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规范”人是德育的工具性本质,“发展”人是德育的目的性本质;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德育从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变。其在德育观上表现为承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认识与情感在道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活动是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在德育实践上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和德育方式的 “双向互动性”。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的低效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德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症结即在于德育过程中过于注重规范性教育,而轻视意义性引导。本文对学校德育重规范约束,轻意义引领的现实图景、后果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二者整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道德是人类生活经验和习惯的产物,它是为人服务的,它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让人生感觉幸福而富有意义。然而,我们现行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从始至终践行的都是“袋子式”教育,内容上只注重既定的道德规范、抽象知识的传授;方法上强调单向度的灌输,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实践活动上绝无道德体验和情感的共鸣,造成学生对德育概念化。由于缺失了对人的关注,最终导致德育的肤浅和“伪善性”。那么,如何匡正学校德育则是德育理论研究应慎重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因为衡量该项工作的标准 ,不只看老师怎样讲的 ,学生怎样写的 ,怎样说的 ,更要看学生是怎样想的 ,怎样做的。因此 ,道德教育不仅要研究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系结构 ,而且还要进一步研究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问题 ,即德育的实效性。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良的生活环境有碍于个体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 ,社会在发展的同时 ,也会把金钱万能、消费人生的功利价值观一古脑儿地潜移默化到青少年稚嫩的心里 ;德育的内容缺少针对性、现实性 ,往往只注重德育的目标 ,却忽视实现目标过程本身…  相似文献   

5.
《广西教育》2005,(10B):9-9
蒋一之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规范”人是德育的工具性本质,“发展”人是德育的目的性本质;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德育从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变。它在德育观上主要表现为;1、承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虽然是一种规范、一种约束,但这种规范性对人来说不是简单的外部强制,而是人类追求理性和自身完美的工具,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在于承认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6.
消费文化是人们在消费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意义和符号体系,为人们消费社会生活提供一定的价值诠释。大学生消费文化自身特点,对高校德育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诸多的诉求和挑战。因此,高校应该不断创新德育思路,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对大学生生活世界的调解力与引领力;改革创新完善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不断挖掘消费文化在内大众文化体系的思想资源与方法资源,努力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契合度和现实关怀度;搭建开放多元的高校道德实践教育平台和载体,引领青少年形成崇尚道德的勇气和践行道德的能力;注重校园文化及其消费文化建设,构建高校德育良好的文化环境;全力提升高校德育教师的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以及道德教育能力,夯实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德育的基础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处理好"规范约束"和"意义引领"的关系,从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出发,在"意义引领"下形成学生自我的"规范约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规范约束与意义引领的关系当前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重技术轻艺术、  相似文献   

8.
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大学的精神与灵魂之所在.大学文化具有思想引领、人格塑造、情感激励和行为约束等德育价值.实现大学文化的德育价值必须重视大学精神文化的价值引导,注重大学行为文化的榜样示范,注重彰显大学制度文化的道德意蕴.注重赋予大学物质文化以德育内涵.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断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学校也在德育方面注入了更多的精力,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多样的德育活动,力求提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毋庸讳言,当前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依然不高。在对基层班主任的培训和座谈中,笔者常常问及班主任和校领导对于道德和德育的理解,但大多认为道德就是各种规则、规范;德育就是通过管理和活动让学生认识并遵守这些规范。囿于理念上的偏差,我们学校的德育越加强,离道德的本义就越远。  相似文献   

10.
校园文化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具有引导、规范、激励、促进中学生良好道德形成的功能,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环境因素。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之成为德育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现实课题。强化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须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引导,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创设蕴含物质文化的校园环境,彰显校园制度文化的道德意蕴,注重行为文化的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11.
卢景昆 《中国德育》2007,2(7):18-21
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视角出发,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走出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出路。杜威的德育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道德与人、道德与生活、德育课程和其他课程、德育工作者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等诸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须重新认识道德的核心内核,只有将道德公正作为道德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准则,建立公平的社会道德机制,将道德落脚于个体的现实生活,使道德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能满足个体的道德需要,促进个体的发展,才能使个体真正感受、服膺并践行道德价值,道德教育才有可能焕发勃勃生机,真正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3.
“知情型-生活化-整体性”德育新范式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传统知性论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德育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知情型-生活化-整体性”德育范式以道德知识和生活育德的新建构为基础,以在实践中整合为途径,通过“知、博、意、行”的融合和德育整体性作用的发挥,促进道德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生成,实现对人的整体性塑造。  相似文献   

14.
胡适的德育思想丰富而独到,他提出了独立、健全的人格,理性和科学精神等德育目标;倡导、践行了生活德育和心理建设等德育实现的路径。胡适的德育思想和实践对当前的研究生德育建设具有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是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者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道德教育研究的首要目标不应是寻找工具而应是寻找灵魂。基于对道德及道德教育的重新理解,以及对人的主体意识发展的考察,提出道德教育的生活目的观。  相似文献   

16.
对“生活即教育”与“教学做合一”关系的两种看法,源于两种不同的假设,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全部来自教育实践,一种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这两种看法各有其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一种新的看法是,“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德育理论,这种看法要求对“做”的内涵做出全新的解释,即做事与做人相统一。本文从分析陶行知在真伪知识以及真理问题上的看法入手,阐释“追求真理做真人”中,“真”与“真人”的内涵。认为陶行知有自己的德育理论,他的道德境界蕴含在知识与行为相统一的教育理想中,蕴含在通过做事学会做人的德育理想中。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article we elaborat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moral development, moral education and capitalism. Based on Narvaez’s correct critique of the Western way of life, which is destroying the environment and may one day lead to extinction of life on Earth, we argue that this critique should not be stripped of its political side, meaning that it will not be complete if does not explicitly include capitalism as one of its roots. In the remainder of our commentary, we will try to show that in addition to heart, reason has a strong place in indigenous peoples’ life that is frequently misunderstood. Finally, and taking all this into account, we maintain that moral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need to be critical and intercultural, and explicitly discus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ssues that underlie and affect human mor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廖先 《中国德育》2007,2(1):18-21
人生礼仪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人生礼仪具有价值引导和促进道德主体自主建构的德育功能。在开展人生礼仪活动时,有必要采取多样的形式,同时注重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闲暇·德性·现代德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闲暇生活由于具有自由与自为的特性而更能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工业化社会追求效率的原则驱逐了生活中的闲暇,也放逐了闲暇道德。现代德育也以注重工作及制度化生活的引导与规约为主要议题,因而导致了人的制度化生活与闲暇生活以及人的德性发展的不和谐状态。从和谐德性与人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德育改革应该关注闲暇德性。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有铨 《中国德育》2008,(10):23-27
教育者对于“道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潜在地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特殊的性质以及活动的效果。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在于满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因此,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来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是指“不是不道德”,它区别于无休止的“更道德”,这是判断学校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的标准。道德出于人的自觉、自愿,作为外部环境刺激的奖励并不能培养道德,道德教育要慎用奖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