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历史是一个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集体记忆,如果没有共同的集体记忆,这个民族就如同失忆的人一样,不知道自己是谁?现在哪里?要去哪里?也就自然任人摆布,甚至任人宰割。而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文化是灵魂,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支撑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想要灭亡一个民族,首先就要消灭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摧毁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日本殖民者深谙此道,为了达到其永远霸占台湾的罪恶目的,他们开始有计划地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篡改台湾的历史,企图抹去台湾人民的历史记忆,割断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联系。特别是1937年以后大力推行以灌输大和文化及“忠君(天皇)爱国(日本)”思想为核心内容的“皇民化”运动,其最终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摧毁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精神,把台湾民众改造成日本天皇的驯服子民。  相似文献   

2.
档案是一个国家的共同记忆,是集体经验的体现,一个没有档案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没有记忆的国家,一个没有智慧、没有身份的国家,一个记忆缺失的国家。因此,档案享有与文化同等的价值。打破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从社会发展的高度去认识档案的文化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档案处在文化堡垒的尖端,和文化关联自然非常密切。  相似文献   

3.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中的一座艺术宝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魄和精神。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强势文化不断渗透,传统文化遭轻视,由于人们对民间美术文化认识不足,许多民间技艺随着老艺人的故去走到消亡的边缘,学生对民间美术文化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拯救民间美术文化已经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工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只会跟在外国人的屁股后面模仿。”文言文无疑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马晓洪 《江西教育》2016,(Z1):48-49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没有大师,是攀不高的;没有思想,是走不远的;没有文化,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有人说得好,没有科技,一打就倒;没有文化,不打即倒。然而,文化究竟是什么呢?学校文化又是什么呢?人们纷纷在讲述着、议论着、思索着、追问着……所谓文化,它应该是无处不在的空气,它应该是共同默认的解释,它应该是终身相伴的味道。因此,某种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一种精神力,主宰我们的精神世  相似文献   

6.
邵庚琴 《小学生》2013,(3):26-26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与民族素质竞争的世纪,特别是WTO人世后,地球成为了一个家园,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是他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在人们吸收大量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幼儿这一方净土也没有得到幸免,他们以懂得英文、会玩电脑游戏为傲,喜欢麦当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曾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伴随着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在我国的崛起,生存于我国特定民族地区,被特定人群所传承的,能够体现该地区人民生存历史,民族风俗,民族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和宗教信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衰落,而这种衰落,严重削弱了我国的民族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消亡,就等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内涵在消亡,因此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族企图消灭另一个民族,往往采取两种手段:一是屠杀生命,二是消灭文字。因为消灭了文字,也就消灭了历史;消灭了历史,也就割断了这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因此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历史,一所学校亦然。学校不能没有记忆。一所学校如  相似文献   

9.
优秀的广告创意,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运用最生动的民族语言,透过人类共同的心理表层,将根深蒂固的深埋在人的潜意识背后的“民族记忆”和“种族记忆”表达出来,进而达到令人心领神会的效果。广告创意须重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中国民族文化特点。广告创新必须在全球化视野融合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鲜明的民族个性特征。只有建立在尊重民族文化心态基础之上的广告创意,才能实现广告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上山下乡经历是知青一段印象深刻的文化记忆,这段记忆或被作为宝贵的文化经验,或被视为深刻的内心创伤,而身份迷失却是他们的共同困境。返城知青在心灵挣扎之后省察时代情势,借寻根以寻找自我,追认和重建自我身份,这是他们进行寻根小说创作的文学理想之一。带着"我是谁"的困惑,寻根小说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通过个体认同、群体认同以及民族国家认同三种策略建构其社会身份与文化身份,借以升华其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计思路 历史如个人记忆一样,是人类的集体记忆,是构成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了历史,现实的存在就无所依托,就没了根柢。因此,有学者认为,我们要把历史教育作为民族或者人类的集体记忆来看待,要把历史作为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财富来看待。  相似文献   

12.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主要就是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在内心的投映和共鸣,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民族文化这个社会背景为依托,没有了文化这个社会大前提,民族心理素质也就无从谈起。对于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和世界文化完整性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和民族语言繁荣发展的时期,而不是消亡的开始。民族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加强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早在一九三八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应赞助他们发展用各民族自己语言文字的文化教育”。周  相似文献   

14.
白族民族服饰的现状,即白族男子民族服饰的消亡及白族女子服饰的半消亡,可虚拟为汉族现代服饰发展演变流程的活化石,会给予我们一种没有民族服饰的悲哀。民族服饰是民族的一种外在物质标识。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应该有民族服饰的复兴,“唐装”就是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15.
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将舞蹈艺术还原成某种地方性知识的特殊观察。其中积淀和传承着一个民族的宇宙意识、文化记忆、宗教情怀、审美趣味和生活记忆等等。这种以地方性、民间性、草根性、族群性身份出场的舞蹈,其舞者就是这个民族中的普通群众,在他们的舞姿中带着来自他们生活习惯中所固有的那种动力韵味。通过对比,分析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环境下所孕育出来的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民族问题的持久性美国人总坚信,少数民族文化会趋向熔化,或者走向消亡。因而,就美国历史而言,自从英国人主导了美国主要的社会组织构造以来,强烈的同化主义理念,就主宰着美国社会。在该社会层面上,民族和种族并不是重要的识别标记。美国同化理念构造了美国社会。群体身份和组织  相似文献   

17.
赫德曾经指出,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展现了其独特的民族性思维。由于他们独特的种族,宗教,文化背景,价值观,这就导致他们会对同样的事物持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华人新移民是当今飞散人群的一部分,华人新移民文学也是一种飞散文学。飞散人群的民族文化记忆与新的异质文化时常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这种冲突往往就体现于飞散者对文化认同的确立上。飞散作家在文化认同上的不同态度和选择,与他们如何建构自我身份和他者身份是密不可分的。《混血亚当》折射的就是飞散者的一种文化想象性满足。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密不可分。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笔者在英语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在阅读句子、段落或者听说英语时没遇到生僻词,但是还会出现"表错情""达错意"现象。这不是学生的语法掌握得不牢固,也不是单词记忆不过关,而是学生的文化意识积累得不到位。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以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记忆、传统价值观和共同心理特征等为纽带组成的民族文化有机体。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弱化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的问题,反而因价值鸿沟、历史解构和利益渗透等因素导致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高度复杂化,民族文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相互嵌套和联动,引发民族文化主体性危机和政治紧张。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目标连接在一起,日益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和民族整体利益所在,需要进行总体性的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厘清全球化和现代化条件下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归纳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梳理现代国家中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民族(族群)认同的次序,以建立引导文化认同通往国家认同的政策逻辑,既是进行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的理论前提,也是本文要着力阐述的重点内容。本文提出,要确立以文化共同体为基础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目标,把握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重建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性契机,借助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和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重建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和国家认同三条技术路径,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