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艾德礼政府的印度土邦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印度土邦的政策是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对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英国王室和政府与土邦的关系跟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关系不同,因此,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就不可能将对英属印度的政策用于土邦.艾德礼政府承认土邦在英属印度正式移交前仍然享有其原有的特权地位,但为了避免印度次大陆"巴尔干化",艾德礼政府所有的政策声明都强调土邦必须与英属印度合并.在英属印度移交权力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及英印总督蒙巴顿积极协调土邦与印度继承政府之间的关系,劝导实力强大的土邦王公放弃谋求独立的想法.因此,艾德礼政府的土邦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它并没有分裂印度的打算.  相似文献   

2.
人们普遍认为,印巴分治是艾德礼政府实行英帝国传统的“分而治之”政策的结果,实际上,艾德礼政府推出蒙巴顿方案并非其主观意愿,艾德礼政府的主要成员一直主张维持印度的统一,并为之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因为分治既不符合工党传统的对印政策主张,也不符合英国的长远利益。实行印巴分治实为印度当时的局势所迫。  相似文献   

3.
19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在英属印度推行宪政改革,增加总督参事会中印度人成员的名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印宪政改革则与印度问题的最终解决即权力移交问题联系起来。英国的政治精英认为,将政权移交给一个统一的印度政府可以在最大限度内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1918年《蒙塔古-蔡姆斯福德报告》提出由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组成全印联邦的设想,此后的宪政改革努力如《西蒙委员会报告》、圆桌会议、《1935年印度政府法》、内阁使团方案一再重申并不断完善联邦方案,以便在和平统一的基础上移交权力。  相似文献   

4.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部山区 ,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二战后 ,南亚次大陆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3日 ,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该方案规定 ,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 ,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根据“蒙巴顿方案” ,克什米尔土邦应该加入巴基斯坦。但是 ,蒙巴顿却说克什米尔跟其他土邦不同 ,并鼓动伊斯兰会议和查谟保皇协会的领导人联合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活动 ,要求英国政府宣布查谟和克什米尔脱…  相似文献   

5.
在早期,领导层主要来自婆罗门中上层的事实决定了国大党对土邦采取了拥护王公统治的政策。随着国大党左派逐渐掌握领导权,国大党也要求王公在土邦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制,但对土邦奉行温和的不介入政策。面对印度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国大党对土邦开始转向公开介入政策,将英属印度与王公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融为一体。对土邦采取从软弱到温和再到强硬的政策反映了国大党逐渐走向成熟、实力逐渐增强的历史进程,注定了两个印度必然统一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1946年5月16日,艾德礼政府公布了解决印度问题的“内阁使团方案”。方案设计了一个中央权力比较微弱而各省享有较大自治权的联邦体制,希望既能维护印度的统一,又能满足穆斯林的自治要求。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虽然对方案没有满足自己的意愿而表示不满,但是都先后通过决议,部分地接受方案,以共同制定新的印度宪法。无论印度还是英国和美国的政治领袖都认为这是当时情况下英国政府能提出的最好方案。正确地认识这一方案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艾德礼政府的对印政策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很多学者认为,印巴分治悲剧是英国政府一手造成的。如果从英国传统的“分而治之”政策对印度后来种族关系发展的影响来看,这一结论不无道理。但是,如果具体地考察战后英国和印度的局势、英国的利益要求、艾德礼政府对印度问题的态度及其为维护印度统一所作的努力、和平解决印度问题的可能性,人们就会发现,艾德礼政府并无分裂印度的主观动机,相反,印巴分治是国大党和穆斯林领袖为了党派和个人利益而置民族或国家利益于不顾造成的。印巴分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印度政治领袖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1600年12月31日,英王伊丽莎白颁发特许状,批准成立“伦敦商人东印度贸易公司”,授予它从事由好望角到东方一切国家的贸易独占权,以及在将来可能占领的殖民地里充分的政治和军事权力等一系列权力,英属东印度公司作为一个具有很强政治色彩的股份制公司开始活动于东方贸易市场。英属东印度公司从1600年成立,延续至1857年,根据其在主要活动区域印度贸易、掠夺方式的变化,可以175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本文试图通过对东印度公司后期对印度的掠夺情况加以介绍,进而分析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二战爆发后,由于王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作的贡献以及为维护帝国在次大陆的稳定和在对抗英属印度民族主义者中所做出的努力,工党政府考虑履行100多年前与王公所签订条约中的义务:一旦宗主国从次大陆撤离,王公将与国大党和穆斯林一样,有成立单独自治领即独立"土邦斯坦"的资格.但迫于印度政治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国大党势力的迅速强大,为维护帝国在次大陆的长远利益,英国又在王公独立问题上拒绝向为后者的独立提供保护,印度历史上的"第三个斯坦"印"土邦斯坦"也就只能走向破产.  相似文献   

10.
计划经济是艾德礼政府“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欧洲社会党人认为,艾德礼工党政府没有实行让·莫内等人在欧洲大陆提出的以某种计划为基础的经济政策,而是采取了国有化但没有计划的政策。[1](P.257)实际上,艾德礼政府还是提倡经济计划的,只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工党在这方面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据《印度总理尼赫鲁》记载:甘地被暗杀后,“(印度的)穆斯林们惊恐地躲在各自家中,他们害怕假如凶手是一个神经错乱的穆斯林,可怕的血洗就会顷刻而至。……当知道凶手是印度教徒后,他们悬着的心放下了。”“尼赫鲁和印度要人们听到噩耗后赶到现场。蒙巴顿突然间听到一个声音对人群高叫:‘穆斯林杀了他,是一个穆斯林。’他刹那间便厉声驳斥他:‘你这个笨蛋,你难道不知道刺客是一个印度教徒吗?’其实当时他也不清楚凶手是谁,可他知道,如  相似文献   

