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现在想当通讯员的人太多了,往媒体投稿的人太多了,任何一家媒体都不缺来稿,纸质稿子堆积如山,电子稿件塞满编辑邮箱,编辑甚至看一遍都来不及,通讯员想发篇稿子很不易。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家媒体,都有一支通讯员队伍,媒体的版面、时段,要靠通讯员的来稿来支撑。通讯员对于媒体是如此重要,因此,媒体要支持、关心、善待通讯员。  相似文献   

3.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4.
假如没有发现,假如没有深入采访,假如没有认真思考,假如没有用心写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假如",就不会有这篇稿子,更谈不上获奖。在报社从事编务工作,每天都要处理许多新闻线索和通讯员来稿,编辑、  相似文献   

5.
也许是干那行,就要叫那行的苦。做了几天小报编辑,我不免又要叫几声苦了,小报小办,文章要小。而有些通讯员来稿却偏偏是长文章,小报编辑十分苦恼。一般通讯员来稿都是为大报写稿时,用复写纸为小报顺带一份,所以稿子往往偏长;或者也有专门为小报写的,但为大报写文章的习惯还没有改,文章还是很长很长的。这些稿子,通讯有三五千字,消息也有近千字的。小报编辑从若干来稿中好容易挑出一篇  相似文献   

6.
笔者到基层采访,常听到一些通讯员抱怨说自己的投稿很少被采用。其实,对任何一家媒体来说,只要是好的稿件好的线索,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不惜一切,想办法搞到手,抢先发。那么一些通讯员的稿件没有被采用又是为什么呢?笔者从通讯员的来稿中发现,经常不见报的稿件关键是文章空洞,没有鲜活的事情。像是总结材料、工作报  相似文献   

7.
上海某系统有一个干部,一人身兼十家报纸的通讯员。他写的稿子,好似“新华社”的统发稿,几乎每一家报纸都送。这样“一稿多投”,群众对此意见颇多。通讯员兼职过多,不利于提高稿件质量。各报都有自己的特色,都希望通讯员写出符合本报需要的新闻报道。但通讯员兼职一多,为了同时顾及各报,往往很难在报道特色上下功夫,而且认为写出的稿子总有报纸会用,结果稿件容易一般化。要克服通讯员兼职过多的现象,关键在于报社要  相似文献   

8.
我在一家地方报纸工作。我们报社新闻工作队伍的状况,总的说来是好的,他们热爱党的新闻事业,勤勤恳恳地工作,特别是许多业务骨干,一向兢兢业业,为办好本报尽心竭力,表现了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高尚品德,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但是,在社会上一股“一切向钱看”的歪风影响下,也有极少数的编辑记者,追名逐利,不讲道德。有的人不是专心致志地搞好本职工作,为本报多写好稿,而是在工作时间里醉心于采写外稿。为通讯员加工整理稿子,本来是编辑、记者应尽的职责;可是有的人编了别人的稿子,也硬要署上自己的名字;极个别的人甚至把通讯员的来稿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作品向外投稿,干起剽窃的勾当。有的人利用职  相似文献   

9.
近来,笔者写了10多篇稿子,惟恐编辑收不到,专门寄了挂号。事隔一月,向有关媒体打电话询问,都说没看到。后来,三番五次找邮局查询,也没弄出头绪。顿时,心凉了半截。据了解,如今各家媒体都采用现代化编辑系统,编辑都通过网络收阅电子邮件或传真稿件,这样编稿既快又省去了许多麻烦。而手写的、贴邮票寄来的稿子却被冷处理了,稿子积压成堆也懒得拆看。一些本来充满乡土气息的“独家新闻”,因缺“电”少“网”而被搁置一旁。眼下,基层的同志特别是农村的作者、通讯员,大都还买不起电脑、传真机之类的工具,仍然要靠笔写稿。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相似文献   

10.
最近有不少通讯员和新闻写作爱好者写信来问:写的多登的少原因何在?这里就我做编辑工作的体会,谈几点粗浅看法。从客观上讲,任何一家报社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来稿来信全登在报纸上。一方面,一张报  相似文献   

11.
时评的写法     
杨军 《新闻记者》2003,(5):42-42
因为爱写时评,就与编辑有了些联系。有的稿子没改,发了;有的稿子遵照编辑的意见改了改,也发了;还有的稿子没改也没发;更有的稿子遵照编辑的意见改了又改,还是没发出来。时间久了,与编辑交流多了,渐渐就摸索出了写时评的“经验”。现不揣冒昧,总结如下,请教于方家。经验一:写时评要看地域。时评大抵是抨击时弊、激浊扬清的,所以写时就要选准地点、看准方向。如在本地的媒体上只能抨击外地的时弊,实在忍不住要抨击本地的时弊,一定要投给外地的媒体。如果不留神投给了本地的媒体,而那编辑又与你关系“铁”得不一般,乍着胆子给你发了出来。你想…  相似文献   

