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2.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3.
走进历史隧洞的女性写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4.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5.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6.
高阳以“文化历史小说”开创了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新门类。其渊深的家学深深影响了高阳的生命体验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探求。具体表现在:以仁心美政为核心的社会理想奠定了充实的入世精神,淡逸冲和的生命意趣培养了空灵的艺术情调。  相似文献   

7.
高阳历史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以小说造史”的历史小说巨擘高阳,亦是以历史小说营造悲剧的大家。从高阳作品所展现的恢宏画卷中,我们读到了历史,同时读到了民族艰难的悲剧史。本文从两方面论述了高阳历史小说的悲剧意识:一、透视了高阳笔下形形色色的悲剧人物,分析了帝王、士子、娼女、商贾、侠士等各类人物的悲剧命运、典型意义及其体现的深厚的历史感。二、从铺演历史悲剧的必然性、展现有价值人生的痛苦及于“平常悲剧”中显示悲剧艺术的魅力等三方面切入,探讨了高阳历史小说的悲剧特色  相似文献   

8.
高阳历史小说的创作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与其人生经历同步的民族现代发展史上几次反历史潮流的撞击,因而系有所为而命笔。高阳的历史小说创作成就斐然,并积累了多方面的弥足珍贵的创作经验。“纪事珠”式的创作方法以及矛盾冲突非戏剧化、非贯穿性的新体式即是他极为有益的尝试;但其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出的超人创造历史的尼采式视角,帝王将相中心论的选材特征,对于民族奴役和阶级压迫的暧昧态度,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疏于科学评鉴,道德文化批判淡化与历史和社会批判乏力等倾向,以及表现形式的种种缺失也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9.
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学现象,只有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在艺术流变和文化语境的纵横坐标中,才能准确判断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新历史小说”放置于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流变进程中来看,一方面,文本所表现的历史故事形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们历史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故事形态变革的深层推进力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演进,是先锋作家们进行颠覆性的叙事革命中的又一次叙事展望。在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上,与其说是历史观念导致了作家的虚构,不如说是作家们对小说的虚构特质的认同和实践成全了虚构的历史。在意象上将虚构的历史故事纳入笔端,既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史传传统的叙事方式,也使得其与之前的叙事革命相比,故事性、可阅读性明显增强。优秀的“新历史小说”文本中传达的历史况味以及人的生存感的真实性,构成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不断寻求让小说回归小说的书写方式的一种经验沉淀。在当今的创作文坛上,我们拥有太多的理由,将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经验进行不断的审度甚至于酝酿。  相似文献   

10.
在各种人文学科交融发展的今天,文学与史学的契合点究竟在哪里?文学究竟应怎样走进扑朔迷离、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历史迷宫之中,去营造历史之真,实现古与今的形象对话?本文从高阳《胡雪岩全传》的历史感和艺术特色入手,深入分析高阳历史小说创作“以小说造史,以史造小说”的独特艺术个性,揭示高阳小说丰厚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同时探索其对文学和史学自身变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右派或左派关于新历史小说的批评皆是把它放在“历史主义”这一层面中进行讨论的,从而忽略了其文本内部辐射与现实文化文本中主体性自我救赎意识的对应关系。同时指出,只有全面考察新历史小说文本周围的社会存在才能找到主体性权力话语选择的原因和客体性文本的最终所指,由此描述了新历史小说的文本构形和所指划出的一条从超然到失重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新历史小说与现代史的另一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之“新”,不在其题材之新,而在于它提供了新的历史叙述方法,新的历史观念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新历史小说中,将家族史与现代史结合起来写,立足于民间和边缘化立场叙述中国现代史成为一种极普遍的创作现象。新历史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现代史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新文体理论是近代“变亦变,不变亦变”文化语境的产物。作为报章俗语文体,新文体以觉世为己任,崇尚平易畅这。鼓励杂用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主张言文合一,其思想取向和言说方式总体上与粱启超援采西学以改造儒学、改良政治的经学——政治运作存在着异质同构、互动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确实充当过文化“语法”的角色,然而这种语法与其说是文化的自然选择,倒不如说是一种政治选择。而且,在佛、道文化的冲击下,儒学曾几度动摇过其一尊的地位。近代以来,随着各种社会变量的活跃与改新,儒学业已失去了其“语法”地位,成为一种富有历史美学意义的“词汇”。因此,固守儒学“语法”意义的观点是不明智的,我们应当从文化生命的变易无常来看待儒学的当代命运。  相似文献   

15.
"历史编撰元小说"这一概念由加拿大著名学者琳达·哈琴提出,意指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文坛的一种后现代主义历史小说。此类小说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情节的语境重构将历史文本和小说文本并置,既体现又模糊了历史和小说之间的界限,凸显了后现代文学的矛盾特质。这一概念的提出,在西方文学评论界引起了激烈的反响。马克·柯里对此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指出历史编撰元小说的重要叙事学功能之一就是突出历史小说的主观性。此概念阐明了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历史和文本之间的互文没有等级体系的问题;两者都是文化表意体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通过对作品中中国的描写和中国人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他对中国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文章拟通过对其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分析,指出他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特点,以及这一形象与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关系,并进一步运用形象学理论来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小说”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个热点,在新历史小说中,历史被解构,时间被消退,呈现出一种“空间化叙事”的特征。论文认为,新历史小说的空间化叙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时间的断裂与错位,用私人故事消解公共历史,以及历史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同样以历史为题材,但是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形态。在以传统历史小说的代表“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揭示出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创作情态,继而探索贯穿于新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叙事方法的颠覆性。叙事话语的颠覆不是作家哗众取宠的偶然创作个案,而是特定的现实语境给予了作家探究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而这其中的主旨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及人性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9.
徐小斌的长篇小说《德龄公主》发现了被压抑在历史黑暗隧洞中的女性人物,通过女性主体的言说展现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萌动之初时女性的生存真相并对历史与女性命运做出深刻的思考。文本中表现出作家鲜明的女性意识,并将其注入人物身体,让人物在历史中说话。小说无论思想还是艺术都反映出女性新历史小说的成熟状态。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上篇的比较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在批评界和作家圈内对于新历史小说的文本所指的观念差异竟是如此巨大。但是,假如我们抛开作家的理念仍然把它放在“历史主义”层面进行探讨,我们是否依然可以发现,即使该类小说存在瓦解\颠覆历史的意识,它的存在仍然是一种现实选择的需要。 事实上,尽管新历史小说在文本目的所指层面的分析下证明了自身无意于冒犯历史,但其潜在的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