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理性思维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认知由低级走向高级.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已明确提出了理性的概念.在近代启蒙运动中,独立思考的理性主义成为西欧社会的主要思潮.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仅限于道德说教,缺乏理性思维,其实不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确注重道德伦理实践,但同时也不乏理性思维.其中,以"道"为核心的老子思想极具思辨性色...  相似文献   

2.
陈明 《中华文化论坛》2007,2(3):105-108
陶渊明思想之新与深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生态度,二是创作态度。陶渊明人生态度的总体特征是崇尚自然。在看待生命问题上,他委运大化,顺其自然,表现出超然无惧的清旷风度;在看待生活问题上,他贵身尚生,遗形取神,表现出应物而不累于物的处世风貌;在看待归耕问题上,他追求质性自然,保持个性舒展,表现出超尘脱俗的人格情操;在看待精神问题上,他称心足意,归朴守真,反叛"诗言志",表现出体同大化的名士风貌。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化思潮中,张承志与王朔分别被当作精神价值的两极,这当然与他们极端的精神气质与思想倾向分不开,前被视为理想主义的旗手,表现出对乌托邦信仰信念的执,后被当成痞子学的代表,是不负责任的颓废虚无的破坏狂,一般人区分这两主要是从对商品经济冲击的态度来判断的,前是拒斥世俗化,高扬道德伦理的信念的,后则是拥抱一切低俗欲望利益的,这样的判断表面看来似有一定道理,其实不然,因为,在我看来,张承志与王朔的极端表现实际均是革的一个后果和反应,其心智世界中均伏有十年浩劫的某种遗传。  相似文献   

4.
近代佛教僧制思想的复古主张主要表现在反对僧制思想的"世俗化"倾向,坚持"僧事僧治"的原则,以使佛教与世俗社会保持必要之距离;反对"出家务俗"的时代潮流,提倡回到根本戒律中去,以"究毗尼"的姿态来重建佛教僧制,等等。在近代佛教僧制思想的"复古派"中,尤以欧阳渐与吕澂师徒二人的僧制思想的"复古"主张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宋徽宗时期的20余年,词学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表现出回归本色当行、注重词的艺术美创造的倾向。周邦彦则是这一时期词学思想转变的核心人物。周邦彦词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对“清真”的美学追求,具体表现是:注重词律的谐关与规范化、精心雕琢而自然天成的辩证创作意识以及浑厚词境的创造。周邦彦继承与发展了“花间”的本色论,确定了本色词应有的状态,开拓了新的审美境界。周邦彦的词学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狭隘性,但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是姜夔、吴文英等人词学思想之先声。  相似文献   

6.
蒙文通经学思想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文通经学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继承廖平,阐发师说;重视传记,经表传里;因经以明道,义理与证据不偏废;经学与政治紧密联系.其中的某些特色,即使在整个中国经学发展史上也是很鲜明的,由此体现出蒙文通经学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值得认真探讨和深入发掘的珍贵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陈子昂作为唐初最优秀的文学家,无论在人格品质还是文学创作方面都受到了屈原的影响,其对屈原精神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高洁的品质、刚直的个性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屈骚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传承屈子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借鉴屈子的比兴象征手法与化用屈骚语言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动摇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一元论的权威,在此基础上的传统理性精神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挑战.解构主义理论对人们认识观、思维观的解放已使人们认识到绝对的理性中心主义、科学主义、人本主义的虚幻性,但这并非意味着人的生命意识和创造力的消亡.相反,生命的活力在解构思维中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以其不受二元对立思维观束缚的辨证思想及其对生命意识的观照与解构思维相呼应.这为人们在解构思维与老庄哲思的契合处寻找并建构后现代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提供了理据.  相似文献   

9.
学术与践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这篇杂谈中,我想就前几年国内学术界的“学术失范”现象提出两点想法:对八十年代“文化讨论”的非学术倾向的缘由当作何解释;其次,这种倾向该如何纠正。在目前对“失范”现象的反思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种现象应主要归因于我们缺乏足够的努力把“思想火花”通过“操作性规则”来转化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仅就我所了解的而言,似乎  相似文献   

