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濮阳河段是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最重的地区之一。周定王五年,宿胥口河决,黄河下游发生有历史记载的首次大改道,黄河始穿濮阳境;宋代,因频繁决口,导致濮阳河段变化剧烈;清末铜瓦厢改道后,黄河再穿濮阳境。究其原因,除社会因素和落后的生产力制约外,主要是该河段为泥沙堆积的主要部位所致。  相似文献   

2.
1濮阳县黄河河段概况 濮阳县所辖黄河河段位于黄河下游左岸,相应大堤桩号为42 764—103 891,河道自长垣入境,沿县界东进,再折向东北进入范县境内,流经全长61km。该段黄河处于游荡性河段和过渡性河段的衔接处,是著名的“豆腐腰”河段。河道上宽下窄,河床比降上陡下缓,  相似文献   

3.
1 基本情况 范县地处河南黄河下游左岸,隶属濮阳市管辖。黄河范县河段总体上呈西南东北流势,河道总长约46km,属游荡性河道向弯曲型河道渐变的过渡性河段。二级悬河发育典型,其中以大王庄断面最为典型,河床较堤根高出2~3m,堤根较堤外高3~4m。  相似文献   

4.
1基本情况 黄河东营河段位于黄河下游,是黄河进入渤海的过渡河段,河道全长12.178km,纵比降约为万分之一,河道比降较缓,排沙能力比较底,两岸堤距0.6—1.3km,河道最窄处572m(麻湾险工两岸堤距),是河道进入麻湾至利津王庄三十公里窄河道的咽喉,具有窄、弯、险、历次决口多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来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及调水调沙的实施,流量加大,冲刷能力强,滩地坍塌,险工出险及河势变化频繁。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河道形态独特,为著名的“二级悬河”。黄河范县河段处于下游“二级悬河”最为严重东坝头至陶城铺之间河段的中部,滩唇高仰、堤根低洼“二级悬河”的河道形态非常突出,对下游河道防洪十分不利。一旦发生大洪水,极易在滩区串沟和堤河低洼地带形成集中过流,造成横河、斜河特别是滚河重大河势变化,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甚至酿成决口之灾。为此,结合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防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一些必要的治理措施,以期解决问题,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6.
郑州河段位于黄河中游下界和下游上首的右岸(南岸)。黄河自巩义市杨沟进入郑州辖区,流经巩义、荥阳、邙山、金水、中牟五县(市)区,在中牟县东狼村东入开封境内,河道全长160km,境内河道宽5~lOkm。京广铁桥(桃花峪)以上属中游,其南岸为邙山天然屏障,北岸为清风岭黄土高坎;京广铁桥(桃花峪)以下属下游,该河段全靠堤防约束。宽、浅、散、乱,泥沙淤积严重,河势变化频繁,为典型的游荡型河道。郑州河段比降上陡下缓(京广铁桥以上河道纵比为0.25%0,京广铁桥以下为0.18%0)排洪能力上大下小。  相似文献   

7.
1 黄河河南段滩区概况 河南省黄河设防河段自洛阳市孟津县白鹤至濮阳市台前县张庄,河道长464km,落差77m左右。河道比降上陡下缓,不同河段有不同的排洪能力。京广铁路桥以下河道两岸均有大堤约束,堤距一般在5~10km之间,最大达20km;河道为复式断面,河槽两侧有宽广的滩地。由于河势游荡不定,因此两岸滩地常有不同程度的冲淤变化,黄河河南段滩区土地面积为2200-2600km^2。  相似文献   

