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文艺的大众化审美取向,倡导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用于实践的创作理念,是我党自觉引领文艺发展的伟大尝试,至今仍葆有理论的先进性和现实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2.
历史地评价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需要关注其得以产生的语境。《讲话》中最富有创造性、最能体现毛泽东文艺学思想的实质,并且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上卓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文艺与群众、文艺与生活这两个问题的论述。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讲话》成为了新中国文艺运动的“共同纲领”。其基本精神在历史的今天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是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在这部伟大著作中,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革命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结合起来,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并且围绕着这一根本问题,阐述了一系列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讲话》是体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文献,自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一直是我党制定文艺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讲话》发表已经四十年了。从一九四二年到现在,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讲话》的内容当然需要发展,但是,历史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所阐述的基本原则是不可动摇的。  相似文献   

4.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讲话》中毛泽东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思想,既给文艺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崭新的人生观,又给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重新学习《讲话》中的文艺大众化思想,对于解决当前中国文艺界存在着功利化、庸俗化等问题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论鲁迅》一文,选自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这是他在一九三七年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经历了四十五年后为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五周年才正式发表。这篇讲话的纪录稿,曾经编入一九三八年出版的阿英主编的《文献》、卷之二,编入解放区出版的纪念鲁迅专集(如《鲁迅论》、《鲁迅新论》、《鲁迅研究丛刊》第二辑),现在又编入《大学语言》课本,编入从一九八三年开始使用的全日制中学《语文》课本初中第五册。学习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能使我们  相似文献   

6.
从文艺作为一种工作的角度来看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当下意义,我们会得到很多启迪,如如何分析时下文艺的症结,又如何对症下药,《讲话》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继承与鼎新。革命文艺理论具有历史合理性。周扬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杰出高扬者。在工农兵文艺、文艺服务于政治等方面,周扬对毛泽东《讲话》精神进行了与时俱进。从大方向上看,这些文艺理论创新与习近平文艺思想是基本吻合的。  相似文献   

8.
文学艺术源于社会生活 ,成于主观创造。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结合革命文艺的实践 ,对文艺创作这一根本规律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 ,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发展。古今中外无数文学家、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所验证的这一创作规律永远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论鲁迅》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是当时陕北公学学员汪大漠同志的记录稿,最初发表在1938年3月出版的由胡风主编的《七月》刊物上(参阅《人民日报》1981年8月19日唐天然《〈毛泽东论鲁迅〉发表经过》和《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2日胡风《一点回忆》两文)。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前夕,《人民日报》于1981年9月22日,重新发表了这篇重要讲话,它与原来发表的记录稿略有不同。毛泽东同志当时所以要发表这篇重要演说,其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四十八年前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最重要的代表性著作,也是我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的伟大文献.它总结了"五四"以来中国新民主主义文艺的历史经验,提出了符合国情的马列主义文论原则和文艺方针政策,指导和推动了中国解放区文学的发展.联系中国解放区文学的实际,对《讲话》作认真的学习和研究,这对发展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一定会大有助益的.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思想从提出到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核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第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回顾和反思20世纪毛泽东思想传播的基本历程和历史路径,对于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中共南方局与重庆抗战文学关系的考察,长期以来呈现出一种简单的模式,即毛泽东→周恩来→大后方文学。这种格局显然失之片面,并且有违史实。文章借鉴中共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四个方面加以厘清和辨正:1.抗战时期中共的最高领导人;2.中共中央长江局和王明的右倾错误;3.抗战时期博古在宣传文化战线上的历史作用;4.抗战时期凯丰在宣传文化战线上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茅盾文学奖(文学评奖)与获奖作品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值生产关系,而是受到茅盾文学奖(文学评奖)在文学场域中的位置以及位置与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场域之间张力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古代历史题材作品、现实题材作品在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所占的比例有很大变化,这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场自主性在增强、读者对文学场有效介入,以及茅盾文学奖在文学场域中位置的不断变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为强调“全新中国”政治构想所推出的“全新文学”构想,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乌托邦意识.从其乌托邦意识形成和表现来看,农民子弟身份和浪漫主义诗人情怀强化了毛泽东文化实践和革命生活中的乌托邦色彩,直接影响到《讲话》“政治文本的文学想象”品质形成;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来看,《讲话》是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一次文学艺术方面具体出演,演绎的是社会发展形态的构想与展望,服从于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的乌托邦想象;从20世纪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讲话》所包含的乌托邦意识表现在对民族国家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共鸣式叠合的理性诉求,是对历史的自行展开过程的一种高清度的把握.毛泽东借用乌托邦思想所显示的不满现存、指向未来的努力,使《讲话》文本和全新文学实践保持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体现了超越时代的历史性追求.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界定有一个过程,真正科学的界定只有一次,即中共"十二大",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三次科学界定"问题。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党的思想建设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产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受重大挫折的历史关键时期毛泽东党的思想建设理论拨正了其正确的前进方向,并事实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自发向自觉的历史性转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毛泽东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并实现其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中国文论史上,毛泽东的身份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文艺理论家。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的文艺批评思想往往立足于政治的视域,在这种视域中,文艺工作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实现革命理想的"文武结合"的斗争方法之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毛泽东的文艺批评思想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并对20世纪中国文论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首先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深刻认识到了党的执政地位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新的要求、考验和挑战,指出,执政以后党所面临的任务更艰巨,处理的问题更复杂,执政地位增加了党组织和党员脱离群众的危险。党能否始终如一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19.
湘南起义是中共武装斗争史上一次颇具影响力的重大武装起义,是在毛泽东同志的策划、布署、指导下发生的,又是在他亲自参与、领导下胜利完成伟大战略转移的。湘南起义由南昌起义军余部1000余人重举义旗,最终壮大到一万余人上井冈山,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众多早期武装起义中唯一一次胜利的起义,它为开辟井冈山红色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湘南起义就没有井冈山割据的辉煌,但由于下湘南是毛泽东一生的痛,毛泽东从来就"不提及"湘南起义,由此,使得一次完全应与三大起义媲美的革命事件被排斥到"其他武装起义"行列中,甚至被当作"南昌起义"的尾声一笔带过。这是对历史的不公。  相似文献   

20.
王安浩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2):16-18,90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不仅对苏联共产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共产党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影响主要有:促使中国共产党开始反思照搬照抄苏联模式,认识到个人突出和个人崇拜的危害,引出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思考,同时也为"文革"后中共中央和邓小平如何评价毛泽东提供了经验教训。消极影响是促使毛泽东形成防修反修的思想,从而进一步导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