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劝学》劝学《左传·闵公二年》:“敬教劝学”。孔颖达疏:“劝学,劝民学问也。”意思就是劝勉人们学习问难。《说文》:“劝,勉也。”“勉,强也。”“劝”和“勉”都从“力”,所以段玉裁注“凡言勉者,皆相迫之意”,可见劝还带有一定的强迫性。不过,段又引《广韵》:“奖,勉也”并在注中按:“勉之而悦从亦曰‘劝’。”既有劝,又有勉,这该是“劝”的本义,对此教材宜作题注以使学生全面理解。“劝学”作为篇名影响深广。白居易、王安石均作过《劝学文》、司马光还写过《劝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独具特色的比喻、自然浑成的对偶、整句与散句的有机结合以及根据谈话对象来决 定言谈等方面,对《劝学》的修辞艺术进行了综合论述。认为《劝学》中的修辞艺术,集中体现了荀子 文质并重的修辞观,《劝学》是先秦文学中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章莉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4):48-51,55
《劝学》作为《荀子》中的名篇,其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历来为学人所重视。从该文特殊的博喻连篇现象出发,分析博喻在《劝学》一文中的内外部结构,为求证博喻对结构文章和论证说理的作用研究作基础。  相似文献   

4.
《劝学》《师说》作为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具有典范意义。以《劝学》《师说》论证特色为突破口,在比较中寻找论证差异,在聚焦中提升思维深度,在写作中实现思维跃升,以此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5.
对《劝学》(节选)一文的内容,“教参”和许多文章都做如下解读:《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相似文献   

6.
徐婷 《现代语文》2014,(11):68-72
一、教材分析《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磊 《教学与管理》2014,(10):55-56
正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中的课文《劝学》[1]节选自《荀子·劝学》,课文节选的句子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但是,在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劝学》一文字词补释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于《荀子》首篇《劝学》的文本分析,结合荀子思想全书的脉络结构,从所劝之学与所成之学两个方面来揭示《劝学》在《荀子》全文及荀子思想中的意义,以说明《劝学》篇在荀子思想中纲领性,导言式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对历史语境的忽视和冷漠势必造成对文本理解的隔阂与偏失,然而语文课必须以文学文本为主阵地,历史语境又不能喧宾夺主,只能扮演锦上添花的角色。《孙权劝学》是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中的经典篇目。解读历史经典最起码的原则,就是回归历史语境。本文拟从“称呼”“互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三个维度出发,还原历史语境,对《孙权劝学》进行一次解读。一、从称呼出发,略窥历史语境不同的称呼隐匿着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嬗变。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劝学诗,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聪慧,更加敏锐。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优秀的“劝学诗”,如唐代韩愈的《劝学诗》:“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意思是:读书怕的是读不多,思考书中的含义怕的就是不真正明了;自认为学的已足够而不再自觉学习,已经学到了东西却不落实到行动中,这些都是读书人会犯的毛病。唐代颜真卿有《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宋代陆九渊有《读…  相似文献   

11.
读书九诀     
春碧 《河北教育》2006,(4):40-40
一心——荀子在《劝学》中云:“君子结于一”,意思是说,读书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  相似文献   

12.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所收《劝学》一文,节选自《荀子·劝学》。《劝学》是荀子运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论述其教育思想的名篇。高中语文课本所选三段,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途径和学习的态度与方法等三方面,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本文虽为节选,但主题突出,结构严谨,也可独立成篇。  相似文献   

14.
卫星电视教育·小学教师培训教材《文选和写作》第三册在《劝学》一文后有一道这样的练习题:下列各句中的“焉”哪个是兼词?应该怎样翻译?  相似文献   

15.
荀子(约公元前286—238)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先秦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著名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又是卓有成效的大教育家。荀子的《劝学》与《礼记》中的《学记》同为先秦儒家教学论著中的代表作,它们犹如我国古代教育宝库中的双璧,相互辉映。《学记》侧重于总结教的经验,《劝学》则侧重于研究学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胡圣荣 《山东教育》2009,(7):100-100
诗有诗眼,画有画眼,文有文眼。文章的“眼”并非仅仅是某个字用得巧妙、某句话显得精辟,它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是思想情感的凝聚点。抓住它,文章的主旨就会一目了然。如《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是画龙点睛之笔。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找文眼呢?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作品入手,分析阐述荀子蕴含于《劝学》中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出教学应深入挖掘文章内涵,引导人们对当今教与学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正>荀况《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人教版教材解释为"达到",这个解释不准确,万泉源在《〈劝学〉中的"致"和"至"》(《语文学习》1997年第5期)中解"致"为"使达到",非常恰当。现行苏教版教材依然解"致"为"达到",张忠森先生撰文《释义应从原始义出发》(《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5期),由《劝学》中的"至"和"致"的释义教学而提出文言文字词教学应该尽量从字的本义出发。张先生在文中引用了《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9.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值得反复涵泳咀嚼。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除恶向善则须靠礼仪矫正,因而特别重视后天的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其著作开篇即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自称是孔子传人,其著作也以劝学张目,表面上看只是继承儒家劝学传统,其实着眼点明显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  相似文献   

20.
"劝学"是荀子学术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学"字,在荀子看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知识与技能,其次是道德观念或价值观,其中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是荀子学术思想中"劝学"的核心部分,构成了荀子所谓"学"的主要知识。荀子的《劝学》对于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此,我们从高中学生这一角度切入,探讨《劝学》中的重要思想对于高中学习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