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竑是晚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以其广博的学术视野继承并发展王阳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和良知之学,并会通儒释道三教思想,最终创造了具有他个人特点的包含心性之学和三教会通思想的哲学体系。心性之学、无之境界和三教会通是焦竑哲学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主要方面,尽性至命之学以焦竑的儒家心性之学为基础,再与三教会通思想相融合而得,最终走向三教的共同归宿即无之境界。  相似文献   

2.
焦是晚明泰州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以其广博的学术视野继承并发展王阳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和良知之学,并会通儒释道三教思想,最终创造了具有他个人特点的包含心性之学和三教会通思想的哲学体系。心性之学、无之境界和三教会通是焦哲学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主要方面,尽性至命之学以焦的儒家心性之学为基础,再与三教会通思想相融合而得,最终走向三教的共同归宿即无之境界。  相似文献   

3.
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教合一,返本归原;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积功累行,功行双全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全真教思想在对唐宋以来我国思想界三教合一、凸现心性这一主流趋势做了充分回应的同时,也对“生与死的关系”、“出世与入世的关系”这两个古老的话题给出了自己超越三教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儒、释、道三教的关系,在历史上,有斗争,有交流,有调和,有演变,“三教同源”或“三教合一”说便是调和演变的突出标志.这种思想发源于南北朝,历隋、唐、宋而盛行于元、明两代,至清朝就逐渐衰落. 南北朝梁武帝曾提出三教同源的理论,从他的诏书中可见。他早年虽然提出过这种  相似文献   

5.
颜钧青年时的一次悟道奠定他一生的为学志向。此后他的求学访道一直在为他那次的悟道寻求验证和理论支撑,融合三教的思想倾向贯穿于颜钧一生。颜钧晚年以“三教活机”和“仁神正学”完成其“三教合一”的理论建构。其“三教合一”思想体现出“化儒学为宗教”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南渡诗人吕本中用他的诗歌创作真实写照了宋代儒释道三教思想高度融合的文化盛世.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把儒释道三教与不同的社会环境有机融合,演绎着特殊历史时期里不一样的人生篇章.他遵循儒士“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信念来济世,尽管现实不如意,依旧保持自身忠孝的儒士节操.用禅学思想抚平动荡年代的心灵创伤,再以庄子逍遥自由的道学思想作为外儒内佛的调和剂.三教人生哲学有机融合,共同完成人生与文学共荣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是中国二十世纪的一位文化名人,也是一位争议极大的人物,他本人以“一团矛盾”自谓,这“一团矛盾”中最大的矛盾莫过于他个人宗教信仰。虽然他在基督教及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教中犹豫、彷徨、探险,然而他一生不变的宗教文化思想的内在理念即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不懈追求,最终使林语堂成为一个彻底的深具思想内涵的人文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张伯端以道教内丹心性理论阐发《老子》,把老子思想落实在具体的炼养实践之中。其由命而性而心的修道理论,既是他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老子》的一次重新理解和运用,也是他融会三教思想的理论成果。张伯端的老学思想,充分反映了道教哲学发展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9.
“致良知”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晚年提出的一个思想命题,它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也是其思想宗旨和最终归趣。从其心学的思想立场出发,王阳明赋予良知以多方面内涵,验证其先验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天赋良知通过“行”由本然之知转化为明觉之知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并进的致良知的过程。他对良知与致良知关系的规定,显现其统一先天之知与后天之致的思路,同时又构成了本体与功夫的逻辑前提。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论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将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相结合,表达了宋明理学“本体与工夫”结构的基本内涵,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一生出入佛道,在“三教合一”的顶峰时代,从陆九渊“心”义出发,潜引佛道理论,融合佛道思想,正所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由此构筑了“此心即理”、“致良知”的心性学说。  相似文献   

