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即将到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容 《青年记者》2005,(2):21-21,24
几天前,跟博客中国的发起人方兴东博士谈博客时,突然一个“火花”从他的眼睛里进出来,他问:谁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  相似文献   

2.
1 "Google神话" 近几年,Google兼并了从事博客软件研制的一批高新技术公司,同时施行数字图书馆计划,以整合全球所有的信息为使命,在全球掀起了轩然大波,创造了"Google神话".  相似文献   

3.
当前,博客及博客文化正成为互联网的热点和焦点之一,其中,"新闻博客"是最为活跃的一族.随着个人媒体的发展,新闻博客已经在跟传统媒体的不断竞争互补中,发展成为一个不可被忽视的"媒体角色".如何直面博客带给传统媒体的竞争和挑战,充分认识和积极借鉴新闻博客的传播特点,是网络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2007年7月12日,著名演员徐静蕾在新浪的博客点击量突破1亿;曾被网民奉为“股神”的“带头大哥777”,其博客也创造了88天点击量过千万的神话。相对于现实的媒体来说,其受众数量恐怕难以企及。博客,在网络时代一开始只是个人性、非商业性的“随笔”,如今,越来越具有鲜明的传媒特征。  相似文献   

5.
恕我孤陋寡闻,跟这个时代慢很多拍,我第一次知道“标题党“是在某网站推荐的一篇博客里。近期,在起点中文网主办的“30省作协主席竞赛“中,韩寒写博客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成长,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博客粉墨登场。博客的迅猛发展,是基于博客赋予平民百姓平等、自由的话语权和独立自主的主体角色。博客迎合了人类原始的传播需求,让博客能自由发布信息,及时跟他人进行深度交流、沟通,共同分享所感所悟,这正是博客精神的价值所在。现实中,这一具有巨大意义的精神正在遭受冲击,因此,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理性地看待这一精神与其外部环境的互动,让它能健康地发展显得异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文化根源     
傅佩荣 《出版参考》2005,(6S):25-25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一些神话,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或者自己的祖先是神特别创造的,能够得到神的眷顾。这种神话可以建立民族的自信心和认同。举例来说,欧洲有一个小国叫奥地利,其人民跟德国同文同种,属于日耳曼民族。那么我们可以问:“德国如此强盛,而奥地利这么小,经济也不算富裕,那么奥地利人为什么还愿意做奥地利人呢?  相似文献   

8.
博来博去     
小鬼今天一本正经地跟我谈正事,说:小叔叔,你能不能让你们高三的大孩子去我的博里转转,你给我赚10点人气我就帮你在小莫阿姨那里美言一句……这话让我大吃两惊:一是曾经玩游戏《传奇》入迷到问早点铺有没有千年雪参和鹿茸、被老板用极品扫帚扫地出门的小家伙竟然弃暗投明改攻博客了;二是第一次听说博客的人气还可以论点数折价的。  相似文献   

9.
前些日子,网友ali在我的上一篇博客——《酷睿一周年有感》发表了关于英特尔四核策略的评论,希望英特尔在推出新处理器的同时,切实保护发烧级消费者最初的投资价值,我觉得这个反映很好。那么今天我想就这个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博客的兴起,因博客所引发的侵权问题也日益增多。仅2006年,与博客名誉侵权相关的诉讼就有多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为“中国博客第一案”的陈堂发诉中国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案。该案已于当年8月2日宣判,判决被告在中国博客网首页向原告陈堂发刊登致歉声明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元。此案的判决,对规范博客网站的运营意义重大。然而,有些学者就博客名誉侵权纠纷中博客网是否应承担责任问题却有不同的看法。如有学者认为博客侵害名誉权真正的被告应当是博客的作者,而不是博客网。①笔者认为,虽然博客作者在博客侵权中应负主要责任,但由于博客的匿名性,使得博客作者难觅踪迹,而博客网作为博客的管理者和载体,在博客侵权案中是应承担一定法律责任的。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形式决定内容的时代。博客贩卖的是“博”的形式,并不是内容本身。书店跟鼠标PK,在某个群体的眼中,前者简直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新闻博客的传播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闻博客是博客形式中的一种。美国名的新闻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网站(DruegeRrepor.com)从报道克林顿绯闻开始,将“博客”引入人们的视线;随后博客网站在美国新闻界越来越引人注目,直到2004年美国大选,博客记持有记证,正式参与报道美国总统大选,博客开始进军美国的新闻领域已经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13.
从某教授状告博客网一案的尘埃落定到博客写手状告网民的“博客告博客”案和某公司状告前员工博客案,再到前一阶段国内媒体关于“博客实名制”的争论,博客给人的印象总是纠纷不断、各执一词的乱象。然而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些纷争的缘起,其实都是博客写作“公”与“私”的纠缠不清,而这种纠缠不清恰恰是博客特有的属性。  相似文献   

