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立足于“商州”厚重的汉文化传统,贾平凹在《高老庄》“含蓄”与“含混”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成功地构建出了一个个神秘的文化意象. 《高老庄》中的神秘文化意象:形而下,呈现出的是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在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形而上,蕴藉的却是作者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反思文化的又一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
情歌是紫阳民歌中的精华。紫阳情歌投射出的情感可分为苦情和欢情两种样态。紫阳情歌中的抒情形象多是纵情高歌的“欢情者”,而为情所困的“苦情者”相对较少。欢情多于苦情的原因只能在情歌文化生态视域下得到揭示。从文化功能上看,紫阳情歌记录了大山中的儿女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为考察紫阳山地民众生存及精神变迁提供了宝贵的民俗资料。同时,紫阳情歌从艰难的生存挣扎中提炼出的芬芳的诗意,舒缓了跋涉劳作在山岭荆棘间的民众的生命焦渴。  相似文献   

3.
文化意象的翻译近年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而对于文化意象传递过程中出现的类比错位的研究却很少见.以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对类比错位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文化意象翻译中类比错位的取舍及翻译.结论证明,“舍”与“留”并非绝对,译者须在传递原文文化信息的基础上,能动灵活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以期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4.
"鱼"的生殖意义,"水"的婚恋意义,使本就不分的"鱼水"意象与女性、爱情紧密联系起来,这在侗族情歌中表现尤为突出。侗族情歌中"鱼水"意象是侗族社会自然环境、时代环境、文化传统、民族性格、思想倾向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5.
论形象思维与古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与思维密不可分,形象思维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至关重要。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6.
情歌是每个民族中最具语言美感和愉悦人心的传统歌谣.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环境中的差异性,因而情歌在其民族语中的表达方式和语境建构都有一定的独特性.苗族情歌不仅在语言形式的表达上有丰富的韵律美,而且还蕴含苗族的传统婚俗文化于其中.透过苗族情歌的各种表述方式,从中可以看到苗族传统文化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都市情歌意象丰富、特征鲜明。通过对都市情歌的意象特质和意象建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探寻歌词写作中如何达到外在意象结构与内在情感结构相互渗透,抒情主体与轻灵意象合二为一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能否传达意境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野草》里的“过客”意象和柳诗中的“渔翁”意象的特征和意义,指出前者是五四前后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后者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中失意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本文还从思想意义、艺术价值和受佛文化影响等方面对两类意象进行了比较。“过客”意象受佛文化影响一是殉道精神,一是思辩哲学。“渔翁”意象受佛文化影响主要是把山水审美与宗教感悟结合了起表,达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语言中的活跃因子,文化词语的特殊性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是文化词语意象的底蕴。在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意象移植一向为译者所关注。文章拟从跨文化语义的角度就文化词语的意象进行概述。进而在不同文化关联性制约下对文化词语翻译的意象构建进行探讨,以明确意象移植的“度”。  相似文献   

11.
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翻译中对译文文本的生成具有制约作用.从跨文化研究的视角对徽州楹联的文化语境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对徽州楹联的文化意象进行合理定位,探讨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递其特定的民族文化意象,采取保留形象直译、保留形象加注、改换形象意译、舍弃形象意译四种翻译策略传达原作的地域文化特色,力求做到“文化传真”.  相似文献   

12.
王欣 《青海教育》2006,(4):31-32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翻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说在早期翻译工作中只要能把原作的信息基本传达出来就可以了,那么如今再这样做就不够了。“译述”、“达旨”,甚至“编译”,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外国文化的强烈需求。人们不仅要求译文优美流畅,更要求译文能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否则,无论多么好的译文,如果失落了、甚至歪曲了原文的文化意象,那就会使读者感到美中不足,有遗珠之憾,有时还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一、文化意象一般说来,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指的是人的记忆和想象中的父亲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仁君意象”,父亲是慈爱的统治者,与生活息息相关;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父神意象”,“父性崇拜”潜含着西方人对原始父亲(上帝)的一种传统意义的强烈崇拜和深刻敬畏,父亲意象是遥不可及的。在传统文化的演变中,父亲意象也发生着巨大的嬗变:从“仁君意象”、“父神意象”到“人父意象”。现代父亲是一个更全面和人性化的角色,一方面他仍然要承担和传统父亲一样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按照舆论的要求,他要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事事参与。这种跨越式的转变糅合了东西方传统文化精髓,使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现代父亲意象基本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4.
“捣衣”是唐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美丽意象。它是古代对丝绸进行处理的一个重要工序,此工序的存在是由丝绸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从丝绸文化的角度出发,能够对唐人“捣衣”的目的、唐代中何以有“万户捣衣”的场面及这一文学意象在文学史上的兴衰流变进行释疑。非物质文化中文化意象的传承及转换是文学创作中的普遍现象。在文学研究时,从物质文化的角度出发,追本溯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一些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5.
古诗英译中最难处理的就是文化意象传译的问题:一是因为文化意象表现形式多样,二是因为传统译论有其局限性,因此在丈化意象传译中译者不应“愚忠”,而应发挥其主体性,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并充分考虑文化意象的接受者,对其做出一定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6.
艾略特的早期作品《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出现了很多意象,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突破常规,给人以非常新奇的印象。很多意象都与城市相关,展现了失去目标的城市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诠释了现代人精神空虚,生命耗费在“咖啡勺子”中而寻求不到任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门”是《诗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地点名词,以“东门”为题的五首诗歌无一例外的都是爱情恋歌,考察这一系列“东门”意象的诗歌,可以窥见它们在《诗经》中表现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及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18.
“水”在自然界中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水”却为一种“有意味”的文化意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爱情诗中更是直接而频繁的出现,以至影响到后世文学,形成中国文化独特的水文化现象。在《诗经·国风》爱情诗中,“水”作为一种意象,它蕴含了哪几种审美情感,下面试析。  相似文献   

19.
“意象鉴赏”是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特质。从文化社会学视野看,“意象鉴赏”的形成有深刻的文化社会背景。“意象鉴赏”实现机制包含“立象以尽意”之语象的审视、“心物交感”之心象的观照、“得意而忘言”之意象的审美三个维面。通过意象鉴赏式的顿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丰富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20.
古诗文承载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象丰富、意境悠远、情感浓烈。聚焦“雨”象,探寻“雨”境,感悟“雨”情,梳理“文化自信”形成之线索。循“雨”,析意象,从读懂到陶醉,到吟诵,到创作;由初步的文化参与发展为文化理解,形成文化积淀,最终建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