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是一个满汉联合,但又以满族亲贵为主的专制王朝。因而,从它一建立,就充满着民族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在进入晚清后,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但没有缓和和解决,而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而表现得尤为激烈和复杂,进而对整个晚清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王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满汉之间的矛盾一直持续不断.到了晚清,矛盾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晚清政府对待汉族地主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政策.由此,也深刻地影响了晚清的政局.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1837-1909)是晚清重臣和洋务派健将,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他任湖广总督18年,兴实业、办文教、练新军,成为湖北武汉地区现代化的先驱及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巨擘。为推动张之洞研究,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政协武汉市文史学习委员会拟于2002年9月上旬在武汉主办“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主题有:一、张之洞与晚清政局及社会;二、张之洞与晚清两湖地区社会转型;三、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丁未政潮是影响晚清政局的重大事件,在袁世凯的操作下,清流派一败涂地,但北洋派也并未得胜。政潮造成了亲贵掌权的出现,间接导致了皇族内阁的产生。同时,政潮的结果使得政局更加腐败,严重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相似文献   

5.
戊戌变法是晚清缓和满汉矛盾的一个较佳时机,维新派就满汉合一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主张。但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满汉矛盾不仅没有解决好,反而进一步激化,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相似文献   

6.
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畛域明显表现在雍正三年之前,因存在时间较短,其重要性往往易于被人忽视。清初俸禄制中的满汉差异,是清朝官制中民族畛域问题的一个具体表现;是揭示满汉官政治待遇不平等、满洲统治者"首崇满洲"的治国理念,及其民族政策演变过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宣统朝是清王朝最后一个时代,它只维持了短短三年时间,即在革命风暴中土崩瓦解。宣统朝的政治局势错综复杂,五大主要矛盾,即清统治阶级与革命党人的矛盾、清统治阶级与立宪派的矛盾、满汉民族矛盾、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统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相互影响、错综交结。由于摄政王栽沣在处理宣统政局的乒大矛盾时措置失当、决策失误。激化了矛盾,才导致了宣统朝的迅速溃亡。  相似文献   

8.
宣统朝是清王朝最后一个时代,它只维持了短短三年时间,即在革命风暴中土崩瓦解。宣统朝的政治局势错综复杂,五大主要矛盾,即清统治阶级与革命党人的矛盾、清统治阶级与立宪派的矛盾、满汉民族矛盾、清统治奠团内部矛盾、统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相互影响、错综交结。由于摄政王载沣在处理宣统政局的五大矛盾时措置失当、决策失误,激化了矛盾,才导致了宣统朝的迅违渍亡。  相似文献   

9.
武昌起义后,清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慈禧、光绪死去后,清朝进入溥仪坐皇位、其父载沣监国摄政的宣统时代。清王朝在遍及全国的反清起义中濒临倾覆。清统治集团内部满汉官僚集团之间、皇族亲贵之间争斗激化。载沣在内外矛盾中交出权力。清王朝结束了它对中国的统治。  相似文献   

10.
1896年的"张盛交易"是指张之洞、盛宣怀在汉阳铁厂改行官督商办制度时所做的利益交换一事。对此,两人在自己的往来文、电中没有明确完整的表述。而时人及后世学者的说法则有多种版本,具有代表性者是叶景葵、胡思敬、梁启超、全汉升等人。依据这几人的身份及与张、盛两人的关系,并参照张之洞、盛宣怀、王文韶等人的文集及往来电报,"张盛交易"的史实应该是存在的。造成其说法不一的原因和晚清社会的政治潜规则密切相关,这一交易也曾深刻地影响到了张、盛的政治前途及晚清政局。  相似文献   

11.
自章士钊兼任段祺瑞执政府教育总长起,开始推行整顿教育计划,学界对此毁誉参半。“五七”事件后学生借机表达不满,学风不靖更激发其调整的决心。章士钊专任教育总长后,希望能够通过解决女师大风潮以重塑教育部权威;与此同时,教育界具有党派背景的政治力量纷纷登场,亦想借此机会实现掌控教育界的目的。教育与政治互为影响,女师大风潮对于1920年代中期北京教育界带有转折意义,是日后一系列更激烈冲突的相对温和的预演。  相似文献   

