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麒俊 《教育文汇》2005,(12):24-24
“接着讲”,出自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自谦之辞。冯老讲了一辈子的中国哲学,他说自已是“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两句话只差一个字,但是精神全异。“照着讲”是一种抱残守缺、拒绝进步的态度;“接着讲”则是一种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先生在谈及学术研究与治学时,有一相当著名的论述:"照着讲"和"接着讲"。他认为,"照着讲"是规规矩矩地讲"史","接着讲"则是一种学术继承和阐扬,是对理论内核的进一步淬炼,是对学派精神的继续光大。  相似文献   

3.
古今贯通的“照着讲”,目的是形成史识、眼光,为“接着讲”的学术研究奠基。语文学研究史识建构须“三观融释”:微观(点)、中观(面)、宏观(线)融会贯通。这是艰辛、漫长的思考过程,是毅力、功力,才智、学问的相辅相成。若有所缺便前功尽弃,无能“接着讲”。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先生在谈及学术研究与治学时,有一相当著名的论述:照着讲和接着讲。他认为,照着讲是规规矩矩地讲史,接着讲则是一种学术继承和阐扬,是对理论内核的进一步淬炼,是对学派精神的继续光大。  相似文献   

5.
王青春 《考试周刊》2012,(26):58-58
本文有感于对语文教研活动中的"讲得太多"的批评,提出自己的思考,认为不具体分析"讲得太多"的情况而一味棒打,会招致很严重的后果:大家不敢讲,于是不研究讲什么,怎么讲,最后不会讲,语文课愈发无味无趣。在此分析之上,提出语文教师要因"材"施"讲",有时需要"大讲特讲"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高杰 《西藏教育》2020,(1):57-58
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他的著作《新理学》中有一个提法“:照着讲”和“接着讲”。冯先生说,哲学史家是“照着讲”,例如柏拉图是怎样讲的,孔子是怎样讲的,你就照着讲,把柏拉图、孔子介绍给大家。但是,哲学家不同。哲学家不能仅限于“照着讲”,他要反映新的时代精神,要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要接着柏拉图、孔子的话往下讲,这就叫做“接着讲”。冯先生谈的是哲学研究问题,但是“照着讲”“接着讲”,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样有着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有一个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那就是"讲后思讲",即讲课之后的思考.讲课的经验如何才能得到总结和积累?讲课的质量和效益怎样才能得到提高?有经验的教师,在每次讲课之后,总是能认真地进行"讲后思讲",回顾和审视自己的讲授经过,然后取其精而凝于笔端,择其要而收入稿中,在对讲授过程的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课质量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8.
我国教育哲学发展初期经历了"听着西方讲""照着西方讲"的历程,带来先进思想的同时造成中国教育哲学自我话语的隐匿。我们只有通过"自己讲"才能确立话语主体地位,实现中国教育哲学自我的觉醒。"自己讲"通过"讲自己"而实现,因此教育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自己讲"作为话语前提,还需要"讲自己"以构建话语的"中国范式"。但教育哲学中国话语不能局限于传统,也不能自说自话,要注意古今融通、中西融合,凸显出我国教育哲学研究的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并能够在国际平台上与国际学界进行对话交流,在对话中得到国际的接受和认同。  相似文献   

9.
我校的"课堂质量工程"启动了,学校成立了评审小组,笔者有幸成为一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听课、评课,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  相似文献   

10.
教师只有把握时机,抓住要点,适时精讲,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本文对语文教学中的"讲透、讲厚、讲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赵万文 《辽宁教育》2012,(15):54-56
当今,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愈发谈"讲"色变,该讲的也不讲了。深入探究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弊端,可以发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讲",而是在于"讲什么"和"如何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应该"靓"起来,当讲则讲,不要畏畏缩缩,瞻前顾后。如果教师能够在讲的过程中做到信息质量与传递手段有效性的统一,就能够获得调动学习主体能动性的效果,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生成更多的学力。教师的"讲"应是真情的传递,是人文的关怀,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情感的唤醒,是传递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手段之一。阅读教学离不开"讲",阅读教学呼唤智慧的、有效的"讲"。但应该把握适时、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一、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和义务是“讲”。不讲。怎为人师?但要少讲、精讲。讲到火候。讲到学生心里去。要以自己的“讲”激励学生去“讲”。我讲朱自清《春》时,先选择描写“春风”一段,从运用修辞(引用、比喻、拟人)、描写角度(听觉、视觉、嗅觉)、语言特点(形象准确)几方面具体表明了我“独到”的见解和感受,然后让学生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讲”。学生讲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其他学生适时补充,争先恐后地讲述与众不同的意见。例如讲到描写“春草”的一段时,一般学生都能说出“钻”、“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等词语的简洁、传神。有个学生还认为“打两个滚儿”虽然不是直接写草。而是写人,但通过这句话,却似乎能嗅到青草的味道,小时候就有过这样的体会,棒极了。  相似文献   

13.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师很忌讳“讲”,甚至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自己教学的一个原则,尤其在执教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时,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  相似文献   

14.
“三讲”教育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核心是讲政治。关于这一问题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有重要论述。江泽民强调 ,讲政治的第一点要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邓小平强调 ,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 ;毛泽东告诫全党 ,要坚定理想信念 ,建设新世界 ,就要继续保持优良的作风。领导干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要带头讲政治 ,并把讲政治落实到认真搞好“三讲”教育工作中去 ,体现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上 ,贯彻到党内生活里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故事包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承载着深厚的思政教育意蕴。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最应该讲好中国故事的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感,必须讲“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故事”就是要用生活故事、榜样故事、典型故事、发展故事激发兴趣、传达观点、渗透价值,通过“创设情境生动讲”“巧设问题启发讲”“直面冲突理性讲”“学用结合升华讲”四大路径“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政课的风采魅力和育人效力,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16.
三讲:讲学生易错、易漏、易混的知识点。三不讲:不讲学生已经懂的、能学懂的和学不懂的知识点。突出“三讲”内容,不一定要由教师来讲,我们可以把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设计成一个个问题,由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讨论回答,从而达到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呼唤政治教师积极的"讲"。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讲在"点子"上,把握时机,对学生适时点拨。  相似文献   

18.
陈秀海 《考试周刊》2010,(30):79-80
"讲"与"练"的关系实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讲"要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练"须让学生多练,练会再讲,讲练结合。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课要不要讲?究竟怎样讲呢?笔者认为:把握"讲"的原则,明确"讲"的内容,注重"讲"的方法,研究"讲"的策略,升华"讲"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经历“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练”的剧烈“阵痛”之后,教师却有了谈“讲”色变的感觉。“讲”成了“灌”的代名词,“讲”成了教师的难题:讲多了不好,讲少了不好,不讲也不好。就是说,课堂上讲的“度”难以把握。这个“度”究竟如何把握呢?叶圣陶老先生曾明确指出:“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真审时度势,在关键的地方,难懂的地方,特别重要的地方,或者写得特别精妙的地方,点拨一下。这种地方,老师点一点,也就是用上几个字至多一两句话提醒一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