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续第10期) 26.包含两个疑问代词的句子不是疑问句。() 27.一般复句只有两个分句,如果包含三个分句,那就成了多重复句了。() 28.复句里的分句总是主谓句(包括省略主语的主谓句)。() 29.一个复句中,几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可以全部省略,也可以省略一部分。() 30.一个复句中,几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就必须全部出现,不能省略。() 31.关联词语包括全部连词、全部副词和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 32.使用关联词语是复句的特征之一,因此,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就是复句。() 33.“就是”有时候也可以用作复句的关联词语。() 34.句首出现关联词语“但是”,那…  相似文献   

2.
语言学界大都认为,一面……一面和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形式不同、实质无别的异形同义关联词。有的教科书就这样表述道:“一方面(一面)……另一方面(一面)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它们可以放在分句主语的后面,也可以放在分句主语的前面,但是表达的意义并不一样。”然而,大量的语言现象表明,等同的观点是欠妥当的。一面……一面和一方面……另一方面,二者不仅形式不同,而且词义和作用也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有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引导的从属分句叫做关系分句。关系分句就其句法功能而言,可以分名词性的关系分句和修饰性的关系分句两种。关系分句作为后置修饰语具有最明确的修饰作用。一般认为修饰性的关系分句在使用频率上要超过名词性的关系分句,它们与主句的语义关系也更为复杂。笔者认为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可分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4.
论时态副词“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一”和“V”连用充当谓语的句子(以下简称“一V句”)中“一”的性质、作用等问题。“V”,指动词或动词短语;“一”,指一般所谓“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的、有关联作用的副词。 我们认为,“一”是在复句的分句中表示实现态的副词,它大多用于叙事,有使句子分句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析“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却”是起关联和修饰两种作用的副词。关联,主要用在转折句中,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类连词的用法。但它有时也用在并列句、逆进句、条件句、假设句和让步句中,表示各复句的分句间的结构关系。修饰,可以表示相当于“竟”等的九个副词的语义,常用在单句中,也出现在连贯、因果、条件和假设等复句类型中,表示相应的意义。有的“却”又兼起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6.
复句中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常常用关联词语来表示。所谓关联词语,指的是连词和能够起关联作用的副词等。不同的关联词语表示不同的意义关系。于是有人认为常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就一定是复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下面就这一观点发表自己一点看法:带关联词语的句子可以是复句,也可以是单句。那么如何去辨别呢?我认为只要把握单句和复句的语法结构这把钥匙就可以了,因为单句的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包括的。也就是说,主语是陈述对象,放在谓语前面,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有关古汉语假设复句关联词语省略与隐含的三个问题,对传统观点提出疑义。《左传》中无关联词语复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和”小信手学,神弗福也”,一直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因果复句,而作者提出两句均应为假设复句的看法。学界多数人认为,假设复句的条件分句中的“果”“诚”两词,充当假设连词或兼起假设连词作用,而作者对此种观点持否定态度,并从不同角度论证“果”“诚”两词应属于副词,只修饰分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不起连接分句与分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汉语的关联词语是比较复杂的,它不仅包括了连词,而且包括了兼起关联作用的副词和介词;它不仅用于连接分句,以构成复句,而且用于连接词和词、句和句,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不仅单独使用,而且互相配合,前后呼应。就其所表达的意念说,也是比较复杂的,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联  相似文献   

9.
由于汉语中有大量松散的短句,中国英语学习者往往会使用连接词and,if,which等来连接分句,但他们未必熟悉使用非连接词手段将两个分句合并在一起,从而达到语句精练的效果。两个分句之间必然是有语义联系的,这就构成了并句的语义基础。有时,可将其中一个分句转换成形容词并移到另一个分句之中起修饰作用;更多的是,将其中一个分句转换成副词并移到另一个分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中关系代词是用来引导起名词修饰语作用的关系分句(亦称定语从句)的,被其修饰的词叫先行词,这种分词可分为限制性分句和非限制性分句.关系代词在主从复合句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一方面代表关系分向所修饰的那个名词或代词、甚至整个主句,另一方面又在分句中担任一个成份.关系代词的使用要受到语法和句子意义的限制.关系代词的选择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它所引导的关系分句是限制性的还是非限制性的;  相似文献   

