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作为“白洋淀诗群”的代表性诗人之一 ,芒克在 2 0世纪 70年代的“地下”诗作中虽然表现了一定的反抗精神 ,即“弑父”冲动 ,但主要是流露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文化心态。这种逃避心态在深层心理学的意义上可以归结为大地崇拜和乡村情结。  相似文献   

2.
生存或死亡,这不仅是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高贵的忧郁”问题,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一个无法化解的情结。正是这种情结,一代代民族精英在理想主义的指引下,追求着生存信念的完美,而正是这种执的追求绵延着中华的国脉和邦本。  相似文献   

3.
新诗诞生后的十几年间,诗坛上出现了许多“飞升”的意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象群落。“飞升”意象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深刻地展示了现代诗人的孤独意识、死亡情结和怀疑精神。  相似文献   

4.
李白诗歌表达上善于用典言事。他广泛的籍征古事、联想类比,表达对历代明君良相,先贤高士的仰慕,对忠贞被谗。奸佞当道的幽愤,自己弃世与济世两难境地的彷徨,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信念。其思想精神上有一个“谢安情结”。其人生价值取向与出处去就的选择,都刻意效仿历代先贤与谢安等魏晋名士。在其“纵酒”“携妓”诗作中通过用事,与其他乐府诗一样寄寓积极入世,志在“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渴求实现“安社稷”、“救苍生”的抱负,以及功成身退“泛五湖。戏沧洲”的夙愿。从而得出李白的“纵酒”“携妓”诗仍有其社会意义,非议这类诗作的观点属于皮相之谈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试论新闻报道"三贴近"的人文关怀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新闻报道“三贴近”具有丰富的人文关怀内涵,其内核是人本精神,“三贴近”人文关怀内涵的主要表现是关注生命和存在以及草根情结。指出当前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人文关怀”错位主要表现,提出新闻报道要把握好“三贴近”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王权至上”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总框架。“王权至上”之历史现象的形成与儒家“天人感应”理论和宗法观念对国人精神生活的教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儒家教化的长期渗透影响下,“王权至上”成为人们不假思索而接受的“理所当然”的信条。人们毫不吝啬地把社会性的精神权威“道”与“圣”虔诚地奉献给了“天”的代表——至高无上的君王。人们的宗教情结寄托在世俗君王的身上。世俗的君王成了人们信奉的最大教主。在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宗教神权始终是依附、屈从于世俗王权的,既不可能与王权分庭抗礼,更不可能凌驾于王权之上。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兴衰轨迹,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宗教正名问题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教是太平天国宗教的自称,亦即自我命名,但在对外场合使用时,出现过“自称”和“统称”并用的现象。它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自称”是“统称”的实质和前提,“统称”是“自称”的外延拓展,亦即天教的“一统之称”,所以说到底,天教仍然只是太平天国宗教的“自称”。这是它既已独树一帜,又追求“大一统”的双重化心态使然,其根植于儒学“大一统”的化普世精神。  相似文献   

8.
论路遥中短篇小说对"交叉地带"人物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在《人生》里塑造了生存于农村和城市这一“交叉地带”里的高加林和刘巧珍等形象,他的其他作品也大多以此模式来展开,在路遥的身上体现了强烈的寻根意识和“乡土情结”。路遥中短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典型化的同时也呈现出简单化、模式化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兴”的本义是有所托、寄,“赋比兴”之“兴”和“兴观群怨”之“兴”用的都是引申义。前者的意思是“托事于物”,后者的意思是“托事于《诗》”。“兴观群怨”的具体意思是依托《诗经》发表意见,借此观察彼此的心志,互相交流思想情感,并对他人进行怨刺。春秋“称诗”分赋《诗》、引《诗》两种形式,“兴观群怨”对二者都是适用的。前人或认为“兴观群怨”乃指作诗或读《诗》而言,这种看法是颇需斟酌的。  相似文献   

10.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11.
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汇是历代人们赞颂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与“大一统”理念有密切关系。汉儒所提出的“大一统”学说适应时代的需求,泽后世于久远。“大一统”之说源起于《春秋公羊传》,是汉代公羊学家的释经之语。其本义只是指出《春秋》所言“春王正月”,即王所颁行的历法的春季之正月。董仲舒将传统的“天命观”予以新的诠释。“大一统”被董仲舒说成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的根本大法。认为“大一统”是天地间最习常的规律,是古往今来皆通用的矩矱。这个学说的构建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固发展都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闯关东”移民在“闯关东”的过程中,形成了开拓进取、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崇礼尚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闯关东”精神,这种精神积淀于“闯关东”移民文化之中,是东北地区开发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天,“闯关东”精神具有塑造东北人的良好人格和形象,提升东北地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推动东北发展的重大作用。在振兴东北的伟大实践中,应积极地弘扬和认真贯彻“闯关东”精神。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新闻播音中出现了“说”新闻这种新颖的播音方式,并受到了社会的欢迎。但“说”新闻这种播音方式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理性思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说”新闻这种播音方式更好地为时代、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4.
庄学的“虚静”观直接影响中国艺术精神,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化回归自然的旨趣。魏晋名士继承庄学的这种精神,把“虚静”作为其理想人格至上的精神状态,将其转化为审美方式,并观照山水,因此,促进了山水诗的发展。晋宋山水诗的山水加玄言的艺术结构,与庄学的“虚静”观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对李白的“西顾”诗歌及其雕塑般举首西望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窥视中,感受诗人一生的“西顾”情结,其深层内涵是诗人一生对于政治理想的执着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天子一爵”说是公羊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表述的是天子由神圣到世俗的降解过程,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司马迁从汉代知识分子形神骚动的精神困境出发,在《史记》中信验了公羊学“天子一爵”说,并把它与“大一统”观念连接,为人类政治统一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最终形成其富有神性意义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报告的灵魂。在全党全社会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兴起学习科学理论新高潮之际,以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切实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从这一思想出发,本文探讨了“三进”工作的意义、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进而提出高校“两课”教学搞好“三进”工作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8.
小说《大地》的主人公王龙身上既有“自卑情结”。又有“优越情结”,这种“个体卑亢意识”支配着他的所有行为,作家赛珍珠特殊的人生经历,她的自卑情结,是其创作《大地》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9.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齐心协作精神,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团结友爱精神,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敬业奉献精神,依靠科学、扎实工作的求真务实精神,以人为本、扶弱济困的人文关怀精神,是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因其可亲、可敬、可信、可学,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有感召效应的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等教育不要谈什么‘精英教育’,先把每年100万学生不能就业的问题解决了再说。”这是此间笔者经常听到的话语,这样的话语,反映出民间的反“精英教育”情绪——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没有了精英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