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代新征程的高等教育不仅应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还应该能够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体来说,高等教育可以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出发助推中国式现代化。高校通过为党育人推动社会更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话语体系建构推动社会更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政治方向。高校可以直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五大建设,即通过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促进高质量发展,通过高校民主建设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高校文化建设丰富人们精神世界,通过高等教育均衡化推动共同富裕,通过高校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外,高校通过教育国际交流还可以助力打造人类命运同体,通过文明传承与创新服务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世界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这一全新命题,被时代赋予丰富的内涵要求。以知识生产视角观之,模式1到模式3,三螺旋到五螺旋,潜隐的知识创新思想、民主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揭示其蕴含的价值向度,启发中国高等教育“行天下之大道”的目光。由此,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要树立以世界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构建多元创新生态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推进全球共建共享的高等教育现代治理。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探索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但实践中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中国元素”仍有不足。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机制,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本土化创造提供了依循。基于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模式,需要在微观上为之提供合理的实践机制,而大学集群治理在价值导向、组织机制、治理主体、文化建构等各维度上集中反映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内在逻辑,因此是落实新型举国体制的有效机制。这也意味着,探索实施大学集群治理是构建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模式的重要向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基于党的全面领导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基于国家需求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基于“人民至上”立场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构建、基于共同富裕思想的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征。高等教育学者需要秉持学科独特的立场,解释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现象,探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模式和学说。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已具备“中国式”基本样态,仍需强化“中国式”基本遵循,更需注重“中国式”使命担当。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宜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研究规律,以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民群众的期待为导向,循序渐进地开展创新与改革,更加重视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通向农村”这一具有中国高等教育本土特色的学术话语曾为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然而随着“三农”建设实践的深入及其对理论的迫切呼唤,这一话语却悄然“失声”,没有与时俱进地发展并获得应有的话语地位和实践影响。在乡村人才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围绕“话语文本内涵、话语建构发展、话语社会实践”三个维度,通过拓展新视野、丰富新内涵、优化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四条基本路径重构这一中国教育话语。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在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理解和解释高等教育的贡献与价值对高等教育自身与社会、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公益”“私益”“共益”是当前国际与本土学界用以解释高等教育贡献与价值的核心概念,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取向。本文关注中国文化中的“公”“私”之辩,并基于具体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解释为何被我国高等教育广泛使用的“公益”“私益”等西方理念难以有效捕捉我国话语中“公”“私”概念的内涵,而“共益”概念与我国话语更为接近,可以成为更适合描述我国高等教育贡献与价值的理念。对相关概念在中西话语体系下的概念辨析与本土建构,也是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的有效回应。  相似文献   

7.
从本质上说,“中国模式”是世界尤其是西方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一种解读,其合理性背后兼具积极回应全球化问题的时代性特征与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构成了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现代化理论和方略的基本内核。从“中国模式”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演进的实质是从被动到主动、从非我到自我、从方案到文明的深刻转变。中国式现代化在改写世界现代化既定逻辑、创新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既展现出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也创造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科教兴国和教育强国作为近年的热点政策话语,体现了科技和教育作为孪生性概念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交汇处与联结点,通过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呈现科教兴国与教育强国的联动效应。科教兴国战略正迅速有效地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稳步迈进。深度耦合科教兴国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深入理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知识—社会—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分析框架,在坚持已有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一是树立辩证科学观,警惕披着科学外衣的“反科学”倾向;二是继续深入实施制度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能力建设;三是建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剖析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重塑高等教育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陈昌  赵志纯 《职教论坛》2023,(12):13-22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这一词义内涵、概念体系和政策话语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框架中予以理解和建构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既具备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特征,又含有自身的现代性特征和演进逻辑。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动力,以实然动因和应然动因为基本动力特征,以历史、现实和未来为观照,以增强职业教育的现时及未来适应性;其指向逻辑,以育人和服务为双重发展逻辑,既注重“成物”,又注重“成人”,以促进的人全面发展和满足社会的现代化需求相融合为最终目标;其推进路径,以理念指引和实践设计为战略机制,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理念内涵和实践逻辑的内生重构,促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构建及其现实性生成。  相似文献   

10.
虽然“现代化”概念可以追溯到modernization的汉译,但中国式现代化主要还是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追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有关于现代化的论述,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起始于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原创性贡献形成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其话语创新体现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创新了现代化话语和文明话语。  相似文献   

11.
自“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以来,学界对此展开了多视角多层面多学科的研究,但既有研究成果广泛存在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念混用误用的情况。鉴于此,有必要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现代化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上的相通性,在历史起点、领导力量、根本性质及叙事逻辑上的差异性;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领导力量和方法论上的相通性,在出场语境、本质内涵及现实目标上的差异性。唯有澄清概念前提、划定概念界限,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治理的内涵与外延随高等教育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并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多年发展历程。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之治"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追求",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探索"的发展果实,彰显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中国优势"。高等教育治理的"中国之治"是对现代世界高等教育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凸显了中国优势。高等教育的"中国之治"是中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蓄力赋能,需从五方面着力: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高等教育普惠性投入,整体提升低收入者人力资本与创富能力;二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三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让人民群众的“口袋”和“脑袋”同时富起来;四是建设优质、“特质”高等教育体系,让人人享有接受不同类型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机会;五是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扶贫长效机制,让“寒门”走出更多“富子”。  相似文献   

14.
从界定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定义和内涵入手,对当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反思。从办学的理念、制度和技术等三个层面指出存在的问题。只有更新办学理念,变“学历型”教育为“能力型”教育;变革办学制度,变“普教化”模式为“成教化”模式;丰富办学技术,变“一元化”体系为“多元化”体系,才能重新构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成人需求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两个大局”背景下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对均衡国际话语权分配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战略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要从历史纵向和世界横向两个维度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遵循“事实求是、因地制宜、久久为功、目的导向”的原则,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大众话语体系、对外话语体系”,并以“完善顶层设计、建设全媒体传播途径、重塑当代传媒伦理”作为其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统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用学术话语揭示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逻辑,构建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实现学术理论和知识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我国设立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现实任务,也是凝聚民族共识、提振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时代课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中国经验"、贯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模式"、反映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道路",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实践基础和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全景科学的界定,这为学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生成的理论逻辑是基于马恩经典作家的阐释,现实逻辑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与使命,实践逻辑是伟大民族复兴的现实要求。其深刻内涵既有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更包含了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多维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与世界价值。它丰富了现代化理论话语体系,引领中华民族复兴,重塑人类文明新样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既表征着国际社会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认可程度,也反映着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既是争取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战略之源,也是为世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的必然之举,还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基础支撑。然而,当前中国尚未掌握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与自身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与提升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夯实国内根基、布局发展中国家和着眼发达国家“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  相似文献   

19.
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教育发展的“指挥棒”是教育评价体系。重新构建学校—教师—学员三维评价体系,有效破除“五唯”,对加快教育发展速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难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理论、制度体系不完善,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化水平不高,高等教育的"四个自信"不足。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对策是提升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说服力、公信力、感召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