12.
政治工作报道,在军队报纸宣传中独树一帜,始终处于热点地位。但从通讯员的来稿看,目前出现的“四多四少”情况值得引起注意,即:写领导多,写基层少;写过程多,写经验作法少;写一般工作多,写中心工作少;写表扬稿多,写抓问题稿少。加之这些稿件写法老套,千篇一律,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每当一项工作开展之初,编辑找不到可用的稿子,而转入下一步工作之时,这方面的稿子又蜂拥而至。这就给编辑出了难题:一方面来稿大量积压用不了,另一方面急需的稿子又找  相似文献   

13.
编辑对通讯凤的大量来稿有个筛选问题;在一稿不多投的情况下,通讯员把稿件投给哪家报刊,也有个筛选问题。 一般来说,通讯员钟情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喜欢把稿件投给能及时给通讯员寄样报样刊或剪稿的报刊。这是因为,95%以上的通讯员都制作了“被采用稿件剪贴本”,这是通讯员的写作成果。一旦遇有日后调动单位、重新安排工作或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用得着的。二是喜欢把稿件投向稿费发放及时的报刊。稿费是通讯员劳动成果的价值体现,这是对通讯员劳动成果的尊重。再说,如今寄稿件要贴邮票,信封信纸要自己购买,写篇稿子费用也不少。稿费发放及时,可以贴补再投入。三是喜欢把稿件投给编辑处理稿件相对较快的报刊。编辑部不压稿,做到好稿优先上,这自然是通讯员的共同愿望。四是喜欢把稿子投给通联工作好的报刊。通联部门能与通讯员广泛联系,广交朋友,能经常就通讯员写作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对通讯员提出的适当要求,能尽可能给予满足。这些都能增强通讯员给报刊投稿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抓问题讲了不少个年头,但总有讲不完的话题,足以说明问题新闻所占有的位置,它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新闻品种,诸多的新闻行家对此有过不少论述或论著。本文仅就军报来稿、看稿、编稿中遇到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通讯员参考。抓问题不是揭露问题编辑都希望编好稿。不少通讯员经常打电话给编辑要题目、催稿子,编辑大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多抓些带问题的报道。一提起抓问题,不少通讯员又颇感为难:你们编辑记者跟我们不一样,到一个单位写好写歹无顾虑,我们常年处在一个单位,揭露自家的短处,恐怕领导就难通过,自己也很难站住脚。其…  相似文献   

15.
在多年的编辑工作中,常听到一些通讯员叹息“无米”下炊,也有些人抱怨说:“稿子辛辛苦苦写出来了,采用的却很少,老是被挤掉 甚至有的不从稿件本身分析原因,而是千方百计和编辑拉关系,套近乎.作为编辑,我总是想说:“请写别人挤不掉的稿子.”  相似文献   

16.
陈让德 《新闻界》2001,(3):59-59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党报实行岗位计分制后,调动了编辑记者的写稿积极性,报纸的面貌大有改观。但是,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如不少编辑、记者为了多挣工分,不愿修改通讯员稿件,甚至出现不用通讯员来稿,用了不开稿酬。有的编辑说,部主任、编辑都要挣工分,哪有时间改通讯员来稿,改通讯员稿件划不来;有的还说,市场经济,记者的稿件都用不完,不考虑通讯员上稿,这样挫伤了通讯员写稿的积极性。 这些表现与我们党历来贯彻落实"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不相适应。众所周知,在当前新闻改革中,…  相似文献   

17.
稿子见诸报端,是每位通讯员的夙望.许多初学写作的通讯员见到一些老通讯员三天两头有稿见报,认为是他们与编辑有关系,于是,挖空心思托门子、钻路子,与编辑套近乎,想达到上稿目的.  相似文献   

18.
企业通讯员被称作企业报编辑的“腿”,是办好企业报的基础。通讯员队伍庞大,来稿就多,就能从中觅到好文章;队伍小、来稿少、文章水平低,企业报要想办好就很困难。武汉石化报办报18年来,一直花大力气抓通讯员队伍建设,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通讯员队伍,保证了企业报丰富的稿源和灵敏的信息。注重培训,帮助通讯员掌握新闻写作能力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中心,这决定了企业报办报人员少而精,稿源更多地依赖活跃在生产一线的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及家属。随着改革的深入,武汉石化人员越来越精简,职工已由5000余人减至3000余人。伴随而来的是每个人的工作压力越…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的编辑工作和与通讯员的交往中,我发现一个问题:现在的基层通讯员普遍存在“精品意识”差的问题。至少有两点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通讯员的稿子写出来不愿修改,嫌麻烦,有的甚至说“稿子寄给编辑部,反正编辑要改”;二是有的通讯员写了一二十年,居然拿不出一二件像样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去年下半年当编辑的时候,编发了一篇通讯员的来稿。稿子说,某街道引进一位贩销大户,到村里下订单,并提供给农民迷你良种番薯,收获后全部收购。当年,这种迷你番薯行情很好,一张订单为农民带来了每亩3000元的收入。这位贩销大户表示,来年要扩大订单的面积。稿子编发后,编辑部却接到这位贩销户打来的电话,说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