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顾小清  蔡慧英 《教育研究》2021,42(5):137-147
科幻故事是前沿科技未来发展图景的社会性文化投射,是研究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素材.以社会性科幻作为思想实验载体,研究从人工智能技术性能和人机交互程度两个维度出发,系统梳理了人机扩展、人机交互、人机融合、人机扩展等四类典型的社会性科幻故事.通过对人工智能应用典型场景的社会性想象,研究揭示出人工智能在促进人类与社会发展上的四种效能:延伸人体身体机能的重要手段、增强人机协同的有效方式、引发智能生产倍增的新型载体、变革社会关系与结构的驱动力.因此,为了顺应人工智能驱动下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当下的教育改革中,我们需要把握人工智能驱动下教育系统的核心价值取向,定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聚焦人工智能驱动下教育系统的关键要素,从大规模个性化学习、重塑知识观及教学创新模式、未来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等维度,形成实现教育目标的实践路径.最后,需要着眼人工智能驱动下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迁,科学治理教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顾小清  蔡慧英 《教育研究》2021,42(5):137-147
科幻故事是前沿科技未来发展图景的社会性文化投射,是研究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素材.以社会性科幻作为思想实验载体,研究从人工智能技术性能和人机交互程度两个维度出发,系统梳理了人机扩展、人机交互、人机融合、人机扩展等四类典型的社会性科幻故事.通过对人工智能应用典型场景的社会性想象,研究揭示出人工智能在促进人类与社会发展上的四种效能:延伸人体身体机能的重要手段、增强人机协同的有效方式、引发智能生产倍增的新型载体、变革社会关系与结构的驱动力.因此,为了顺应人工智能驱动下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在当下的教育改革中,我们需要把握人工智能驱动下教育系统的核心价值取向,定位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聚焦人工智能驱动下教育系统的关键要素,从大规模个性化学习、重塑知识观及教学创新模式、未来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等维度,形成实现教育目标的实践路径.最后,需要着眼人工智能驱动下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迁,科学治理教育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未来教育是一种畅想和育人方向,既要保持教育的本真,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技能与想象、工具性与价值性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第四次工业革命诞生下的“互联网+”时代,教育衍生出多种学习和教学新形态。当今世界数字技术蓬勃兴起,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高校教学带来机遇与挑战,混合式教学异军突起成为教学形式的主力军,也是未来教育教学的“新常态”表现之一。混合式教学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也在走向内涵式发展,以强化教学互动多种实现方式为基石,以沉浸式教学环境为前提,以描摹数字画像促进多元评价为保障,不断探索混合式教学多种实现方式,积极重构教育新常态。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引领教育变革创新的战略性技术,如何推动教师主动探索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自适应教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教师作为未来教育教学工作创新主体,既要发挥基于人工智能协作的创新意识,更要面对AI环境的创造力培养,必须与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多元交互,积极跨界,重塑自身的工作态度、角色和工作效能。面对发展迅猛的复杂技术,以及人机协同共存、共融、共生发展的真实需求,未来教师应转变和提升对智能技术的应用意识与能力,从而获得更高的发展动力,体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5.