12.
戊戌时期康有为、张之洞关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甲午战后国难日亟的时局之下,康有为等维新志士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对康的活动,封疆大吏张之洞赞助甚力却又连生纠葛,致使康张关系扑朔迷离,康张关系的变化不得仅以二人政治派别的不同而予以简单化的解释.我们认为,康张二人学术上的分歧,清廷权力结构的变化以及性格上的冲突是引发康张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明隆万名臣高拱与张居正的关系,有一个由学侣到政敌的转变过程。大体而言,隆庆五年秋以前,由于他们的经世志向、改革纲领和学术思想的基本一致,使其能够携手共政,力行改革,并开启隆万改革运动之先河。但这之后,他们的矛盾冲突和权力斗争渐趋激化,最终导致张居正“附保逐拱”,并借“王大臣案”酝酿诬杀高拱之阴谋。虽然这一阴谋没有得逞,但却表现出封建专制体制下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张居正的失德之处乃至人性之恶。研究高张由学侣到政敌之关系转变,既有助于认识隆万改革运动的传承发展,也有助于把握隆万交替时期的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14.
张昭作为孙吴之重臣辅助孙策、孙权兄弟平定江东,确立孙权的统治地位。但随着北方局势稳定,张昭主张顺应曹操的招降,而与孙权的割据战略发生冲突,从而被排挤出军政决策中心。孙权称帝后,张昭位终不至丞相,且不断下降。作为儒学士大夫的代表,张昭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他与孙权及其亲信的冲突,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张昭对孙吴学术文化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1916年6月冯国璋召集南京会议失败后,由于袁世凯的嘱托、倪嗣冲的鼓动和部属的劝说,张勋邀请南京会议代表至徐州召开徐州会议,目的在于缓解袁世凯的退位压力。但随着袁世凯的猝死,会议宗旨随之改为固结北洋团体,拟定十条要纲。此次会议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张勋与徐州的地位由此得到提升,复辟问题渐趋公开化,北洋政局由此进入了集体领导时期。  相似文献   

16.
借助首次披露的史料,我们可以追觅"清流"代表人物张佩纶与李鸿章的秘密往来,他们彼此之间的支持和争执,从而展现光绪前期政治舞台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军机大臣李鸿藻与北洋大臣李鸿章之间的沟通,李鸿章丁忧后"夺情"复出中,张佩纶、李鸿藻为其所作设计的内幕,以及清政府内部在处理朝鲜壬午事变中不为人知的预案和策略,"清流"谋划的对日策略和李鸿章的态度,显示出晚清不同政治集团纵横捭阖、相互渗透、利益消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远比后人想像的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7.
满语作为有清一代的国语。在民族融合的大潮中经历了其产生、发展、繁荣以及衰微的过程。以民族融合为立足点,对其中的满汉杂居、满汉通婚以及满汉文化融合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满语衰微原因。  相似文献   

18.
清代满族杰出词人纳兰性德是一颗灿烂夺目的明星,给清代词坛增添了奇光异彩;他更是满汉文化交融的一个使者,在中华民族满汉发展史上唱出了一曲民族友谊和文化交流之歌。这可以从其词题材内容的满汉民族交融和艺术表达的满汉民族交融两个方面来说明。题材内容的满汉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热情讴歌满汉士大夫间的诚挚友谊、深情礼赞满汉儿女的纯真爱情和深刻表达对明朝这个汉族政权的感情等三个方面;艺术表达的满汉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情感真挚、感伤基调和比喻等三个方面。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研究纳兰词,也是我们认识、研究纳兰词的另外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9.
张浚与洛学     
张浚在南宋高、孝两朝出将入相,对宋代学术起着重要作用。他在南宋初与赵鼎并相,推崇洛学,引擢洛学之士,造就“小元祜”政局,为洛学的复兴吹响了号角;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元祜未必全是、熙丰未必全非,倡行孝悌之说,打压洛学,使洛学的发展受到抑制。秦桧专政后,张浚被贬斥,在困顿谪居期间,张浚终信洛学,著书立说,继承弘扬洛学,并引导其子张轼追随洛学。张浚对洛学的推崇使他在孝宗朝再受重用,流誉于后世,甚至掩盖其过失。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职院校中,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模式存在很多不足,与《通知》的精神不尽符合,也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而且非常复杂。要构建科学的考核模式,必须加强学校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和相关研究,使考核能够真正为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