12.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简称 ,印巴分治前是英属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端、中亚的南端 ,地处亚洲心脏 ,周围分别与俄罗斯、中国、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 ,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总面积为 2 0余万平方公里左右 ,总人口约 6 0 0万左右 ,其中穆斯林占 77% ,印度教徒占 2 0 % ,其余人口则为佛教徒、锡克教徒和  相似文献   

13.
●板块一 热点专题知识串讲(一 )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巴的紧张关系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的简称 ,位于印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之间 ,面积 2 2 3万平方公里。克什米尔问题发端于 194 7年的印巴分治。克什米尔所在位置图根据蒙巴顿方案 ,土邦可以自由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或者保持独立。如以宗教信仰和居民构成为标准来划分 ,这里 77%为穆斯林 ,应划归巴基斯坦。但克什米尔的上层统治者信仰印度教 ,他们倾向于加入印度。这样从 194 7年 10月开始 ,印、巴两国三度兵戎相见 ,而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小规模冲突和磨擦…  相似文献   

14.
詹西女王——拉克西米·芭伊是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民族英雄。詹西本是印度班得尔汗的一个土邦。拉克西米·芭伊是这个邦土王甘加塔尔·拉奥的王后。1853年当芭伊仅十八岁时,这个土王死去,由她执政。詹西女王参加起义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领地被夺的旧恨。本来土王死后无嗣,可由养子继承,但从1848——1856年英国驻印总督大贺胥借“权利丧失说”,取消了这种继承权,如无嫡子继承,土邦领地一律由东印度公司归并。在其后的十年内,在全印度三万五千个大小土邦中有二万一千个被归并,詹西就是其中的一个。另一个原因是英国殖民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的印度是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莫卧儿帝国的衰落,松散的莫卧儿帝国体系催生了印度地方绅士和新兴经济模式的出现;印度传统的社会等级模式使莫卧儿皇帝成为"王中之王",而不是"印度之王",地方政治势力严重冲击了帝国的中央权威。在西方殖民者到达印度前夕,南亚次大陆已形成了三类土邦,即以拉杰普特为代表的古时土邦、由莫卧儿帝国省转化而成的土邦和因军事征服而形成的土邦。此时期的土邦皆具有三大特点:在所属的领地上获得有力的支持并有效管理;都维持一支足以保证土邦政权稳定的军队;都寻求并获得了土邦政权存在的合理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可说是英国仓促撤离印度次大陆的一个悲剧性结果。印巴正式分立时,克什米尔邦的归属仍未确定,这就使得争端有了产生的可能。克什米尔王公宣布加入印度后,由于土邦归属原则的不明确性,加之印度在土邦归并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巴基斯坦因而拒绝承认加入有效。从根本上说,导致克什米尔争端产生的原因是克什米尔在政治、安全方面对印巴两国的极端重要性,双方都不愿放弃,或说是不能失去。  相似文献   

17.
印巴两国的积怨可以追溯到1947年。历史上印巴两国曾为一个国家——印度。印度曾长期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1947年8月14日,南亚次大陆人民以“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终于迫使英殖民者结束了对印度长达195年的殖民统治。就在自由即将降临的时候,英殖民者却炮制了一个残酷分割印度的“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  相似文献   

18.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在寇松担任总督时期成效较大。1905年,寇松在与英属印度陆军总司令基钦纳的争论中受挫,最终辞职离开印度,反映出英国殖民当局内部的一些矛盾。表面上看,寇松和基钦纳之争只是一场关于军人职位的冲突,但是在这场冲突背后,还隐藏着一些重要的政策分歧。这些分歧实质上与军人权力、印度地位、殖民政策等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剧了冲突的严重性。正是这些分歧改变了国内政府对寇松的支持,最终动摇了寇松在印度的地位。寇松与基钦纳的争论也表明,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19.
民办高校的发展,需要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方面,在政府与民办高校之间存在着权力管制关系;另一方面,还存在着政府使用公共权力对民办高校的支持与帮助。并且,支持性关系构成了政府与民办高校之间一个相对独立的关系维度,因而不能简化为政府权力管制的维度。这种政府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双轨”关系,是相对于单轨关系而提出的。单轨关系强调政府与民办高校之间权力管制中“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双轨”关系不仅意味着政府与民办高校之间存在着建设性的关系,而且其“支持”体系可以独立于“管制”而单独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冷战时期巴基斯坦的安全忧患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独立前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相比处于弱势,弱势团体的安全忧患意识成为穆斯林赞同印巴分治的重要原因;印巴独立后的“土邦之争”证明了巴基斯坦存在着安全忧患;巴基斯坦在“印巴战争”中的失利又证明了巴基斯坦是弱势团体。为了解决安全忧患,巴基斯坦采取对内发展军事力量和对外与美国结盟的对策与印度进行抗衡。其结果致使巴基斯坦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影响了综合国力的提高;导致了部分穆斯林国家的不满,进一步恶化了与印度的关系,给巴中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