11.
关联词语(包括绝大部分连词、一小部分副词和个别短语)主要是用在复句内部表示各分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单句一般是不使用关联词语的,但出于某种表达的需要,有时也使用关联词语。不了解这一点,就会将带有关联词语,尤其是连词的句子统统视为复句。例如:不管是层云密布的白昼,还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无论是人迹难以达到的热带森林,还是渺无人烟的浩瀚戈壁;不论是地面上的种种自然资源,还是茫茫无际的海洋和瞬息万变的大气,……在新  相似文献   

12.
连词与有连接作用的副词和短语统称为关联语,关联词语是判断复句类型的重要特征,但是,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就是复句,因为“关联词语除了连接分句之外,还可以连接词、词组、句子、甚至段落”(胡裕树《现代汉语》31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特别是其中“有些关联词语如‘无论、都’,‘只有、才’,‘就是、也’等,既可以用在复句的分句里面,也可以用在单句的句子成分里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本42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因此,含关联词语的单句容易同含关联词语的复句相混淆,致使相当部分学生乃至一些教师在分析这类句子时颇感困惑。下面笔者试摘取正误两类例句进行探究性分析,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3.
汉语并列复句根据关联词语分为平列、对比、解证三种情况,大多用互相呼应 的关联词语(也有单用的),还有不用关联词语的,是通过语义和逻辑关系来体现的;而藏语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大多单用关联词语,互相呼应的关联词极少,藏语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语有表示纯语法意义的属格助词、连词、少数副词以及具格助词或副词与一些虚化的实词组合而成的连词等。翻译时根据汉藏并列复句的特点,在译文中要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汉语中无关联词语的,在译文中要增译相应的关联词语。  相似文献   

14.
在复句中,分句和分句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意念关系,这种意念关系在多数情况下是用关联词语表示的(也有不用关联词语的,即所谓意合法)。在一般人看来,分句和分句之间只存在一种意念关系,如果使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知道:并列复句的几个分句,分别说明的是有关的几件事,或一件事情有关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不分主次,彼此平行。这类复句,可以不用关联词语,也可以用“既……又……”、“一边……一边……”、“一方面……另一方面……”、“不是……而是……”、“也”、“又”、“还”等  相似文献   

16.
以汉语让步句中的关联副词"也""都""还"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的共现规律,并通过对语料的实证调查考察它们的实际使用情况。研究发现,这三个关联副词在让步句中的共现顺序为"也都还";左侧辖域广的副词往往包含右侧副词的语义;它们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并不同时出现,"单用"数量多于"叠用"数量。  相似文献   

17.
一、是“关联词”,还是“关联词语”?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语文》中,在讲复句里分句间的关系时,有的地方用“关联词”,有的地方用“关联词语”,提法不一致。例如:《相关·相承·相反》中说:这样的复句,分句间用逗号或分号:可以不用什么关联词语,也可以用“…,但(是)…”、“虽然…,但是…”联结起来。(第五册27页)  相似文献   

18.
“全”是既有分配解又有聚合解的总括副词。“全”在单用时根据不同的谓项,或作分配解,或作聚合解。与表统指的表达式共现时,如果一个统指表达式单用时既可以作聚合解又可以作分配解的,“全”与之共现时则作分配解;如果一个统指表达式单用时是总括整体的,那么“全”与之共现时也总括整体。与逐指或任指表达式共现时,“全”作分配解。有时还起到提供量化动力的作用。“全”与“凡(是)”搭配使用,还起关联结果的作用;与“都”搭配使用时的位置比较灵活,可前可后。  相似文献   

19.
有的关联词语要配对使用,如果配错了“对象”,就会影响结构信息和逻辑信息的传递,影响到意思的准确表达。例如:①平时如果没有她的戏,她也照样赶到拍摄现场,主动地帮助群众演员排练或干些杂活。(《银幕外的心灵美——〈明姑娘〉拍摄见闻》,《大众电影》1983年第7期)这是个假设复句,前面分句提出一种假设,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前后分句语意是相背的,假设和结果是不一致的。应将“如果”改为“即  相似文献   

20.
不定式作名词修饰语分为前置和后置两种,下面将分别对这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一、前置.单个不定式一般不能够作前置修饰语,但不定式分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前置.1、带to不定式的被动态可置于否定词或别的副词之后与它们一起作前置修饰语;主动态有时也可以与形容词(常是一些表示难易及愉快与否的词)和副词一起作前置修饰语.在英国英语中它们之间须用连字号,在美国英语中有不用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