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阿Q精神胜利法看中国人的心理防御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人们对阿Q研究得最多的是关于他的精神胜利法。事实上,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三种形式:自欺式、忘却式、接受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发现,精神胜利法的这三种形式实质上是阿Q的心理防御机制。其防御机制在本质上是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对自己的印象整饰。  相似文献   

2.
《阿Q正传》自诞生以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么产生的?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它什么时候会消亡?它反映了人的自然属性还是人的社会属性?吕俊华同志的《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内涵和心理内涵》一文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其作了解剖和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开拓了《阿Q正传》研究的新领域。但我们认  相似文献   

3.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4.
对于阿Q的“革命”,黄修巳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说,“由于他(阿Q——笔者)有革命的潜在要求,因此当辛亥革命高潮来到的时候,阿Q也就比较快的振奋起来了。他向往革命,要投革命党,所以我们看《阿Q正传》的后半部,他那种‘精神胜利’就少了。”(中央电大《现代文学》)但是,这种阿Q的“革命”与精神胜利法相“脱离”的观点却是我们不敢苟同的。 一 在阿Q身上,精神胜利法是其主要表现,它成为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内核。试想,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还成其为“阿Q”吗?它是人物的性格内核,也是小说的核心。它贯穿在整篇小说中,随着情节的进展,阿Q始终都未超越它的束缚:  相似文献   

5.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表以来,由于其对“精神胜利法”这一现象的精湛概括,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阿Q性格的核心便是“精神胜利法”。但从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主动性来衡量,从阿Q本人的言行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阿Q的性格核心是投机心理。  相似文献   

6.
对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成因,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但基本笼罩在“阶级”的阴影下。阿O的研究应摆脱政治话语,忠于文本。阿Q是何身份并不影响精神胜利法的心理普适性,其成因离不开人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一、不能把作品撇在一边有人说:“阿 Q 主义的精髓,是精神胜利法。”我们很赞成这个说法,既把阿 Q 主义和精神性利法区别了开来,也揭示了精神胜利法在阿 Q 主义中所占的位置。既然这是两个范畴不等的概念,精神胜利法又在阿 Q 主义中占有重要位置,那么对阿 Q精神胜利法的成因专门作一探讨,应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冯媛媛 《都江学刊》2001,13(3):48-50
阿Q是一个“失去自我”的存在,这种“非我”性既表现在阿Q的“无名”状态下,也表现在他的“失语”状态中,“无名”与“失语”体现了阿Q的悲剧性存在和鲁迅先生独特的观照视角。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本质上是阿Q怨恨心态的外在表征。他通过虑幻的胜利来平衡内心,反抗欺压,其中潜藏着一种对自尊、平等的追求与维护。  相似文献   

9.
苏炳生 《教师》2011,(20):116-116
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进行分析,认为精神胜利法是阿Q"母亲的怀抱",旨在对精神胜利法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10.
阿Q是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有什么性格特征?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各种现代文学作品选读课本、现代文学史教材几乎都把它归结为精神胜利法.但是,当我们仔细去读作品时,就会发现,精神胜利法只是他性格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作为一个复杂的艺术形象,阿Q的性格具有多个侧面,是一个多侧面的复合体,除了有精神胜利法外,至少还应该包括"奴性"、 "无赖性"和"投机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阿Q与陈奂生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阿Q正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都因作品中成功的人物形象赢得了高度的评价和热烈的赞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很重要的地位。阿Q、陈奂生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都是农民,但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就又使他们各有特点了,成为两个不同历史时代的缩影。阿Q是典型的旧式不觉悟农民形象,性格中带有极深的奴性,“精神胜利法”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陈奂生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精神生活却极度贫乏,憨直、朴实,又带有点“阿Q气”的新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性格中落后的东西都因袭了历史重负的缘故,但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与陈奂生性格中的“阿Q气”又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3.
把<阿Q正传>中的阿Q同<少年飘泊者>中的汪中从精神胜利法、革命意识、形象塑造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启蒙者和革命者因精神理念和审美趣味的差异在相似题材中塑造了不同精神特征的人物形象.启蒙者的深刻性和革命者的鼓动性使两个形象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鲁迅先生毕生最重要的贡献,其中,"精神胜利法"随着"阿Q"形象而家喻户晓.然而,所谓"国民性"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精神胜利法"所能概括的,鲁迅先生还在各个方向就此作了深刻的探究和剖析,对"看客"人格的批判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看客"人格的核心是"看戏的虚无党",通过"看"这一活动,看众不断地拒绝和解构"崇高",于是,悲剧和正剧在"看"中被转化成了滑稽剧."看客"的心理是残酷的鉴赏、无聊的起哄、敌视的嘲笑与幸灾乐祸."看客"其实是"吃人的同时被人吃".为了使"看客"们"无戏可看",鲁迅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相似文献   

15.
在阿Q性格的本质特征研究方面,主流观点认为阿Q性格的本质特征是精神胜利。这一观点无法解释阿Q性格中主动活跃、真干实做的一面。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阿Q性格自相矛盾,因而阿Q无统一个性,《阿Q正传》在小说技巧上犯了明显和严重的错误。实际上,阿Q性格是有统一的本质特征的,即身为国民而又缺乏民魂。这一本质特征既体现为他对异己的以官魂和匪魂为代表的封建伦理文化的盲目服膺,也体现为其生活方式的本能性。精神胜利只是阿Q适应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他的核心性格特征。《阿Q正传》也没有犯人物无统一个性的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16.
对于《阿 Q正传》反映出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批判的观点,逐渐受到反驳。在小说中,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批判主要是从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出发的,辛亥革命只是作为一般革命的特殊性存在于小说中,革命的描写成为国民性各种脸谱表现最好的展示台,还成为以“精神胜利法”为代表的根深蒂固的国民性弱点与缺陷的送葬者。  相似文献   

17.
运用社会语言学中关于权势(power)和同等关系(soidarity)的有关理论,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不同层次分析《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和周围其他人的言语行为,我们可以看到,言语能够反映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言语是社会互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已经成为获得世界性声誉的艺术典型。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的自私卑怯、愚昧无知、狭隘保守、麻木盲从等弱点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国民精神诸多弱点的集合体现。老舍作为20世纪小说作家中最杰出的创作者和批判者之一,有着卓越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创作和文化批判的诸多方面,他都受惠于“五四”新文化倡导者鲁迅,本文以阿Q这一类型人物为例,就老舍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找寻鲁迅因子所在,从中透晰他对鲁迅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9.
对阿Q"精神胜利法"之深层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特性、成因的心理分析,揭示了阿Q"精神胜利法"与历史循环论、普遍的国民劣根性的内在联系,旨在进一步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作者对健全与独立的个体人格的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