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育生物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是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综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研究和保护.我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濒危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由于自然与人为等原因,植物种质的消失日趋严重.因此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刻不容缓,而开展珍稀濒危植物保育生物学的研究对于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洞穴是地球自然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天然的地下空间资源。早在50—60万年之前,在浙江大约是5—6万年之前,古人类就利用天然洞穴的特殊环境,作为人类穴居、劳动、生息和繁衍之处。故有人称洞穴是人类发展的“摇篮”。随着经济生活的繁荣,洞穴作为一部分旅游资源在世界各国得到蓬勃发展。仅东半球而言,每年就有1500万人次游览洞穴,美  相似文献   

3.
生物标本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素材,是不可再生的战略生物资源。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是中国生物标本资源保藏、研究和科学教育的中心,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物标本能够提供物种、空间和时间3个维度的重要信息,有巨大潜力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利用,可有效支撑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物种认知、生物多样性编目、濒危物种保护与管理、外来生物入侵防治、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物种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未来对标本资源的建设和管理需要致力于更加全面地收集和保藏,加强深层次信息的获取和数据整合平台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生物标本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素材,是不可再生的战略生物资源。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是中国生物标本资源保藏、研究和科学教育的中心,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物标本能够提供物种、空间和时间3个维度的重要信息,有巨大潜力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利用,可有效支撑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物种认知、生物多样性编目、濒危物种保护与管理、外来生物入侵防治、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物种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未来对标本资源的建设和管理需要致力于更加全面地收集和保藏,加强深层次信息的获取和数据整合平台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因地下洞穴严重威胁着工程建设和人民的生命安全,故精确实现对地下洞穴几何尺寸参数的测量和计算技术目标,对于为工程施工设计与技术实践活动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条件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价值。本文通过模拟物理模型试验模拟地下洞穴,使用探地雷达对其进行探测,得出雷达原始图像,对地下洞穴几何尺寸计算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试验得出通过渐近线法估算地下洞穴几何尺寸是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浩瀚无际的大海海底,到处都有神秘的洞穴。它们有的幽静、深邃,在那里栖身的海底生物令人恐怖;有的激流汹涌,永不停歇,犹如陆地上的地下河流:有的喷出股股水流,夹杂着泥沙一同冒出。然而,如同陆地上的洞穴探险家们一样,勇敢而好奇的探险家,早对海底洞穴探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在潘文石教授的倡导下,由海外华人出资建立了大熊猫与野生动物研究中心,主要开展大熊猫、白头叶猴和中华白海豚等濒危野生动物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培养出一支以吕植教授为首的年轻队伍。鉴于北京大学已有的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的雄厚基础和颇具活力的保护生物学的发展,中心整合了相关学科,更名为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心,完备了保护生物学的学科体系,整合和带动其他宏观生物学科发展。中心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3人。研究中心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主要研究地域,坚持生物多样性野外研究工作,将宏观生命科学与微观研究相…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快速发展,在生物多样性志书编研、生物多样性起源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与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生物多样性科学方面的理论性突破仍较少。为促进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建议:(1)加强生物多样性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及可持续利用的结合;(2)加强新技术与新方法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3)加强与扩大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初步探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3个方面: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分类、建立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的定量或半定量关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网络规划.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多样性保育及入世后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多样性保育是当前国际生物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领域。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呢?生物多样性概括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的总和,也就是说,是生物界和生物现象所有的多样性。一般讲,它体现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景观是由不同生态  相似文献   

11.
逯军锋 《科技风》2013,(3):235-236
五鹿山是以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和白皮松、辽东栎为主的天然次生林而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文选择生物典型性、自然性、多样性、稀有性、面积适宜性和人为干扰等6项指标,运用指标赋分,对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分析可得,自然保护区典型性较强、自然性基本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稀有性很强、人为干扰一般、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中的中型自然保护区、面积适宜,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2.
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科学工作者陆续在广西、云南和湖南3省(自治区)发现8种洞穴盲鱼,其种类为世界已知盲鱼的三分之一。目前,盲鱼作为洞穴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鱼类学和地质学工作者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土壤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对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土壤是地上生物的载体和介质,又是地下生物的生活场所,同时也是地上生物和地下生物的联系纽带;另一方面土壤通过对全球变化的贡献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因此,保护土壤资源,合理耕作与管理土壤,防止土壤退化是全球多样性保护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战略要素。  相似文献   

14.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在具备生态功能的同时,其作为植物基因库对于我国基因研究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在草原植物生物学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在模式植物和作物的研究上还存在不足,系统性和深入性较差。本文分析了当前研究中针对草原植物的生产机制、生物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生物多样性资源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云南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实现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云南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从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视角出发,探讨提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技支撑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阐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概念,探讨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影响,分析生物资源研究状况、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现代高新生物技术在生物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等,提出了在扩大内需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之时,应注重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机制、长效保护策略研究,为重点物种保护工程提供理论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同时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资源永续利用研发,推动新兴生物产业升级,对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有重要指导作用。寻求自身发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将是人类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自然保护区能有效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为更好地了解我国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对1975—2022年收录文献共410篇进行文献检索,运用可视化软件绘制图谱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研究历程可分为起步萌芽、探索发展与快速增长三阶段,发文量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密切相关;(2)在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生物学、林业等学科知识基础上,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与国家森林建设与自然保护区体系规划研究等;(3)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研究正逐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作者群体和研究机构,研究不再局限于西北地区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已成为全国科研竞争的热点与战略高地;(4)多手段探究气候变化对保护区的影响、生态系统格局与风险变化评估、保护开发与可持续性利用是当前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8.
生物多样性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贵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视觉下的贵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正式设立的首批国家公园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都具有重大的保护价值。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丧失、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高寒草地退化和家畜超载放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问题,基于草地多功能目标管理理论创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技术研发,推动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落地实施,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民生改善的科技支撑新范式,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方案,为全球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张镱锂  吴雪  祁威  李士成  摆万奇 《资源科学》2015,37(7):1455-1464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及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的基本途径。具有敏感生态系统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青藏高原,其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其成效一直以来是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最新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和已发表NPP与保护成效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青藏高原保护区的组成、分布格局与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1963年至今,青藏高原地区建成了各类保护区155个,面积达82.24万km2,占全高原面积的32.35%;2保护区类型主要以野生动物与荒漠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3个类型为主,各占高原内保护区总面积的36.84%、33.35%和6.80%;3形成了以超大型保护区为主、中部和东南部分布为主、保护类型多样为特点的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体系;4经过50余年的生态建设,保护区保护成效显著,主要表现为: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濒危物种西藏马鹿被重新发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得到了恢复和改善及典型保护区内草地植被的生态功能增强。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