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什么”的问题。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闲惑所在.这牵涉到语文教学的目标、特点、效率以及教学走向。本文重点谈一谈小学语文“不教什么”的问题,因为只有弄清楚“不教什么”,语文教学才会有效乃至高效。那么,什么内容不需要教呢?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应该教言语形式”的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认同。这一观点的提出有其进步性和现实针对性,它及时纠正了阅读教学的一些“偏移”现象。但笔者认为:“教内容”还是“教形式”的争论,实际上还是跌入了“内容/形式”二元论的陷阱,结果使教学实践常常困于“教内容”不可以、“教形式”不可行的两难境地。摆脱“内容/形式”的二分...  相似文献   

3.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作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这一思想的领悟和应用:“教”好语文基础,为“不教”奠定基础;“教”学习语文的方法,“不教”也会自学;“教”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不教”也能自觉。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语文教师感慨越来越难教了,越来越不知道如何教了,越来越不知道该教什么了.笔者针对上述问题,试图对“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做些理论的阐释,以期望破解语文教学的难解之题.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研究的核心是“语文”、“教”、“学”.就是说,在语文教学研究中对“语文”学科特质研究至关重要,研究应该是胸有语文的,是为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进行的,而作为“教学”视野中的研究,又应该始终聚焦于教与学两方面的研究,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具体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有许多对关系需要厘清,否则,就难以将语文教学活动做得到位、做出实效,也就妄谈教得顺心和学得更好了.前几年学界一直在对语文教学中的有法与无法、预设与生成进行探讨,终于形成了清晰的共识,那就是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语文教学需要预设,而教学过程必须是动态生成过程,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需要对学情有较为准确的把握.随着对“教学内容确定”及文本意识、问题意识、教学智慧等其他语文教学问题研究的深入,有很多原本似乎搞清楚了的问题也觉得需要反思反思了.  相似文献   

6.
“教什么”更多的关乎语文教学的“价值引领”,决定着语文教学的灵魂、高度和品位。在过去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太过重视研究“怎么教”,而忽视了“教什么”。如果我们教学的内容本身就有问题,就像吃了垃圾食品一样,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正效性,还将蔓延到降低教学的品质和信誉。语文的内容博大精深,所以教学内容的精选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新编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知识新颖,给初中语文教学送来了福音.同时,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繁重的教学负担,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形成了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上来一场“革命”,改革传统的“注入式”的单一授课法,代之以“单元教学法”。单元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种种不同的教法,如导读式、组合式、提纲式、一次多篇式、短文开路式、以练带讲式等等。但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千条江河归大海”,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达到“不教”的崇高教学境界呢?我作了以下的点滴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大单元设计与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理念契合。本文探究“教为不教”理论视角下的大单元教学内涵,阐述“教为不教”理论视角下大单元设计四个基本原则以及小学语文“教为不教”理论视角下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的语文教学仍存在着许多弊端,这种弊端主要表现在着眼于“应试”,考什么内容就教什么内容,不考的内容就回避甚至不教,教师的眼睛自始至终盯着分数,结果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几乎都是一种“一言堂、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使教师被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双方都缺乏创造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也把教学的目的和主客体颠倒了。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首先,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语文教学局囿于几本现成的教材,简单的“看、读、听、写”训练,喋喋不休地机…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教什么?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教语文。但是,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内容,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科学的、政治的、思想道德的、文化生活的甚至天文地理等都在语文课堂演绎着,以致语文教学被泛化为人文教育,最可怕的是有些人还标榜此为“新课程”旗帜下的新探索并乐此不疲,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语文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教”的核心应是“怎么说”,而非“说什么”。在语文教学中,言语形式的教学要大于言语内容的教学。其教学…  相似文献   

11.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犯了“理念眩晕”症,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不知道将文本置于何位置;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其实,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语文教学只有把“本”留住,把“本”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会落到实处。1.无度的拓展,“淹没”了文本的重点为了体现“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很多…  相似文献   

12.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师备课时的必然思考,但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首先,部分教师重视“怎么教”忽视“教什么”,致使课堂形式新颖但内容庞杂零碎,语文知识与能力并没有在学生的心田中扎下根来;其次,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部分教师把握不好“教多少”和“怎么教”,该讲的不敢讲,该问的不敢问,致使学生对应当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方法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内地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课文只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  相似文献   

14.
凌虹 《湖南教育》2010,(4):32-34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不知道将文本置于什么位置;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其实,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语文教学只有把“本”留住,把“本”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吕叔湘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指出:“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过去,我们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及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的领悟是不够的,理解是不深的,因而教学效果不佳。其实,叶老在许多文章中反复论述过“教”的住务、教与学的关系。1978年3月,叶老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学生入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思考,认为 语文教学要走出一条低负担高效益的教改之路,是否应该从道家的“无为”思想中汲取一点营养。要退而思进,适当减少一点内容,降低一点难度,放宽一点尺度,使语文教学走进无为而后有为、不教而教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总有一些教师以为“教书”即教书本(教材),把语文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他们总是把教材肢解得支离破碎,变着法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基本功训练。结果学生死记了课文中的一些内容,而语文素养却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这是典型的“教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明确语文教材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一、“教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教为不教”的思想强调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为核心进行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叶圣陶“教为不教”思想指导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以导学为主体,在操作流程设计中突显因材施教;以单元为整体,在整合文本中突显统整设计;以平衡为要点,构建“内外结合”的主题教学。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我们往往会遭遇到“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的追问,名为语文教学设计,实质上却没有“设计”的过程,只是一味地停留在“教什么”的探索中。据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语文教师大部分备课的时间都花在“教什么”的内容“生产”上:①按教参所提供的结论去“理解”选文;②“揣摩”教材编撰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