10.
中西神灵文化因其不同的渊源传统而风格迥异.其差异性带来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中国文化重现世,学以致用;西方文化尚思辨,学以致知.由此而衍生出精神领域的不同信仰和追求,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农村的阶层结构与全国农村的阶层结构一样发生了变化,阶层结构复杂化了。作以职业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化资源的占有量为标准来划分新的阶层结构,认为成都郊区的农民有6个阶层,各个阶层有着自身的特点。随着阶层结构的变化,化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正确认识这一变化,有利于整合各种力量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郝福祥  布瀛洲 《寻根》2003,(1):16-24
近日笔者欣得一磬钱(图1),青铜质,绿锈中有少许铁锈。它长12.31厘米,宽2.4厘米,首部最宽处为3.24厘米,厚0.22厘米,重40.78克。细看:整体为弧形似拱桥,图案为突起之圆线。圆折处两横间有一圆孔。两端为相同对称之张口龙首。面、背图案相同。头部上端大耳向前,圆睁大眼,嘴及吻部前伸,极富猪像。据清倪模所撰《古今钱略》称:“磬钱,两头似兽形,中微曲而不折,一面似井田纹,一面平。”(图2)此书所载“磬钱”,正好与笔者之藏品相似,只是它的造型及图案略显简单。这两者的圆折处的图案不同但构图相同,在相同部位一个是“”…  相似文献   

13.
中原地区概念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瑞泽 《寻根》2005,(5):10-12
中原地区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原”一词由过去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转向了专指黄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区。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一转变的呢?根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中原”一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因为从相关的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一词在这一时期开始,有时指原野,有时指中原地区,而到后期已经是专指中原地区了。  相似文献   

14.
卢盛江 《寻根》2007,(1):25-31
玄学影响中国文学,一个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影响中国文人的处世态度、生活情趣、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到文学。从魏晋士风可以看到,玄学思潮振荡之时,士人性格确实有很多新的特点,主要有任诞率真、以入俗为超俗、淡泊宦情、追求高雅超逸风度几种类型。在玄学对士人心态的影响中,竹林七贤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晋书》卷四十九阮籍等传末史臣叙论说:“嵇、阮竹林之会,刘、毕芳樽之友,驰骋庄门,排登李室……至于嵇康遗巨源之书,阮氏创先生之传,军谘散发,吏部盗樽,岂以世疾名流,兹焉自垢?”这是说,任情任诞之风的兴起,嵇、阮领其先。嵇康其实不同于后…  相似文献   

15.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批判"宇宙热寂论"时作出了重要的科学判断和科学预言.一百多年后,现代科学取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现代科学成果已进一步证明了恩格斯的科学判断和科学预言的正确性.现代科学揭示出:宇宙物质具有能态的普遍性、差别性和对应性;能态梯级定性定律是一个极为普遍的规律;宇宙间存在着正向态演与反向态演对立统一的基本矛盾运动;这个基本矛盾运动导致了宇宙间气势磅礴的、不可抗拒的、永恒循环的态演洪流大变化,这个态演洪流大变化就是宇宙物质最普遍的基本变化;这个最普遍的基本变化趋势,使物质的一切形态及其属性都处于产生、发展、消亡、再产生乃至无穷尽的相互交替的循环转化中.宇宙态演是必然的、永恒循环的、无始无终的.这就是宇宙态演观.这就是"宇宙态演论"."宇宙态演论"不仅进一步领悟了恩格斯这位伟大的唯物辩证法大师的高超的逻辑灵感,而且还进一步批驳了一百多年前的"宇宙热寂论"和现代的"世界末日论".  相似文献   

16.
柴姓来源考     
胡俊 《寻根》2006,(4):113-115
中国姓氏的起源十分复杂,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根据姓氏的来源细分为29类,如以国为姓、以官为姓、以名为姓、以谥为姓等等,并逐一介绍了各个姓氏的源流,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详赡之至。但是,他将姓氏起源都归于先秦,恐怕不符合事实,正如清顾炎武所说:“氏族之书所指秦汉以上者,大抵不可尽信。”拿柴姓的起源来说,郑樵认为是“齐文公子高之后,裔孙,以王父名为氏。十代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北宋邵思《姓解》都认为柴姓是出自高柴,甚至宋代官修的《广韵》也说柴姓是“高柴之后”。但是现…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Philippine Cinema, one of the oldest and richest cinemas in Southeast Asia, is currently undergoing a facelift. ‘Indie’, the short form for independent, has become a popular buzz word in the local media as well as in film circles. This report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independent feature‐filmmaking in the Philippines, compares it briefly to its past, highlights some of the key figures that have propelled it to its present, and proposes the main area wherein development is needed for it to progress further.  相似文献   

18.
论金沙江文化与文明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化是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所谓金沙江化,是指金沙江的流域化。作为一种流域化,金沙江化具有自身的各种特色。从史前化到青铜化阶段,金沙江化均具整合与不整合的流域形态,其基础在于不同的地域类型。金沙江明的起源时代,相当于它的青铜时代,青铜化十分发达,但仍在国家制度之外徘徊。汉代政治化的扩展,把金沙江各族纳入明社会,成为中国明一个重要的亚明区。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