未来将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创造和运用知识的技术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信息技术变革浪潮和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知识创造和运用的普及化、多元化、科技化和国际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从注重课程、教学,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跨学科领域的学习科学及其研究成果为未来教育变革提供了全新思维、新的技术和系统的教育干预。如何重构学习与教学环境,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实现教育个性化?如何让"未来教育"真正成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实现了教育的规模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然而它并未突破传统教育知识传授模式的局限,未来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应当从"机器教人"向"人机共生"的知识创造性发展。"人机学习共生体"这一后人工智能教育时代的学习形态,是在分析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和学习者角色演变的基础上,以经验之塔理论和知识创造螺旋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后人工智能教育时代人机共生的学习形态,即在学习者的客体观、主体观、主体间、共生观和他者观等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连续统样态的人工智能教育模式。人机学习共生体围绕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形成了学习者与智能体的共生关系,通过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和内在化等知识转化过程,持继促进知识创造。人机共生学习是学习者、智能体和教师所构成的以知识共生为核心的学习过程。未来人机学习共生体的实现,需要解决智能体的主体性技术、学习绩效支持以及学习模式创设等挑战。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技术》2019,(12):5-12
文章基于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文献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梳理并呈现了国外教育人工智能的研究主题和趋势,研究发现,目前国外教育人工智能的研究可概括为四个主题领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教育智能研究、知识管理与运算的可视化研究、机器教学的应用案例研究以及指向深度学习的自适应教育技术研究。另外,国外教育人工智能研究呈现三个趋势: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研究、深度学习理念引领下的在线学习变革研究、智能识别技术支撑下的智能导师系统研究。文章通过对国外教育人工智能研究的主题和趋势进行可视化呈现,旨在揭示国外教育人工智能的研究现状,将为我国教育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关"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如火如荼,在教育学界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热"。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具体可分为教学类、学习类和管理类,运用风险理论对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进行分析,文章发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存在智能教育治理风险、技术风险、伦理风险以及教师职业替代风险等潜在风险。为有效规避这些教育风险,文章提出在未来教育变革中应正确认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精准治理新范式,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建构,以及培养人才适应、驾驭人工智能的关键素养。  相似文献   

9.
"元宇宙+教育"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其深度沉浸体验、具身社交网络、群体自由创造、社会生态文明以及虚实融生共在等特征为构建虚实融生的未来教育形态提供了新可能。教育元宇宙为教育新基建建设提供了新方向,为高质量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支持,为学习过程提供了新场域。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以及学习分析等技术的加持下,教育元宇宙将会构建成以资源生态、社会交往、探究学习和评价系统等为核心的智慧学习空间,形成虚实融生和跨界探索的学习模式,最终实现以现实物理世界为核心的教育元宇宙与星际文明共在的未来教育形态。教育元宇宙将会在泛在可验证的智慧学习、深度沉浸的体验性学习、跨时空的深度协作发现式学习以及虚实融生的协同知识生成学习等方面对现有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教育元宇宙的未来发展需要制定通用技术标准、构建研发共同体、探索教育元宇宙教育模式以及规避"缸中之脑"风险。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人的发展立场审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问题,揭示出人工智能对人的想象力遮蔽的风险,并探讨未来教育的可能路径。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和逻辑推理方法,指出想象力是人异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能力,释放师生的想象是教育伦理的第一原则。以想象力为切入点,指出人工智能所形塑的虚拟景观、他者叙事、算法锁定和主奴互动遮蔽了人的真实体验、自我省思、意义生成、生命实践等,引发人的想象力退化的伦理风险。文章认为,人的想象是防止人与人工智能关系异化的关键,是人机协同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未来教育应以释放想象为核心,从“以我为中心”的教育走向“以世界为中心”的教育,从注重“技术性”的教育走向强化“艺术性”的教育,从侧重“肯定性”的教育走向观照“否定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时代的不期而至将重塑教学的课堂形态。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无论其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乃至教学评价等都将以智慧性、泛在性和场景的融合性为表征,知识呈现的形式与场景的融合使教学的“现实场景”凸显,学生发展的“审美创造”成为可能。然而,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知识目的观的“祛魅”与人性目的观的“返魅”、单质主客体的“消减”与多元主体的“建构”、“授人以渔”的方法论转向“授人以欲”主体论、学习的“苦行僧”变为意义生成的“审美者”,等等。基于此,就其改进策略而言,教学中“人是目的”的根本要素依然需要持守并要不断弘扬,无论环节、情景、方式、模式等发生何等变换,都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因此,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以知识“塑造灵魂”;培养混合式、人机融合式的教学模式创构能力;创造“人际”“人机”与“人世”精神交往的教学关系;以劳动教育为基础,以审美教育为灵魂,“五育并举”,创造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共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潜在影响,可将未来就业岗位划分为四个区域:安全区、慢变区、危险区和结合区,并由此产生了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替代效应主要发生在强调弱社交、结构化和低技能的危险区;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创造效应则主要发生在强调强社交、非结构化和高技能的安全区;而在慢变区和结合区内,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潜在影响兼具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是发生替代效应还是发生创造效应,主要取决于该区域内的劳动者是否具备人工智能商数,以及是否能实现人机共舞。