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系统论角度研究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成果评价是科技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是科技成果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决定评价效果的关键.本文从系统论角度将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分为五个子机制,并分析由于机制不健全而导致的科技成果评价问题及其机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新思路,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新机制的对策措施,以期望能对我国科技成果评价和管理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科技成果评价现状,提出了检验检疫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及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并建立起通过两轮专家咨询,确定评价指标及相应权重的方法,为提高检验检疫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立足于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科学性、精炼性和实践性,构建了包括科技成果水平评价、项目内部资源评价、外部支撑环境评价以及项目商业化前景评价等4个考核方面共计16个合成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方法度量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阐述了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践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系统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状况的基础上,运用指标分解法、层次分析法、极值法和综合评价法,构建了适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对2006-2010年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绩效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提出了完善转化资金的政策设置、明确转化资金支持的领域定位、拓展转化资金的支持方式和探索提高转化资金使用效率的组织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学学科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书馆学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已进入稳定阶段,构建图书馆学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有利于建立健全图书馆学科的评价机制,提高学科竞争力.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队伍结构、软硬件设施和定性指标6个方面,29个二级评价指标,其中6个相对指标,3个定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构建了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评价机构服务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新型科技成果评价产生的背景以及新型科技成果评价与传统科技成果鉴定区别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从设立评价组织机构、制定评价规章制度、规范评价工作流程、完善专家库以及评价工作人员学习与培训等几个方面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评价机构服务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运行及其绩效孕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管理对于提升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运行的"知识海洋"模型,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运行过程划分为知识对接、知识学习、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和知识创新等五个逻辑阶段,进而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运行绩效形成的孕育模型,分析孕育的理论基础、机制和过程,最后总结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绩效,即表现为五种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功能和原则,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待转化成果各项技术、经济社会效益、风险等指标的考察,能够让科技成果评估机构和人员公正、科学、高效地对大量的成果作出综合全面的评价,指导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规范、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9.
通过总结与比较现有科技成果评价方法,提出一种将熵权与物元分析模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评价模型。该模型采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权,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此外,采用物元分析法构建科技成果评价模型,解决了科技成果专家评议模糊性结果的合成问题。实证分析表明,该模型应用于科技成果评价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陈伟  康鑫  冯志军  田世海 《软科学》2011,25(4):23-26,35
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疏理的基础上,根据高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的特点,构建了GEM-DEA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的高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指标进行识别,并对其转化效率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正在着力履行国家战略使命,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对科技成果评价指标提出了完善的现实需求。创新武汉市科技成果评价指标,其思路是坚持创新和质量导向、遵循分类评价的方针、兼顾学术价值与非学术价值。在此基础上,依次构建了基础研究成果评价指标、技术开发类应用技术成果评价指标、社会公益类应用技术成果评价指标和软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该文深入分析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主要的制约因素,包括评价标准重理论轻实践,鉴定程序与市场应用脱钩,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以及技术中介市场功能不健全等.通过对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做法的分析归纳,总结了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包括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政府大力推动,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健全的风险投资机制以及发达的中介服务队伍.在此基础上,着重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调控功能、企业能动作用、产业化环境三个方面,研究了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粗糙集的科技成果转化指标约简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桢  韩俊德  孙冰 《软科学》2011,25(1):28-31
对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针对存在的问题,将粗糙集理论引入到指标约简方法当中,构建了基于粗糙集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约简方法和流程,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初步指标体系,利用构建的指标约简方法,对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约简,演示了指标约简方法的具体应用,验证了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高,为提高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本文对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企业、高校和科技中介等四类主体进行分析,将科技成果产出纳入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范畴,从而将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分为实验室阶段、中试阶段和市场阶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专家打分法和TFAHP计算指标权重,并通过样本高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最后结合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结果提出了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研究成果相对指数,从科技管理体制促进成果产出和转化的角度,分析广东省2002—2015年科技成果相对指数及其变化规律,发现广东省科技成果的投入-产出效率不高,科研质量下滑严重,技术推广以及成果转化薄弱,科研立项以及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进一步探讨广东省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研究成果相对指数,从科技管理体制促进成果产出和转化的角度,分析广东省2002—2015年科技成果相对指数及其变化规律,发现广东省科技成果的投入-产出效率不高,科研质量下滑严重,技术推广以及成果转化薄弱,科研立项以及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进一步探讨广东省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新常态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由东向西的转移以及"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分析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构建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为突破口,重点建立科技成果商品化交易机制,提出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构建方案以及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促进国内外科技成果在云南的汇集交易,通过市场机制优化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机制,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力度,引导原创性成果向应用发展,形成多出成果,出优质成果,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科技成果进行定量评价,以型号工程及项目验证类成果的评价标准为例,构建该类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模糊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综合评价方法能够较科学合理地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要解决高校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应当从评价体系、项目源头和项目外部入手,形成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有效地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  相似文献   

20.
中国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资本化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增骏  陈劲  梅亮 《科学学研究》2015,33(11):1641-1650
科技成果资本化是研究型大学实现知识价值创造功能的重要方式,也是开展科技、教育、经济"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的重要议题。本文整合高校智力资本禀赋以及知识管理的过程视角,构建了以"智力资本-知识管理-价值创造"为基础的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资本化过程模型,并结合东北大学及其衍生企业东软集团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协同创新网络进行知识产品深加工实现价值增值的"东软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揭示了知识成果价值创造功能的"黑箱"机制,为全面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协同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