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协同创新,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3月教育部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强调要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的思想作为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强化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合、高效的新模式[1].这意味着,协同创新已经超越了"产学研合作"的校企联合模式,为今后的高校产学研合作办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出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协同创新是推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切实实施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落实"2011计划"为契机,不断开拓思路、积极创新,在新的起点上加大先行先试的力度,闯出了多条不同特色的协同创新之路。针对高校传统人才培养的缺陷,建议构建"寓教于研、教研相长"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近年来,江南大学不断探索与实践"开放、集成、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3.
协同创新已成为多学科融合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教育协同创新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传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树立协同创新意识,整合多主体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全国考办"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研讨会"和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精神,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从校企协同为社会企业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角度出发,创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机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走出了独特的以校企协同为办学特色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创新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重大战略。在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背景下,面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协同创新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6.
协同创新对于高职院校是一个全新课题。以协同创新理论和战略协同论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整合为主线,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来催生关键技术的创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参与"2011计划"对加快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转变创新方式,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提出,使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改革、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为方向和标志。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还存在招录与评价条件单一、教学方法与形式简单、运行与管理模式滞后、师资准入与考核量化不科学等问题。通过改革招生评价、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可拓宽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河北工业大学不断创新"工学并举"办学特色,以一二课堂协同为抓手,全员有机联动参与、全过程贯通、全方位育人要素聚集,深度推进一二课堂协同育人,形成了"科教融合-竞赛实践融通-产教联通"螺旋式迭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和联合培养,尤其是在行业特色大学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协同创新的内涵、意义及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与高校人才培养进行阐述,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介绍学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举措及成效。  相似文献   

10.
国家"2011计划"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已经在全国高校全面铺开。各高校积极响应,纷纷制订适合学校发展的协同创新计划。协同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关于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协同创新对高校的固有职能的反哺作用研究不多。本文主要研究了协同创新对高校固有职能的反哺作用,即协同创新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反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现如今,创新型人才的极度匮乏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瓶颈。培养环境太过单一、培养氛围严重不足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协同创新,正是解决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在协同创新的视角下,如何解决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实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该计划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科技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与"211  相似文献   

13.
"区域现代化与高等教育发展"中英学术研讨会主要在区域现代化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区域发展和高等教育良性互动等方面形成了共识,并就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和高等院校联盟的建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的构建、创新、协同的体系,以及国际协同创新的发展等方面介绍交流了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此次研讨会进一步加深了中英双方对彼此高等教育发展背景、近期高等教育政策重要发展变化的了解,推进和深化了中英两国高等教育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教三十条"和"2011创新计划"适时颁布实施。这也旨在促进高等教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高校科技的协同创新,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随着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人们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亟待需要提高专业人才的创新素质.在大学生创新素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协同创新的基本理念,构建了集"课堂协同、教学团队协同、学校与产学研基地协同"为一体的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介了协同创新及"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论述了高校在"2011计划"中的地位及作用,探讨了实施"2011计划"对国家、对高教发展的迫切性,粗浅探索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蔡昭权  胡松 《惠州学院学报》2015,35(1):94-98,108
协同创新教育改革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发展契机。现实中,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的"短板"表现在:思想观念滞后,缺乏协同意识,相关政策法规与规章制度尚未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以及缺乏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因此,应采取创新协同理念,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巩固与完善具有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协调相关部门的互动配合,以及相关的配套措施等策略,促进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旨在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成都医学院根据国家和四川省两级"2011计划"总体精神,结合全国和四川省老龄化特点,牵头成立了"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中心通过协同创新的科学研究,构建养老与老年健康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和老年医学学科发展,实现人才、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11计划"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这一计划强调的协同创新理念已经对高校原有科技工作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深刻认识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如何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的各项重点工作,如何营造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已经成为高校科技工作内涵发展的重要前提,也决定了今后高校科技工作的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知识创造驱动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创新的核心是知识创造,高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实质是各协同单位将异质性知识资产汇聚到协同创新平台,经过SECI螺旋实现知识创造,创造出的新知识资产通过向教学资源转化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高素质创新人才在协同创新平台的聚集则有助于提高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创造的规模和水平。基于此,高校可从建立知识转化"场"促进知识创造、加速创新性知识资产向教学资源转化、创新人事体制激发协同创新活力入手,提升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