14.
博客商业化:概念躁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明显群体特征的网络社区,对那些有意促使博客商业化的人或资本来说,博客已经具有商业特质。此外,国内三大博客网站陆续得到第一笔风险投资。博客中国从2004年6月正式商业化运作,提供了博客托管服务。BLOGBUS网站在2004年10月获得20多万美元风险投资。同时,中国博客网也获得了来自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IDGVC)的第一笔风险投资。至此,中国博客商业化趋势初现端倪,中国的博客经济时代已然来临。甚至有业内人士断言:2005年,堪称中国博客经济元年。  相似文献   

15.
罗攀 《网络传播》2006,(7):55-55
当前,博客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这种以网络日志和超文本链接为基本构成要素的个人网页,成为一种以燎原之势发展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伴随博客的日益普及和影响力日渐扩大,各个阵营里(草根博客、明人博客、IT博客等)出现了一批人气博客,这些博客周围聚集了大量在网上游走的fans,成了一块不可小觑的“人气宝地”。消费时代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敏锐地嗅到了这块“人气宝地”,欲迫不及待投进博客的怀抱,开始了与博客的第一次接触。当博客遭遇广告,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方希  郑雅钦 《出版参考》2005,(6X):20-21
博客的出现是对传统媒体的一个冲击,其信息灵敏性、撰文的相对深刻性以及博客之间,博客和其它网友之间高度的互动性较之传统媒体形式都是一个极大的优势。从博客和图书出版契合的角度出发,是博客图书的出版实践探索中的一部分。此时不禁疑问,什么是博客图书?博客图书比传统图书出版有什么优势?博客的未来又怎样?  相似文献   

17.
名人博客塑造的媒介文化奇观——兼谈网络自由的幻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亚楠 《新闻记者》2006,(12):48-49
2006年9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1750万,其中活跃博客作者(平均每个月更新一次以上)接近770万,注册的博客空间数接近3400万,而博客读者则达到7500万以上,其中活跃博客读者高达5470万人。就在这欣欣向荣的博客群中,还有一个无法忽略的文化现象——名人博客的兴起。本文将就名人博客所塑造出的媒介奇观进行剖析,对博客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8.
周军 《新闻记者》2006,(6):49-51
一 2006年3月24日,杭州西湖区法院对浙江省第一例博客侵权案进行开庭审理,庭审因被告不承认自己是侵权博客的作者,案件没有当庭宣判。值得关注的是,原告在开庭之前又将登载侵权博客的中国博客网追加为第二被告,但未得到法庭准许。无独有偶,在这一案件之前,南京大学副教授陈堂发状告中国博客网,称其网上有辱骂、侮辱他的博客文章,诉状已被南京鼓楼区法院受理,成为中国博客第一案。  相似文献   

19.
马燕  魏佳 《青年记者》2007,(14):140-141
自从2002年中国引入博客以来,作为一只新锐网络发展力量,博客文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是博客元年,博客成为最流行的话语。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2007年博客数量将接近1个亿,差不多相当于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博客掀起一股热潮,普通大众、社会名流纷纷开博,内容涉及个人心情、娱乐资讯、新闻报料,甚至国家大事。“超级女声”作为文化领域的一次盛事,  相似文献   

20.
马燕  魏佳 《青年记者》2007,(14):140-141
自从2002年中国引入博客以来,作为一只新锐网络发展力量,博客文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是博客元年,博客成为最流行的话语。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2007年博客数量将接近1个亿,差不多相当于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博客掀起一股热潮,普通大众、社会名流纷纷开博,内容涉及个人心情、娱乐资讯、新闻报料,甚至国家大事。“超级女声”作为文化领域的一次盛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