11.
金代居士李屏山在佛学、文学方面均有深厚造诣。他一生追求儒、释、道三教合一,佛学为主,回击道学家们的恶佛、辟佛言论,阐明自己的佛学思想。这不仅促进了三教思想、特别是佛学思想的传播,而且还影响到了金代的文学风格。然而,由于三教是不同的学问,加之李屏山倡导的"三教合一"思想是以佛学为主的,所以三教不但没有糅为一体,反而进一步凸显了它们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由特级教师李仁甫提出并倡导的“语文性”学科理论和“生成语文”教学思想在中语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引发了高校相关学者和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热议.纵观李仁甫老师三十年的语文教学思想与实践,不难发现他在坚守语文学科的“语文性”与倡导大开大合的“生成语文”课堂范式中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理性追求.  相似文献   

13.
《教师博览》2011,(3):F0002-F0002
常作印,一位有良知有尊严有思想的新生代名师。他把“既要诅咒黑暗、也要点亮蜡烛”作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把“以行进的方式活首!培养具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现代公民”作为事业追求的崇高目标;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心”的基础之上的,在王阳明的心理思想范畴中重要的是良知。本文主要从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良知的角度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两大基本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王阳明“圣凡平等”思想是他社会控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将“致良知”作为其“圣凡平等”的基础,将“天理昭然”作为“圣凡平等”理念的目标,将“为政以德”看成提升凡人“良知”水平的“知行合一”的实践,这就使他的社会控制思想与“圣凡平等”思想相结合,将儒家思想的播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王襞在人性问题上,受王阳明、王艮以及王充等人的影响。他主张人性天然,提出“自然之谓道”的思想,反对在人性上着力。在良知的问题上,王襞认为良知本自现成,纯粹至精,杂纤毫不得,所以他倡导“无为之学”。此外,王襞还认为良知或道都是至易至简之道,所以他倡导平常本色,提倡“平常”与“省力”。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自幼好佛,有其家庭的影响,更与当时社会崇尚佛教以及唐王朝采取的儒、道、释三教调和的统治政策有关.他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并被贬往永州,对佛教禅学崇奉益笃.他既受“统合儒释”思想的支配,也更需要利用佛教禅宗的“心静土静”来排遣身心的苦痛.他的佛教禅学思想对其诗文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是在大量的释教碑铭文中直接宣扬佛旨,或以儒释思想相同之处来阐释“统合儒释”的思想;二是在大量“序”“记”类文章中,或“就佛言佛,不入佛语”,或以写景、状物、记事为佐表述禅意,或于辟佛的论辩中论述禅法;三是在一些山水游记和诗作中,显露出禅意.禅宗的“静心”宗旨和空泠静寂、闲淡自然的禅机与禅趣形成了他“旷如”“奥如”、清新峭厉的文风和峻峭幽厉、澹泊古雅、清劲纡徐的诗风.  相似文献   

18.
史怀哲“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认为一切生命不仅有价值,而且是神圣的.他把这看成是逻辑和思想的必然结果.他强调人类与其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他所遵循的“不伤害生命”或“善待其他生命”等基本原则,与世界上其他宗教和文化的根本信念是一致的,如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儒家和道家等,尽管理论上稍有不同.史怀哲还以自己一生都在非洲热带丛林里进行医疗事业的传奇经历,亲自实践着他的这一生命伦理理念,全身心地、多方面地努力追求敬畏生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是较早返身于传统的作家。在“礼失而求诸野”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并存中,传统价值观念成为他文学作品思想价值建构的重要方面。具体而言,儒家文化使其在追求“文学大道”上具有了“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佛则参与和完成着他个人思想的转化,使其超越孤独和悲观,逐渐转向光辉明朗的状态。老庄等道家思想开拓了他的文学思维。贾平凹对传统文化不是教条地学习和运用,其在承续各类文化时能融会贯通,注重人格的养成,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是一个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的圣贤,他在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重视德育,以“致良知”为教育目的;以“歌诗”为教育手段,重视幼儿教育;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遵行“寓教于乐”和“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他的这些教育思想无不饱含着现代教育中所提倡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