8.
汉代黄河屡次决口兖州附近河段,除了与当地土质疏松、河道复杂有关外,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的决策者、河道治理的指挥者、治河制度的不完善程度以及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只有这四方面同时满足并有机结合,才能彻底治理好黄河水患,使黄河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9.
中牟辖区黄河河段位于黄河下游上首,上自惠金河务局杨桥险工上界入境,下至狼城岗与开封市河务局相接,北岸与原阳县隔河相望。河道长39.282km(大堤公里桩号30 968-70 250),落差7~8m;河道受邙岭束缚突然展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的影响,河段游荡性特征异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
1概述 长期以来,由于黄河中上游来水不断减少,黄河下游两岸引黄水量不断增多,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加重,平滩流量明显减少,河口河段主槽淤积萎缩严重,中常洪水漫滩后防洪压力越来越大,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成为悬河中的悬河。为有效改变黄河下游防洪不利局面,1997年后国家分别采取“拦、排、放、调、挖”等措施对黄河下游进行治理,其中挖沙固堤作为治理措施之一发挥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汾河入黄段河道迁移改道频繁,从该河道所处的自然环境、黄河的顶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进而探求其变迁的原因,为今后该河道的治理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河濮阳段位于黄河河南段最下游,从濮阳县渠村乡入境,流经濮阳、范县、台前三县的21个乡(镇),于台前县吴坝乡张庄流入山东省,河道长度167.5km。由于近年来黄河下游长时间小流量过水,因此加重了下游河道淤积,河槽排洪、输沙等基本功能急剧降低,漫滩流量减小,东坝头~陶城埠断面河段长约200km已形成“二级悬河”。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是北方地区水上交通的大动脉.曹魏及北魏等北方政权对黄河航运积极开发,三门峡及其以东峡谷航道不断得到整治.黄河上游部分河段及整个中下游河段都有航运利用."黄河也曾千帆过"是这一时期并不少见的情形.受水文及政治因素影响,各河段的航运状况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2001-2002年度山东黄河挖河固堤工程位于黄河下游东营市垦利县、利津县境内,上起义和险工(相应右岸临黄堤桩号238+400),下至清三断面(相应南防洪堤桩号20+850),涉及河道长度41km,其中义和险工至朱家屋子9.7km为挖河段,朱家屋子至6断面10.9km为1997~1998年挖河段,6断面至清三断面20.4km为间断疏通段,开挖河道中心线沿现行河槽的深弘线布置。该工程主体挖河固堤施工自2001年10月1日正式开工至2002年4月30日全面完成,历时近5个月时间。  相似文献   

15.
黄河凌汛灾害是黄河下游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历史上曾以频繁决口、难以防治而著名。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弯曲连绵,险工、控导交错对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坝的河段较多。人民治黄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黄河的治理,多次加高加固黄河堤防,兴建河道整治工程,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黄河治理力度,按照2000年设防标准,加高、加固两岸堤防,加修、改建了许多河道整治工程和病险涵闸,又进行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将黄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强。防洪非工程措施也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2000年2月,受宁夏黄河整治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委托,清华大学承担了“黄河宁夏河段防洪及河道整治研究”。作为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清华大学组成了以张红武、郑筱明、王光谦、钟德钰为负责人的项目组.著名泥沙专家张仁担任技术总负责人,历经四年,日前全部完成委托任务。2004年10月22~2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在北京顺义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试验基地,主持召开了宁夏黄河防洪及河道整治研究成果验收会,  相似文献   

17.
1“二级悬河”的现状 黄河下游的“二级悬河”是从三门峡水库修建后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到70年代初期,“二级悬河”对下游河道防洪的影响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由于来水来沙条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滩地和“二级悬河”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最为严重的河段为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对维斯瓦河上游河道整治的结果进行地貌形态学和水文学的分析。该河段的河道整治始于19世纪中叶,主要是满足通航要求的整治。选择该河段进行研究还因为该河段有关河道走势、河宽变化的资料较全,上溯至1780年,跨度达220年左右,可以进行整治前后的对比。从1930年起建立了水文网站,进行水沙观测。  相似文献   

19.
黄河山东河段位处黄河下游,是黄河防洪的重要地区之一。周定王五年(前602)宿胥口河徙后,流经鲁西北,黄河穿行山东千余年。现行河道是清咸丰五年(1855)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形成的,具有堤距上宽下窄、纵比降上陡下缓、输沙能力上大下小、泥沙淤积严重、地上悬河突出等特点,造成防凌及河口治理任务繁重。  相似文献   

20.
黄河在商丘的迁徙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上,黄河曾长期流经商丘。黄河下游河道在商丘的历史变迁,根据河道的主要流向,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黄河河道长期在商丘的迁徙,对商丘的自然地理面貌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