因此,高等教育要提早谋划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教育模式,通过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失业危机。对于安全区而言,人工智能替代就业的可能性较小,但也并不是绝无可能;对于慢变区而言,尽管人工智能渗透的速度、深度和力度没有那么明显,但教育仍要做好随时迎接人工智能的准备;对于结合区而言,教育大有所为,关键在于让未来劳动者具备与机器协作共生的能力;对于危险区而言,高等教育依然能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产业领域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徐徐  郑秋伟 《江苏高教》2020,(5):100-104
人工智能正重构传统教育生态,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向智慧思政转型。"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在解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体力劳动的同时,也引发了主体性危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深刻把握智能时代下理论与理论思维、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行与知的关系,并通过学校、国家和社会层面的统筹规划、融通衔接、教育培养,不断审思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之道,以切实履行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担当。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等领域应用广泛,“人工智能+X”日益成为社会共识。人工智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开辟了新的途径与机遇,已然成为推动社会各领域前进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应用在继续教育领域具有可行性,但是还存在数据难以采集、人工智能本身发展不成熟、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和课程体系、教师对人工智能存疑等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继续教育应抓住机遇,从教育理念、教师素养、政企学研、着力打造继续教育智能化发展空间等方面入手,促进继续教育智能化。  相似文献   

15.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并且提出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近几年,人工智能已经逼近新一轮科技浪潮的巅峰,人工智能+教育融合程度也在急剧深化。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广泛深远的影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继续深度融入教育?运用复杂系统科学的理论审视社会、教育和技术系统,可以发现人工智能和教育融合面临社会-教育系统发展质量不充分、基础理论研究较薄弱和实践应用领域不均衡三大困境。通过呈现开放动态的系统结构,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技术路线图的基本框架,描绘出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的三维关键路径,即打破知识技能壁垒、构建智慧学习体系和培育学习型社会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6.
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的不断优化使人工智能可试图模拟人的思维,积极地挣脱人类的束缚,带动人工智能主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人工智能诱发了更高效的知识生产方式、更软化的知识形态和更灵活的知识传播环境,极大地强化了知识教学的生成性,使知识教学的目标偏向于增强学习者在知识理解中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培养学习者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批判反思意识,提升学习者在知识迁移中应用知识的程度。为更好地实现知识教学变革的目标,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教学变革路径需紧扣教学目标的内涵,注重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重构教学主体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侧重教学情感的培养,理解知识表达的意义;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知识教学变革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教育领域的"三个世界"及其智能虚拟映射进行了认识切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新的智能虚拟世界:代表数字化教育事实和存在的世界一’、代表人工智能教育认识的世界二’、代表人工智能教育思想和知识库的世界三’。文章指出,这三个新的智能虚拟世界是教育领域的"三个世界"在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智能虚拟映射,扩展了传统教育研究的本体论假设,进而导致认识论的全方位变革。此外,文章还从认识主体、研究对象、研究范式、推理思维、知识表征等五个方面的变化,阐明了教育研究的认识论变革所引发的方法论转变。文章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智能时代教育的过程与本质,并为教育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主要载体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落地的重要依托,《人工智能初步》教材为人们理解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代表性样本。文章使用内容分析法,对目前完成的四本《人工智能初步》教材从知识内容、篇章结构、活动设计、评价方式和技术载体五个维度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发现:教学内容方面,教材覆盖了人工智能概念、特征、发展历程、核心算法、典型应用、模块开发、伦理与安全等学科大概念及知识点,各有侧重和拓展;篇章结构方面,四本教材风格各异,章节流程明晰;活动设计方面,主要通过研究性、项目式、探索式活动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和协作性等特点,兼顾了知识建构的深度和广度;评价方式方面,均以基于项目的学习评价为主、知识测试为辅,将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置于首位;技术载体方面,主要选用国产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和Python语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本教材也各有不足,文章讨论了可能的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