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主席常常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常常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  相似文献   

3.
一、消灭三大差别是无产阶级专政最艰巨最深刻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必须实行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呢?列宁说得很清楚:“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要最终消灭阶级,使阶级不能再存在,不仅要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如地主、资产阶级,也要使各个劳动阶级,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消亡,还要消灭作为阶级差别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城乡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以  相似文献   

4.
(一) 刘少奇同志在其“人的阶级性”一文中说: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的人们是作为阶级的人而存在的”。阶级社会没有超阶级的个人,个人的思想行动又是阶级利益的表现,因此我们不可能离开阶级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可能离开思想行动来空谈历史人物。但是个人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地位的消长或别的关系,他的阶级成份是可能转化的,现实社会如此,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也如此,当然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巨大区别。因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掌握这个客  相似文献   

5.
关于阶级社会里是否存在民族融合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阶级社会里是否存在民族融合 ,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存在论与不存在论。二者中存在论是值得肯定的 ,但以往的存在论又过于绝对化。阶级社会里的民族融合并不等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民族融合 ,实际上在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 ,民族融合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它以特殊的形式———民族同化体现出来。民族同化是民族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对民族融合的历史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 ,蕴含着民族融合的逻辑旨归 ;民族融合是民族同化的逻辑结果 ,两者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中联系现时生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对提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有着现实意又。我读了有关讨论的文章后,学到了一些东西;但也觉得尚有未尽之处和应商讨的问题。如为什么要联系现实?联系现实在教学上和教育上有什么作用?我认为这是个根本性的问题,我想就它来谈谈我的粗浅的看法。历史是一门內容极其丰富,和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它培养学生学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分析过去和现代社会生活现象。而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过程,它也遵循着“从生动的直观刊抽象的思维,井从抽象的思  相似文献   

8.
阎丽红 《文教资料》2008,(34):64-66
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有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涵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阶级存在,民族国家存在,意识形态就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视野中意识形态的出场、在场及其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而出场,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所主张的观念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精神与历史的关系,阐发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也同时明确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作为某一阶级或阶层为关于自身利益或自身存在的政治合法性和思想合理性进行辩护的观念或理论体系,有其存在的合法性的一面,但其虚假性也是每一个统治阶级所无法避免的。意识形态的完结归根结底是,由于阶级利益渐趋一致,统治阶级及其思想霸权对民众的压抑作用丧失,意识形态虚假性随之消亡,进而意识形态也便丧失了它存在的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历史的范畴,超历史的永恒的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在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大量的道德是阶级的道德,是有鲜明阶级性的;同时也存在为对立或不同的阶级所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但或多或少地受阶级关系的制约、局限和影响.无产阶级应当依据基本的历史事实确定对历史上剥削阶级道德的具体态度,在批判否定的同时,对其多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与劳动人民利益一致、对无产阶级社会实践有积极意义的成分加以批判的改造,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于:1.关于意识形态的存在问题: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且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而存在;而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尽管没有历史(指的是意识形态一般,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但却永恒存在,而且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社会结构而存在;2.关于意识形态的意义或功能问题: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扮演的是“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在全部人类历史中,则承担着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的角色;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以其“物质性”特征发挥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而在全部人类社会历史中,意识形态则承担着主体建构者的角色,即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将“个体召唤为主体”。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结构、经济关系、组织形式、就业途径和分配制度的多样化,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现,工会在发挥其职能方面,面临着严峻形势和艰难的任务。因此,工会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党的路线,全面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永葆蓬勃生机。  相似文献   

13.
道德,作为人们相互之间的随着历史变化的社会联系形式,它包含着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价值关系,体现着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阶级的特殊利益要求。基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道德内容性质的基本观点,我们必须承认在阶级社会中反映现实利益的道德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倾向性,而处于具体历史之外的超阶级的一般道德体系或类型是不存在的。这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阶级社会里是否存在民族融合,历史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存在论与不存在论.二者中存在论是值得肯定的,但以往的存在论又过于绝对化了.在阶级社会里的民族融合并不等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民族融合,实际上在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民族融合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它以特殊的形式--民族同化体现出来.民族同化是民族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对民族融合的历史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蕴含着民族融合的逻辑旨归;民族融合是民族同化的逻辑结果,两者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5.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纪念抗战胜利能彰显国家富强对于民族存亡、人民幸福的意义,亦能激起青年学生对于国家富强的渴望、民族振兴的诉求。在这伟大的历史时刻,我们怎样通过纪念活动来发挥其独特的社会育人功能?怎样通过纪念活动来强化历史记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怎样把抗日战争留下的思考,转化为青年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张弛同志的文章也许能够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16.
历史动力就是对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起积极、正面和推动作用的因素。历史动力存在在社会成员中,存在在他们的历史活动中。历史动力因素是有不同层序的。所以,社会成员的社会作用也是有区别的。首先,物质生产的活动是历史动力的主要的、本质的因素。这一活动的历史承担者就是劳动者阶级。劳动人民是历史动力的主导因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确立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当代工人阶级是当代社会主要的物质生产者阶级。他们创造了当今社会全部的物质财富,推动了当今社会历史的发展。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当代,存在在工人阶级的物质生产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后马克思主义的去阶级政治突出之处在于它全面瓦解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赖以存在的经济和哲学基础,并解构了传统历史变革主体承担者的工人阶级范畴.重建后的主体身份成为新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代理人,最终由阶级政治转向了去阶级的多元主义的激进民主政治.在后马克思主义视域里,历史主体不是在阶级利益基础上必然生成的.而是在社会多元利益基础上的偶然接合.社会的本质就是对抗,政治作为社会构成的一个本体论维度,其意义是构造一种异质化的去中心化的大众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8.
整个阶级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一开始就说:“迄今存在过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只有阶级斗争才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毛主席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我是搞公安工作的,直接参与对敌斗争,对阶级敌  相似文献   

19.
自由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自由史,过去一切阶级社会都没有真正实现自由。阶级的对立与"自由人的联合体"存在逻辑上的悖论。追求自由就必须消灭阶级,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就是消灭私有财产的没有阶级对立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说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他的功劳。他说:“我的新东西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二)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的贡献在于揭示了阶级存在的社会根源、阶级斗争发展的根本规律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正如列宁指出的,“阶级差别的基本标志,就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因而也就是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敌对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利害冲突,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它们之间的斗争,由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关系,有时会显得缓和一些,但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