社会、学校、家长三个维度来分析基于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难题以及解决难题的路径,并提出建议,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尽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是我国竞技运动的后备人才库,是我国未来冰雪体育发展的主力军.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城市青少年参与课余冰雪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黑龙江城市青少年课余冰雪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学校作为青少年参与冰雪体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存在场地不足、教师指导不专业等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家庭、社会力量、政府对青少年课余生活的重要影响作用.在分析青少年课余冰雪体育活动参与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鼓励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学校加大对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家长给予态度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支持等解决对策,为黑龙江省城市青少年更好的参与课余冰雪体育活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城镇居民体育行为调查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省城镇居民体育行为的调查,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具有较强的体育意识和行为,参与体育活动的频度较高,锻炼时间较长;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防病治病,提高运动能力,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调节情绪;喜爱参加的运动项目是步行、健身操(舞)和秧歌、跑步、球类运动;影响其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工作和家务忙,缺少活动场地。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体育活动的频度、时间、项目、健身目的等方面具有异同性。  相似文献   

16.
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结果,反映他们自身对体育健身的需要,也反映他们参与全民健身的强烈欲望,从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影响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归因分析、改善"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不良的归因对策方面进行研究,挖掘与发展体质弱势群体潜在的运动能力,为他们"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连市主要城区具有代表性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大连市城市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表现出以中考加分为主的短视现象。虽然是以提高身体素质占的比例最高,但多是以满足个人短期的提高体育成绩需要为主;锻炼项目的选择以健身跑为主;锻炼场所主要以学校操场为主,只有极少数学生在社区和家里的空地及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锻炼形式主要以结伴锻炼和集体组织形式,以个人行为锻炼的人极少;学生自主参加锻炼的频率较低、锻炼持续的时间和对锻炼时间的选择没有规律性。影响大连市14-17岁城市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有对锻炼内容不感兴趣、受重文轻武的传统文化和应试教育以及个人运动技能好坏等方面的影响;客观因素有学习压力大,时间不足、场地器材缺乏等。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学生弱势群体的体育需求和体育保健课程开展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知:学生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心理基础,并且内在体育需求较高;具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态度和兴趣,但缺少主动健身意识。学校对学生弱势群体的体育活动不够重视,体育保健课程亟需完善,运动场地器材等硬件设备匮乏。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的主导作用,积极完善学生弱势群体健身活动管理体系,加强体育教师对体育保健课的认识,完善学校体育保健课程的设置。  相似文献   

19.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华中师范大学女性免费师范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还不能满足学生们的体育需要;华中师范大学女性免费师范生这一群体体育消费情况不容乐观,体育消费投入较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健康和塑形健美。影响其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空暇时间、学业负担重以及没有场地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构建华中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提出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城市社区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河南省城市社区弱势群体体育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只有24.3%的人“偶尔或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符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低于16.4%,“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以在公园、街道、广场的空地和社区运动场地、空地等地方参与跑步、散步和健身器械等体育项目为主.影响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直接因素主要是:经济条件差、缺少运动场地器材和运动知识技能、没有精力和时间、家务活繁重等;间接因素主要为:生活压力大、缺少稳定工作、缺少安全感、社会地位低下等.为了促进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应保障弱势群体权益,建立居民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引导弱势群体就业,鼓励慈善组织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构建浓厚的群众体育文化氛围,强化社区体育建设,开展多样化的城市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