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洪明 《教育学报》2012,8(1):3-12
读经问题是民国初年废除读经之后围绕恢复读经和反对读经而产生的一系列论争,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抛给世人的一个世纪难题。百年来,关于读经的争议主要经历了四次:第一次发生在民国初年,主要围绕着袁世凯、康有为等复古尊孔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者反复古斗争展开;第二次是20世纪20年代在东西文化反思过程中出现的,以1925年章士钊"读经救国"论和鲁迅的批判为标志;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抗战前夕,高潮为《教育杂志》1935年"读经专号"中关于读经的大讨论;第四次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尚未结束。读经的论争还会继续,解决读经论争的最好态度是抱有开放心态,认清潮流,允许实践。  相似文献   

2.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化论争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中国现代化问题"。从"西化"到"现代化"是中国思想界适应世界潮流的一种新认识,是思想上迈出的重要一步。"现代化"概念不是舶来品,甚至比西方流行的现代化理论早二十年。对百年中国思想历程所作系统反思、对传统和现代化关系作出深刻的阐释,有益于今日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实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上海书写",寄寓了晚清以来对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理念,构筑了现代文学追求宏大性的国家叙事的意义空间,成为现代中国的一种国家元叙事.同时,这一时期的上海,已完成了从开埠之初的小渔村、渔港,向现代大都会的转变,都市文化得到蓬勃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汇,消费文化的盛行和都市市民气息的混合、杂糅,又成为现代文学中"上海书写"的一大特点.无疑,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书写",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基调和时代意识有着内在的关联.它牵动着现代中国敏感的神经,对应着现代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文化上的新保守主义的风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出于新启蒙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学者,围绕对"五四"的历史价值评判,各执一端,针锋相对地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与保守两股文化思潮的历史功过进行了阐发。对"五四"的重评,包含了学术界诊断中国历史文化症结和引导当下文化走向的强烈诉求;体现了在全球化时代学术界对如何化解启蒙与保守、西化与民族化之间的间隔,以及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文化上的新保守主义的风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受到一部分学者的质疑。分别出于新启蒙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学者,围绕对"五四"的历史价值评判,各执一端,针锋相对地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与保守两股文化思潮的历史功过进行了阐发。对"五四"的重评,包含了学术界诊断中国历史文化症结和引导当下文化走向的强烈诉求;体现了在全球化时代,学术界对如何化解启蒙与保守、西化与民族化之间的间隔,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20世纪,是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东西古今化大碰撞的历史。学巨擘老舍视化为民族命脉、立国之本,于时代递嬗中,进行着化精神的求索。多重化融合的人格构成,五四新潮的洗礼,使他超越封闭的政治视阈,以世界眼光,人类意识,立志献身现代化建设。二三十年代,通过中西化的互识、互证,对中国封建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明进行双向批判。40年代,在战火中“给化照了‘爱克斯光’”,并通过东西古今多元化的互补融合,预见世界“和而不同”的发展前景。50、60年代,积极投身新中国移风易俗的伟大变革,致力于新化的再造,但终陷入困惑失望,在民族大劫难中,以身殉化。老舍的可贵的探索,使其构建的学世界,显示出深厚的化内涵,放射出独异的艺术光彩,为多元发展的21世纪,提供了深刻的启迪与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的教育论战中,陈序经和吴景超在反对复古的教育观方面达成了共识,但向更深入的文化理念进展时,两人的观点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分歧。陈序经认为教育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文化的其他方面要西化,教育也必须西化,教育的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吴景超认为别国的文化和教育制度可以被效仿却不能被完全的继承,中西文化调和后所创造出的新的文化才符合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两人的这场交流最终融合于中西文化论战中。  相似文献   

8.
活跃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舞台上的卢作孚,针对当时中国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现代化理论。这些理论对当今中国现代化事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而没有形成独立学科形态的美学理论体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美学界空前活跃,高等院校的设科建系以及专业研究团体的出现等方面都标示着中国美学学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企业是伴随着中国早期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出现的,它发端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但是以"求富"为目的的近代民营企业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逐渐兴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不仅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尤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企业依靠科技管理人才特别是一批"海归派"企业家,对当时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浓厚的封建官僚体制、落后的工头制、传统的会计制度和任人唯亲的用人理念等,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废除了工头制,确立工程师制;引进西方科学管理思想,推行科学管理;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企业人力资源引进与开发.这一系列的管理革新,不仅提高了近代企业生产率,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还促进了中国企业管理的科学化.留学生们对企业管理的革新精神和诸多理念,在当时引领时代潮流,即便在今天亦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现代化讨论中,大多数学者认同了以社会主义为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与之相伴随的文化讨论又在"西化"、"本位文化"的争论中形成了"中国化"的命题。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前提性条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使之与中国社会发展相贯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科学社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科学社团的大量兴起,推动中国近代"科学共同体"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科学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近代科学研究的开展,在科学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和梁实秋有关翻译选材方面有过激烈的论争,而论争受到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跟二者的个人意识形态因素更为密切,本文主要从二者的翻译选材入手,分析主流意识形态与个人意识形态较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留德学生通过翻译、著述、讲学、举办文化展览等多种渠道,向德国传播了中国的传统学术、音乐和现代社会科学,展示了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一战后中德关系的改善和留德教育的发展为留德生对德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基本前提,大力宣扬中国文化是留德生的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责任,20世纪上半叶德国中国学的发展及德国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兴趣,为中国文化的对德传播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相似文献   

15.
新文化运动中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揭开了20世纪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论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论争从单纯的文化选择问题演变为政治选择与文化选择双重问题之争。新中国成立后,自由主义被当作腐朽没落的东西,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全面清算。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变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会引发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从宏观上全面梳理这场主导20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争的发展态势,思考争论的历史启示,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和马克思主义创新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西化派的伦理思潮主要表现在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中西文化讨论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胡适、吴稚晖、陈序经等人。他们以整体性反传统和整体性西化为思想基础,对中国传统习俗、文化以及道德价值理念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宣扬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并提出了注重感性的伦理观,构成了与早期现代新儒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截然不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文化生活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文化生活呈现出多维存在、多元化表达的特点,在存在形式上,日常性、节令性与应事性三种形式互补,在表现形式上,宗教文化、地方性戏剧、乡土性娱乐、迷信文化等多元共存,出现了宗教文化日常化、戏剧文化节令化、迷信文化应事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30年代的"高师改大运动"及其论争,对当时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在我们步入21世纪的今天,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高师改大运动"却为发展当前高师教育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改革启示.  相似文献   

19.
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是指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台湾全岛出现的中国诗歌现代化运动。“三大诗社”的具体活动构成了其主体,“四次论争”深化了其进程,大批优秀的现代派诗人诗作的出现显示了其实绩。它对中外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研究走过30年的历程。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中国人文精神复苏与启蒙期。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集中的是人性与异化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通过讨论,人们初步认识到人的问题和人性问题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不应成为我们理论上的禁区,马克思主义也重视人、人的价值,应加强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论争与重建期。何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否失落"、"如何重建人文精神"成为论争的集中话题,形成了80年代"文化热"以来的又一次理论大讨论。三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人文精神学理与实践的结合期。中国人文精神研究走出学理桎梏,着重于人文精神与现代化、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等现实问题的研究。四是20世纪末至今,中国人文精神的拓展期。中国人文精神问题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拓展,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建构新论点。21世纪,中国人文精神研究,应具有全球人文意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理念,应追求人类与自然的持久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