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人的需要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的需要理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具有以下地位:人的需要是历史主体的内在属性;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是阶级矛盾产生的原因;人的需要是推动人类自由解放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既然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科学地回答又是什么力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生、发展的。文章从以下四个层次论证了人类及其社会的消费需求,尤其是生活消费需求是社会生产力发生、发展的永恒内在动力。第一,人类对食物的保障性基本生存需求,成为社会生产力产生的第一内动力;第二,人类对生活消费资料需求量的增长及其结构的多样性始终是社会生产力中剩余劳动产品产生并可持续性增长的不竭内生动力;第三,人类为了生产多样的生活消费资料,必须进行多样的生产消费,因此从源头上说,生活消费是生产消费的原始内在动力;第四,必须从社会生产力产生、发展的源头上倡导并致力于清洁的生活消费,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既然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科学地回答又是什么力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生、发展的.文章从以下四个层次论证了人类及其社会的消费需求,尤其是生活消费需求是社会生产力发生、发展的永恒内在动力.第一,人类对食物的保障性基本生存需求,成为社会生产力产生的第一内动力;第二,人类对生活消费资料需求量的增长及其结构的多样性始终是社会生产力中剩余劳动产品产生并可持续性增长的不竭内生动力;第三,人类为了生产多样的生活消费资料,必须进行多样的生产消费,因此从源头上说,生活消费是生产消费的原始内在动力;第四,必须从社会生产力产生、发展的源头上倡导并致力于清洁的生活消费,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党必须成为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忠实代表。党在现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充分体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5.
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尺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说明了生产力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中。由此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孙向军 《教学与研究》2004,12(12):24-30
知识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演化的新阶段,是一种新形态的生产力。知识生产力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物质生产力充分发展、需要结构变化、环境的约束、知识商品化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知识生产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生产力,它意味着知识不仅成为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增长的主要源泉,而且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因素。知识生产力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过程,是以信息化的充分发展为基础,具有全球性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应当以生产力为标准来划分社会形态,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对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应当全面准确并历史地加以理解。根据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并结合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最一般意义上讲要经过原生自然经济社会、次生物化商品经济社会和再生计划产品经济社会这样三种社会形态。只有坚持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才能更深刻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体现社会发展规律性和历史主体自觉活动能动性之间的统一;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宋福运 《考试周刊》2009,(42):238-239
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特殊的社会关系,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进步,并对社会、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起推动作用。原始社会因此得到了发展,人类也随着自身婚姻的文明化而步入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9.
试论"后唯物史观"的诞生及其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是时代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工业社会和机器大生产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社会是相对应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其基础。“后唯物史观”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与知识经济社会相对应,以知识创新和转化为基础的文化生产力是其基础。“后唯物史观”及其基础的诞生是物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被文化生产力所取代、商品经济形式被知识经济形式所取代、物质主导的社会被知识主导的社会取代、物化的主体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体取代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的辩证性被形式化,庸俗化了。根源在于忽视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主体人的因素,没有区分它们的应有态与现实态。生产力是人的能力,人类是用这种能力满足需要,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这种能力。这种结合方式决定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政治,法律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即为上层建筑。人们建立的现实非最佳体制使应有的不能及发挥出来,最佳需要不能满足,于是,人们变更体制、,最终使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相适应,上于生产力的能动性,在新的层次上产生不适应,由此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一点不仅逻辑上如此,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论述。  相似文献   

11.
现代生产力系统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系统,现代生产力系统由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因素,渗透性因素,继承和发展性因素构成。文章明确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任何时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力;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科学预测与决策是现代生产力的先导,正确的政策是生产力发展的有力保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是第一生产力,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看,教育是生产生产力的生产力,是生产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人与生产力     
历史是通过人的活动创造的,历史又有着自己的规律,人是在自己意识支配下活动的,历史却并不完全遵照人的意识。马克思主义不到人以外寻找历史规律,却又把人置于历史规律即生产力发展进程之中。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生产力又创造着人。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提出了新的模式,这种新的发展观要求对生产力的本质进行重新认识.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生产力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合理改造自然,并保持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文明中的教育功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育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明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是生态明建设的原动力,具备生态明中生产力的特性与功能,通过论述人类明进程中教育的导向功能,生态明中教育和平力的内涵与意义及其动态关系,旨在加强教育生产力,推进生态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从经济决定论和政治决定论的角度来看待文化问题,认为文化是一定经济和一定政治的反映,把文化看成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我们能不能转换视角,把文化也看作生产力呢?我认为完全可以。从宏观方面和历史角度来考察,文化要素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推进,其作用更是极其巨大的。概括说来,有如下几种表现:首先是启蒙功能,其次是超越功能,其三是认同功能,其四是同化功能。强调文化至关重要,并不意味着回到“文化决定论”。  相似文献   

16.
经济结构多元 ,相对于政治结构、意识结构而言 ;经济基础单一 ,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 ,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一定社会中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水平 ,决定了必有一种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 ,体现这个社会的基本的经济性质和经济特征 ,成为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就是反映了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为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生产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多种情况的不一致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是发展生产力,而是为了获得一定的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产品;第二,生产效率不变的生产、不注意协作分工的生产、不注意机器和科学应用的生产、不注意范围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同劳动相分离的生产、建立在损害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只注意现实生产力而忽视潜在生产力的生产,是不会提高生产力的;第三,社会属性不适合自然属性的生产,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它表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过程中发挥和表现出来的物质力量就是生产力.在理论研究中,误读马克思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把生产力要素泛化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深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问题的论述我们得出如下认识:生产力由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构成: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投入要素,劳动产品是生产力的产出或表现要素.这既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